我们70后是幸运的一代! 我们的父辈,因为囿于时代的原因,他们即便聪慧过人,也少有读书改变命运的机会,一辈子离不了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境地。到了我们这一代,虽然物质生活仍匮乏,但因为在我们小的时候实行所谓的“分单干”,经过父母的努力生活逐渐有了好转,多数家庭只要子女能够努力读书,还是咬咬牙能供我们上学的,所以有了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机会。当然那时候,如果家庭有两个或以上孩子读书,能够担负的还是少数,所以我们这一代,便有了许多“兄弟姐妹一个辍学打工或帮家里干活,另一个读书从而考上大学,跳出农门”这样的例子。在我们家,我姐因为弱视,小学毕业就辍学在家帮别人家打工(做篾)贴补家用,并供我上学;在我姐夫家,也是我姐夫很早辍学在家劳动,而供他哥考上大学,跳出农门。我们应该永远感谢父母,也感谢姐姐或弟弟,是他们的辛苦劳动换来了我们上大学的机会。 上图是我在汤中读书时的教学楼,每个年级6个班 初中毕业,我有幸以超过录取分数线2分进入了汤溪中学学习,如果多错一道选择题,那将是去罗埠中学上高中。当时的高考能考上的人数比例还是汤中高得多的。因为是1988年到1991年在汤中上学,时间有些久了,许多校园时期的细节已经非常模糊。但仍有一些印象特别深刻的片段值得回忆与铭记。 那时候,一般4周回去一次,因为离家有50多里,坐车要2.5元车费,而且公交车很少,基本上是坐三轮卡。后来家里过年卖了2头猪,还向邻居借了点钱,买了辆永久牌的28吋自行车,这样每月回家时就骑2个半小时的车到山脚下的姑妈家,再走近1小时山路到家;回学校时骑2个小时,因为下坡较回山里时多些。一个月生活费是40块钱,包括到汤溪城隍庙门口的市场买米,饭是自己到食堂蒸的,每人一个饭盒,菜可以买,也可以自己带。因为无法带足够的菜,大部分同学都是带一大筒干菜,再在食堂添一点,早饭时买份豆浆倒在饭盒里,再把饭铺进去,配着干菜已经感觉非常美味了,比光吃干菜味道好得多。许多时候也能到食堂加点新鲜菜,还有就是离家近的同学每周回去的,周日回来时也能分点新鲜菜尝尝。我还曾经有段时间早上多买点酱菜,放着中午和晚上吃,这样既省钱,也开胃。高中生活吃的还是比较苦的,但已经比父母们好了许多,家里整年不舍得买肉,过年的猪杀了也基本要卖掉的,就留点猪头、猪油及少量的过年招待客人要用的肉。 上图是我们读书时的女生宿舍以及宿舍前面的黑板报亭子 在汤中读书时,那时候冬天洗澡或洗应衣服也是非常困难的事,没有热水,洗衣服记得操场后面有口井,井水还略好点,洗澡在职工居住区有淋浴间,有时咬紧牙关冲一下,当然那时候年轻,居然也不容易冻着,不过,也不会常洗澡,即便在家里,冬天也洗的很少,农村那时候都这样。 体育我是弱项,所以在操场运动的印象非常模糊,不太记得了。但记得那时候的校长郑平老师,非常清爽气质佳的老人,讲话水平不是一般的好,条理清晰,有理有据。学生听他讲话,很听得进去。他的女儿与我们同班,是许多男生暗恋的对象,当然我也是,因为花一样的年纪,肤白貌美,还有个当校长的爹,自然是大家关注的焦点。青葱的岁月,暗滋的情愫,但那时候谈恋爱是要记过处分或开除的。高我们一级的学长,就有因此记大过的。所以高中时滋生的情愫注定只是单在心中想想罢了,回忆起来仍是美好的! 上图是操场,边上的房子是男生宿舍,前面矮点的房子是职工宿舍 高中的学习应该是苦的,但那个年纪,看着人高马大,其实真正懂事,知道勤奋的还是少数。真的学习的细节也记不清了,印象比较深的是高三之后学习紧张,在吃过晚饭之后是每天难得适当放松的时间。我们有几位同学一般都吃好饭,出校门左拐,越过汤溪人武部那里的广场再左转出汤溪镇到旁边的“黄土高坡”那边走一走,然后折回来继续看书和做作业。因为时间紧,我们的散步就像急行军。我们同班也有对谈恋爱的,但他们的恋爱不是影响学习,而是女生监督男生认真学习,多少次到学校门口100米左右的录像厅去把男生拎回来学习,女生学习成绩当时地年级名列前茅,男生大概在班级10-20左右吧,最后男生考了557分(大概),重点线是545分(也是大概),女生考到浙师大,现在他们的儿子已经在南京上大学,这是幸福的一对! 高中时周末许多时候不回家,所以除外适当学习外,还经常到“黄土高坡”溜达,也有到同学家去玩的,有时也到罗埠中学看找初中同学。当然录像厅里去看录像也有不少次数,大概1块钱还是1.5元可以看3-4本录像,一个下午就打发了。 母校高考的成绩,在我们那一年,是学校有史以来最好的一年,上线有80几人,一共300来个学生。这与我们那一届的老师无私、全心的付出是密不可分的。我们那届学生的许多老师都是刚从浙师大毕业新分来的,年轻、有活力、有动力,也一心扑在教学上,与学生年纪相差不大,也容易打成一片,更有共同语言。直到毕业后到现在,我们汤中91届的师生仍是经常有聚会,有联系,共为曾是汤中人骄傲与自豪! 光阴如梭,青春已经远去、自己已经两鬓斑白,子女已经上高中,即将上大学,重复着我们那辈的经历(小学、初中、高中,再大学),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国家在党领导下不断开拓进取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安全感、幸福感持续增加,现在的子辈们已经无法体会我们那辈人求学时的清苦,他们生活无忧、衣服鞋子动辙明牌,出行动不动打车或父母专车接送,但青春无异,仍有迷茫,也有悸动,仍是看似成熟的孩子而已。母校现在的老师中坚力量正是我们年纪相仿的那些人,我们同届也有许多同学在母校任教,他们接过我们老师的接力棒,继续在为祖国的教育事业、为我们的子女一辈付出全心全意的努力!教书育人,永远是一个国家最最重要、最有意义的事业!感恩母校、感谢老师、感谢生在这个伟大的时代,我们才有今天,国家才有今天!在此母校建校80周年庆典之际,恭祝母校八十华诞!期盼母校再铸辉煌! 因为疫情的原因,母校庆典无法在线下大规模举行。在金华市人民医院工作的汤中校友也拍了小视频共为母校庆贺: |
|
来自: 名剑96t9rwg5ek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