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在看到同学们早上朗读语文的时候,偶然看到了杜甫的《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忽然就感觉那些一千多年前的细节如在眼前,灵动起来,依然散发着浓浓的生活气息,依然那么生动,那么温暖,那么有人情味道。 于是,就忽然之间喜欢上了杜甫。立刻就到了学校的图书馆,在一堆破旧老套的故书堆里,竟然没有让我失望,找到了三本老杜的诗注,其中竟然还有“杜甫草堂诗注”,正合我意。因为,在苏教版的语文书上,我还看到了另一首诗《宾至》。“宾”与“客”二字让我产生了兴趣,但让我更着迷的是,“百年多病”、穷困潦倒的杜甫,是如何在浣花溪边的草堂找到了这种人世间难得的快乐和温暖。草堂、浣花溪、宾客、邻翁们究竟怎样给了我们这位“怎一个瘦字了得”的大诗人冬天里的春暖? 于是,我看到了杜甫草堂的兴建,筹措,和落成。 杜甫初到成都,时任彭州刺史的诗友高适曾以诗相赠(《酬高使君相赠》),然后据说是剑南节度使、成都尹裴冕为他卜居(看风水),找了一个在浣花溪西边,林塘幽静的地方(《卜居》)。杜甫的表弟专门送来他筹建草堂所需要的资金(《王十五司马弟出郭相访遗营草堂赀》)。接下来,我看到的是公园760年春天,杜甫到处乞要营建草堂所需的物资主要是各种树栽的忙碌景象: 到一个叫肖实的明府(县令)那儿要桃树苗;(《肖八明府实处觅桃栽》) 到韦续那儿要绵竹;(《从韦二明府续处觅绵竹》) 到何邕那儿咬桤木树苗;(《凭何十一少府邕觅桤木栽》) 到韦班那儿咬松树苗;(《凭韦少府班觅松树子栽》) 到韦班那儿要大瓷碗;(《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 到石笋街果园坊主人徐卿处要果树苗;(《诣徐卿觅果栽》) 然后才终于建成了自己漂泊零落人世间的小小的“浣花溪草堂”(《堂成》),这小小的草堂却从此成了中国历代文人心中永恒的圣殿。 杜甫在浣花溪草堂的生活细节因杜甫的妙笔传递了下来,直到今天依旧温暖着中国有着良知的知识分子的心灵: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江村》)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春夜喜雨》)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水槛遣心二首》)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江畔独步寻花其六》)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不见》)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绝句二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