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所见过的明代铜塔与铜殿

 安东老王 2021-11-20

  

  好友李建春今年十月游历峨嵋山,见到现藏于伏虎寺大雄殿左侧塔亭内的华严塔,专门拍了照片发给我。这让我想起了这些年来所见的明代铜塔和铜殿,对有明一朝的铸铜艺术产生了兴趣。先看一下建春大哥拍摄的铜塔图片吧,有一点感性认识。


峨嵋山华严铜塔铸造于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原存圣积寺,称圣积寺铜塔。又因塔身铸有《华严经》全文,故又名华严塔。塔身八角,通高近六米,为十三级楼阁式塔。塔基为须弥座,上置瘦长覆钵式塔身,正面设塔门,额铸正书阳文“南无阿弥陀佛华严宝塔”,两侧有联文,旁铸守门神像各一。其余七面均铸神像排。十三级楼阁间均铸佛像,共四千七百余尊,像间铸《华严经》。塔刹为葫芦形。

此塔铸造精美,引起了我的兴趣。观所铸佛像细节,生动有趣。

其实,我所见的明代铜塔,先是2014年10月在五台山显通寺:

  

  显通寺现有铜殿与铜塔存世。显通寺亦以保存有明代铸造的铜殿和铜塔闻名于世。

显通寺原有与铜殿同期铸造铜塔五座,按东西南北中方位布置,象征五座台顶。五座铜塔原塔仅存两座,即铜殿前东西两座。另三座在日本侵华期间,被日本侵略者盗走。后又以铁补铸三座塔立于原处。铜殿、铜塔皆饰以金箔,远远望去,金碧辉煌,阳光之下,熠熠夺目。

   五台山显通寺现存的明代铜塔均为密檐式,与峨嵋山铜塔同为十三级。须弥座上也同为覆钵式,有塔门。巧的是,这两座天下著名的“圣山”之塔,也都是明万历年间的作品。显通寺铜塔在铜殿前立有东西两座,形制相同。塔身满铸佛像图案,底座正方形,四角各铸一尊力士,手托,肩扛或头顶塔身。两塔下西南角有大如拇指的小铜庙,内坐小指大的土地像。

较铜塔的文物价值,显通寺铜殿更珍贵。铜殿铸建于明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资料称,万历皇帝母亲李太后之师妙峰和尚,集全国十三省市布施,先后铸成三座铜殿,一置峨眉山,一置南京宝华山,一置五台山。三个铜殿均在湖北省荆州浇铸,运至现场组装,如今仅存五台山这一座了:

  较五台山的铜殿,河北武当山金顶的金殿(铜制)更是国宝中的国宝。它铸造于明永乐年间。金殿坐西朝东(不是座北朝南哦),面阔三间5.8米,进深三间4.2米,高5.54米,为仿木结构鎏金铜殿,重檐庑殿顶。檐际悬铜铸鎏金竖匾,镌“金殿”二字。殿身为铜铸隔扇,隔扇上铸出大、小额枋,上檐作重翘重昂九踩斗栱,承托檐椽。下檐施单翘重昂七踩鎏金斗栱。金殿全部构件均采用分体铸造,经过榫卯安装,然后通体鎏金,结构严谨,连接紧密,无铸凿之痕。

  应该说,明成祖铸造的东西,极尽精美之致。武当山的金殿虽为铜铸,但却用了大量的黄金来包装。殿四周的栏杆则是明万历年间加上去的。


  重檐庑殿顶之一角。重檐庑殿顶是皇家专用的,殿顶正脊两端饰以大吻,戗脊饰一兽头、五蹲兽、一仙人,檐头饰云龙纹圆瓦当和滴水。 

  明代尤其是万历年间(1573~1619年)集中出现了一批金属建筑。明代集中出现了十余座铜塔,在各异的形态中有一类具有共性——即密檐式塔,颇能代表明代铜塔的发展水平。有研究者称,目前已知可考的有八座。除了本篇所展示的峨眉山圣积寺铜塔、五台山显通寺东、西铜塔,另有太原文庙铜塔、峨眉山金顶两座铜塔(已无存);重庆永川小铜塔和五台山清凉寺小铜塔。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