嘹歌是歌圩的活化石 红 波 一、嘹歌产生的年代 在平果、田东一带的壮族民歌中,有一种民歌在对唱时其歌尾常带“嘹”音。这种带“嘹”音的民歌常被称为“嘹歌”。应该说,这是指所有这种唱法的歌而言。 然而,在这一带有几部长歌,如《日歌》、《贼歌》、《大路歌》、《建房歌》和《三月歌》等,因为在对唱时其尾音同样带有“嘹”调,于是人们往往只把这几部长歌统称为“嘹歌”。其实它们只是“嘹歌”民一部分,只是其中的具体篇章而已。因此说,要了解嘹歌产生的年代,就必须分“泛嘹歌”和“具体嘹歌”来谈。 那么,嘹歌是在什么时候产生的呢? 根据上面概念,我们要谈嘹歌产物的年代,就不能笼统而论了。 首先谈“泛嘹歌”,或说是“广义嘹歌”。这种歌体是于何年何月何日何时何地何人首先创造发明?这和广西其他民族歌体一样,由谁创造发明,都是很难考究的。如果知道某首民歌、某种曲调是由某人创造发明的,这种情况应该是少乎其少。 因此说,“嘹歌”这种歌体,应该说是壮族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它的第一个发明者已无法找到。 那么说,这种歌体产生的年代,就不可能推测了吧? 当然,大体时代还是可以估计出来的。 经过调查,今发现歌尾带“嘹”音也因地方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在平果,有的地方尾音为“哈嘹”,有的地方尾音为“斯格嘹”,有的地方尾音为“底格嘹”。为什么会有这种区别呢?应该说古时候,壮民族生存在广大的地域里,有不同的族群存在,这种不同的族群,就是不同的部落。各个部落所产生和他们所唱的歌,当然就有所不同,其尾音千差万别,那是自然的。 就说平果那么一个地方,由于古时交通不便,各地所唱的歌,内容和调子自然有区别。自然就会产生“新圩嘹”、“太平嘹”、“那海嘹”、“新安嘹”等。而在山里还有“高腔嘹”,在比较平的地方,其音调也随地而异。因此说,这种歌体是很复杂的。应该说它在部落时代就已形成。由此看来,这嘹歌的产生年代应是很古老的了,至少也有几千年了吧! 然而,就具体嘹歌而言,有些篇章是可以根据其内中传露出来的信息来判断它产生的时代的。如比较有名的《贼歌》,根据其内容,可以判断它反映的是明朝时候的历史情况,也就可以断定它是明朝时期之作。 《大路歌》它里面提到的火船、枪炮等,可以断定它产生的年代,比《贼歌》还要晚,它应是明清或民国初年的作品。 《建房歌》,描写得那么实在和具体,估计是在《贼歌》之后形成的。 二、嘹歌产生的土壤和代代传唱的原因 至今在平果、田东、隆安、武鸣、马山等广大壮族地区,都有嘹歌传唱,特别是《日歌》、《贼歌》、《大路歌》、《三月歌》和《建房歌》等这几部长歌,各地不仅有抄本,还年年月月常有人传唱。可以说,嘹歌是这一带壮民创造的精神载体。嘹歌在这一带壮民心中已根深蒂固。它内容不变,形式固定。 这样,自然就引起我们一个思考:嘹歌为什么能流传得这么广呢?而且会代代传唱,永不断层,这是什么力量在驱使,什么因素在推动呢?要了解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须先研究嘹歌的起源,也就是嘹歌产生的土壤,因为有深厚的土壤,它才能生根开花结果和代代相传,繁衍不断。 总的因素应该是与歌圩有关。 如果说嘹歌产生的原因是与歌圩有关,我们还是先来谈歌圩又是怎样产生的。 歌圩的产生又可分为多种情况。 一种是纯粹开圩场而引起唱歌形成的。平果的很多歌圩日苟是与圩场日同一天。如玻俐歌圩是农历二月十九日,这天是玻俐开圩的日子;现在的马头街日,就是歌圩日。 一种是因举行庙会活动而产生的。如正月初一、初二和初三的都督歌圩,是由赶都督庙会产生的;二月初二的邓龙歌圩,也是由于赶庙会而产生的;二月初二的新圩歌圩是祭拜真武神活动而产生的;正月初一、初二和初三,七月十四、十五和十六的岩线歌圩,也是由于赶庙会而产生的;正月初七的山心歌圩是拜岑侯庙而产生的。 一种是类似庙会和民俗活动而形成的。如四月初八的来好歌圩,原来是纪念二来佛于当日升天而打斋形成的;三月初四的莫圩,歌圩是由于群众向莫圩洞中有一类似黄牛的钟乳石打斋求雨而产生的。 还有另一类是为纪念一些人物和事件而形成的。如有一位叫母娘的美丽姑娘为追求爱情不畏强暴最后化为母娘山。为纪念这位勇敢的姑娘,于是农历的正月初一、初二、初三和七月十四、十五、十六、十七、十八为母娘山歌圩:在新圩土地庙供奉的是“本好福德土绝正文可贡元宇相公之位座”,黄元宇被奉为当地的社神,其言在歌圩的当天香火很旺.这说明新圩歌圩是与这一地方神有关的。在坡造镇都阳村三板屯山上,原为归德府屯兵之地。那里山坳间有一庙,据说每年都有青年男女聚集对歌,其实这不仅是为庙中的神仙祭祀而唱歌,唱歌也是驻守在山上的兵丁的一种娱乐。 以上大概是平果歌圩形成的原因。歌圩形成之后,每年唱的歌千变万化,除歌颂神仙、歌颂生活外,相当多的都是为爱情而对歌,青年男女在歌圩中以歌娱乐、以歌择偶是主题。而唱来唱去,民间形成和流传的一些长歌,如《日歌》、《大路歌》、《三月歌》等,其实都是爱情之歌,因此,就会形成每圩常唱、每圩必唱,这些歌就自然代代相传了。而且在传唱的过程中,还会有不断地补充和修改,其整体内容和结构会越来越完美,因此就更受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其歌不仅留在口头上,还有不少被抄录下来,流传于世。 三、嘹歌的代表作及其产生、形成 从古到今,祖祖辈辈,子子孙孙,唱下的嘹歌千千万万,万万千千,千变万化。但由于很多歌都是随口而唱,随口而逝,那是无法记录的。 然而在对唱嘹歌的历史长河中,也会留下为数不少的传世之作,如今人们常唱的《日歌》、《大路歌》、《贼歌》、《三月歌》和《建房歌》等,可以说是脍炙人口的不朽之作。这里就这几篇长歌作个简述—— 1.《日歌》:它是僚歌中篇幅最长的歌,它似是一部情歌联唱。从相遇、探情、交心、深情、誓情、苦恋、相思、搏情、赎情等进行一系列的对唱中,可以认为它是壮家青年男女为追求爱情和幸福生活的绝唱篇章。这歌在传唱过程中,不断修改和完善,其源起的历史可能比较久远,但从其语言信息看,定型期应在明清时期。 《日歌》一般是在野外唱的,所以它比较开放和自由。 2《大路歌》:这是以壮家两对青年男女一面走路一面对歌的形式来展现内容。两对青年男女,一面走路,一面引出路边所见之物和所遇之事,互相对答,最后越谈越近、越对越深,于是互托终身结成百年之好。 前面已示,根据歌中语言信息,如提到火船、枪炮等,它应在清朝与中华民国期间定型。 《大路歌》一般是在夜晚的厅堂中对唱,所以它比较文雅些。 3.《贼歌》:《贼歌》的产生本人已在《嘹歌・唱离乱的时代背景三艺术特色》一文中作过具体阐述,产生这歌的年代是因为明朝时三州土司与思恩土司的兼并战争而引起的。当战争时,平果的归德二司夹在中间,其百姓被抓去“做贼”,或逃到山洞躲藏,待兵荒马色过后,人们开始回忆那段苦难的历程,便打太平醇,这时,要用简单的几句歌来表述那段历史是表述不了的,于是就有人编出长篇巨“ 《贼歌》来,以染热闹,也慰亡灵,更警示那苦难的年月,希望那些乡月不再重来。 从《贼歌》内容看,其歌中主人翁为归德人,他们多次提到归德官,对归德一带的风土人情很熟悉,估计其歌的作者应为平果归德人。 4.《三月歌》:《三月歌》实际上是对十二个月的歌唱,对各个季节最激动最感人最抒情的描写。从歌中可以体会壮族先人对季节重视的氛围。但壮家对三月特别重视,因此以“三月”为歌题,由此沿袭三月成为壮族的歌节,三月三歌圩便由此形成。三月成为壮家最忙碌而也是最欢乐的时节。 《三月歌》形成的时间年代跨度应该说是比较长的。 5.《建房歌》:《建房歌》从踩泥、打砖、烧铸、伐木、建房等一系列的描写,壮家的干栏建筑结构以及装饰工艺,均在《建房歌》中得到一一体现。它集壮家建筑的工艺、美术、民俗于一体,展示了壮家建筑的全过程。以歌的形式全方位来描写建筑,这在世界诗歌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建房歌》对壮家建筑干栏房的描述,可以说是达到尽善早美的程度:《建房歌》是壮家的一部古代建筑学,是壮家的一部建筑史。它对民族建筑学方面作出很大的贡献。 《建房歌》从其传达出来的语言信息看,大概成书于明清时代。 四、嘹歌的艺术特色 首先,从语言和音韵结构看,僚歌有自己独特的地方。从文字形式来说,所有嘹歌都是以男女对唱的形式表现,五言四句,排唱到底。 在其音韵方面,有几种调。其中尾音有“哈燎嘹”、“斯格嘹”、“底格嘹”等;从腔调来说,有山里高腔,有平地柔调;从地区来说,还有 “那海嘹”、“新安嘹”、“马头嘹”等,各地都有所不同。这些情况,只能由搞音乐方面的学者去研究了。 那么,为什么嘹歌是以对唱的形式存在呢? 这种形式的产生,在前面已提过,应该是与歌圩有关联。因为歌圩都是男女对唱的。这种形式在歌圩活动中,常被青年男女采用,这也是这种歌能长期保留在民间的原因。这是作者在创作编写时,好像就已经考虑到了,它主要是供歌圩场上的青年男女对唱用的。 其次,含蓄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是嘹歌的基本语言特点。作为男女对唱的歌,它很注重心理描写和比喻,这在各篇长歌中都是这样的。 这里举一些形象语言为例。如对多心和歪心的女人,其歌唱道—— 男:姑娘人心歪 歪曲像秤钩 ——《贼歌》 男:姑娘心五恶 内心包九层 外层龙须草 里层乱麻线 ——《贼歌》 对将要出征去打仗的战士,由于对战争的恐惧,歌者唱道—— 男:上马要启程 脸黑像墨砚 面色像黄姜 此去何日还 ——《贼歌》 对队伍出征,描写得更形象生动—— 男:马行像红蚁 人行像黑蚁 旗杆像草秆 帽顶像星星 ——《贼歌》 这种含蓄的比喻和形象的描写,在嘹歌的其他篇章《大路歌》、《三月歌》和《建房歌》等歌中都可以找到。 其三,从美学角度看。嘹歌对人物、景物,包括山川土石等-切,都写得很美。可以说,语言美、意境美、形象美是嘹歌的又一特色。 先说对景物的描写,在《大路歌》、《建房歌》中随处可以找到,见如下—— 男:到田垌 见桐树开花 桐树在塘边 开花白如银 ——《大路歌》 登上五级梯 雕蝴蝶凤凰 雕凤凰会飞 师傅好工匠 ——《建房歌》 登上六级梯 雕双龙绞缠 双龙缠到顶 龙身登宝殿 ——《建房歌》 而对物的描写,常常写得活灵活现,如对太阳的几段描写—— 男:太阳升山背 像朵金线花 像个阁楼女 像情妹闺秀 ——《贼歌) 女:太阳升山背 美如象牙梳 又像宝剑柄 眼见属别人 ——《贼歌》 男:太阳将入洞 娜它木棉根 太阳快下山 拉它往回升 ——《贼歌》 男:太阳烈似火 下山躲一躲 哄别人回家 它又出山坡 ——《贼歌》 女:太阳猛似火 下山躲一躲 别人回了家 它又出山坡 ——《贼歌》 对景与物的描写,往往不是为写景而写景,写物而写物,它是与人物活动有密切相关的。如: 男:我俩到桥头 听闻画眉鸟 又讲又是美 桥头有媒鸟 ——《大路歌》 女:月亮初升起 月色真皎洁 处处闻歌声 村村尽欢乐 ——《贼歌》 男:星星穿云过 哄别人心乱 星星划过天 哄别人心烦 ——《贼歌》 三百六草蝉 翅膀画花斑 可怜累蝉儿 偷泣泪凝眶 ——《三月歌》 长歌中特别注意对人物外貌的刻画和描写,而且是写得十分奇特,其引用之物,在汉歌中是少见的—— 男:这里姑娘美 手脚嫩如笋 饱满似棉絮 眉毛像凤羽 ——《大路歌》 女:这里男人俊 手脚像草笋 身躯壮如墙 歌声颤如钓(竿) ——《大路歌》 男:李花白又白 桃花红又红 艳不过桃花 白不过情妹 ——《三月歌》 男:漂亮谁家女 眉毛浓如林 弯眉似彩虹 眼眉黑森森 ——《日歌》 女:漂亮谁家子 眉浓似庙林 眉梢飞入翼 眉眼黑森森 ——《日歌》 五、嘹歌的地位和价值 其一,历史地位与历史价值 嘹歌不仅是壮民族的伟大史诗,也是南方民族的伟大史诗。谈及史诗,人们很容易想到北方民族常提的英雄史诗、创世史诗和迁徙史诗。而嘹歌是与上面不同的另一类史诗,这种用对唱形式来抒写的长歌,可以说,在整个少数民族长歌中是少见的,或者是很奋特的。它们的确是描写了明代那段壮民族的生活史、风俗史和战争史,真实形象地反映了那段历史,它的确是常被人忽略的另一类反诗。因此应该承认它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价值。 其二,嘹歌的文学价值 从文字形式来说,以男女对唱为贯穿整个内容的长歌,在文全史上,嘹歌是独一无二的。它是文学史上很少被人提及的另一类型作品。 从语言音韵来说,嘹歌的各个篇章,写得精美,比喻奇特,形象生动,给人读后留下深刻印象。 从内容结构来说,它篇幅严谨,有头有尾,故事完整,有叙事有抒情,叙事和抒情都很动人。可以说它是诗歌的精品。 嘹歌是歌圩的活化石 在壮民族的上千个歌圩中,青年男女一般都是开口是歌,随地而唱,临场就对。而拿出固定的长歌来对唱是少有的,只有平果会其周围一带的歌圩,青年男女对歌时,往往会拿嘹歌来对唱。这可以说是独有的。而对唱嘹歌并不是一件容易事,首先是女歌手没有歌本,原因多种,其一就是没有文化;而男歌手有歌本,但每首歌中只记开头一两个字,也不记女方对答的歌,一切全靠大脑记忆。这种对歌其实也是斗智斗勇的表现,也是考记性考大脑考灵敏的表现。就类似汉文古歌一样,虽有李白杜甫诗词,但并非人人能记能背。因此要做到能记能背,对答如流,是不容易的。这就是要歌手常常记在脑海里,要常常参加歌好活动。这在其他民族,群众性的传唱某部长歌是少有的,只有壮族才这样做,而且从不断层。 因此说,嘹歌应该是壮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它是歌圩的活化石。 (作者系广西少数民族古籍整理办公室原主任)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