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乘着歌声的翅膀(下)|写在“坡芽歌书”发现十周年

 右江三层岗 2021-11-20

《舍得舍不得》

五、夺冠“合唱先锋”,登上最高领奖台

 距上一次青歌赛之后,“坡芽情歌”再一次登上央视的舞台是5年后。上一次,是原生态唱法的山歌队,这一次,是和音丰富、经验充足的合唱团;上一次,还带着几许胆怯和忐忑,这一次,却是时间历练出来的自信和底气。上一次,是哭着离开央视;这一次,摘到了合唱的最高荣誉!在手捧奖杯的那一刻,大家欢呼雀跃,情不自禁流下了激动的热泪,这泪水里,是欢呼,是喜悦,更是一种圆满的幸福。为了这一天,合唱团的所有人等了太久,付出了太多,这怎能不叫他们激动?

2015年9月21日晚,北京的秋意已经渐浓。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演播大厅内,中央电视台《合唱先锋》年度总决赛正在紧张进行。PK赛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闯入总决赛的八强经过前两轮PK,最后只有3支合唱团留了下来。这3支队伍特色各异,实力不俗,当他们同时站在PK台上接受评委和观众的投票时,所有人手心里都捏了一把汗。在最关键的一刻,4个评委中有3个向坡芽歌书合唱团投出宝贵的一票;现场的40个大众评审,除5个自动弃权外,有18人选择了坡芽歌书合唱团,比位列第二的郑州大学音乐学院合唱团多出3票,最终以绝对优势胜出,摘取比赛桂冠!
  

图片

当结果出现在大屏幕的一刹那,全场沸腾了,坡芽歌书合唱团的姑娘们情不自禁流下了喜悦的泪水,一直陪伴合唱团走来的指挥叶明菊更是无比欣慰,她含着热泪说:“为了这次比赛,他们付出了很多,也放弃了很多,能够取得今天的成绩,真是太不容易了!”
  

合唱团能走到今天,这份“不容易”,只有身处其中的人才能体会得到。合唱团成员多是“兼职”,他们一边要抽时间训练,一边还要顾及本单位的工作,其辛苦可想而知,但他们却没有任何怨言,尽管这样的付出没有给他们带来额外收入,但他们却甘之如饴,只是因为热爱。在大巴上、在宾馆里、在吃饭的间隙,他们都会情不自禁地哼唱起坡芽情歌,一个人起声,其他人慢慢跟着唱起来,那种悠然自得的姿态,仿佛周遭的喧嚣嘈杂与他们无关,他们只是坐在田野里、榕树下,自由自在地吟唱着自己的生活。那是从内心深处流淌出来的歌声,细腻、柔美、恬静,纯净自然,就像评委郭蓉说的,坡芽的歌,像浓烈的酒,也像淡淡的水,都是醇的,能让人听醉了。
  

合唱团的经费一直很紧张,外出表演、比赛,所有经费都是省了又省。2015年初到北京参加月冠军的争夺赛,吃住的条件都很艰苦,但没有一个抱怨。拿到冠军后,大家都高兴极了,说能不能晚上吃顿火锅庆祝一下?可经费实在不够,只能在平时的基础上多加了一个菜。
 

图片

坡芽歌书合唱团只有26个人,各个声部的人一个都不能少,这样才能把合唱完美地呈现出来。正是因为这样,已经怀孕3个多月的女高音李燕坚持和大家一起到北京参加比赛,一路奔波劳顿,她没有叫过苦累。她说,就是怕自己不在,影响团队的发挥。
  

合唱讲究配合,这就要求队员之间要有磨合训练,这样彼此的声音才能“粘”在一起,这种完美和默契需要长时间训练才能形成。几年下来,坡芽歌书合唱团已经达到了这种境界,不管在哪里,张口就能唱出让人心醉的歌声。在比赛中,他们把恬静柔美的风格发挥到极致,天籁般的歌声中,那种融入血液里的对音乐、对生命、对自然的认知和理解感动了全场评委和观众。就像一位观众所说,“听坡芽的歌,我的眼里一直转着泪。这是全世界惟一的,只有我们自己才有的。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向你们致敬!”

也正是因为他们歌声的这种纯粹和完美,才能一次又一次征服观众和评委,也征服同台竞争的对手。在第二轮比赛中,被坡芽歌书合唱团PK掉的大连艺术学院合唱团指挥心悦诚服地说:“遇到坡芽,虽败犹荣!”评委舒楠在听了《命好才相会》的柔情演唱后,很诗意地说了一句话“向晚听蝉鸣”。他说:“听了你们的演唱,觉得世界太美好了!你们的歌声仿佛有魔力,可以让万物生长,可以让人回归大自然。”

图片

评委阎宝林则深有感触地说,如果埋藏在民间的这些好的音乐都有这么一个平台,都能得到展示,这对我们的民族文化也是一个拯救。同时他也建议音乐学院的学生们可以多到民间采风学习。
  

现场的一位大众评审则这样表达了听歌后的感受“不是激动,而是一种回归!”一种质朴宁静的文化回归。
  

夺冠“合唱先锋”,意味着坡芽歌书合唱团拿到了中国最高级别的合唱奖项,这对推动坡芽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获奖当晚,所有关注坡芽情歌的人都沸腾了;富宁人、文山人、云南人,都在欢欣不已,都纷纷以各种方式转发这一消息。
  

此时,坡芽歌书合唱团又迎来另一个惊喜:2016年7月,合唱团将代表中国,参加在俄罗斯索契举行的国际合唱节。那时,坡芽情歌将真正走出国门,在更高的平台上向世界各国展示壮乡的风采。

六、“四驾马车”护航,坡芽山歌一路唱响

今天,提到坡芽情歌,不得不说到一个为《坡芽歌书》固态传承与活态发展呕心沥血的团队:他们是国家一级作曲家、教授、云南省委宣传部文艺创作中心专家、云南省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刘晓耕;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教授叶明菊;云南艺术学院副教授吴渝林;云南艺术学院作曲系教授业原,他们被称为带领坡芽情歌走出去的“四驾马车”。

“6年前,我第一次听到坡芽情歌是在我的办公室,当时,我在1楼,突然听到从501教室传出一种我从来没听过的非常美妙的声音。”出于作曲家的敏锐,当时担任云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院长的刘晓耕迈着急促的步伐跑到5楼,看见两个非常年轻的男青年正在练唱,为他们伴奏、教他们发声的正是叶明菊。从此,刘晓耕与坡芽情歌结下了不解之缘。
  

图片

作为当年省青歌赛的评委,刘晓耕感觉当时对原生态唱法的定义有一种带片面的表象,似乎“高尖硬”才是原生态。富宁的坡芽情歌参赛时,他认为这清甜柔美的唱法也是原生态的又一类型。臧族彝族的高亢歌声源于他们生活的环境,而傣族壮族的柔美清新也是他们静谧生活的再现,他们的歌声,柔美得像一汪清泉汩汩流淌滋润心田。
  

2010年,时任县委书记的王毅邀请刘晓耕、叶明菊、吴渝林、业原4人前往富宁壮乡采风。他们把壮乡村寨跑了个遍,艺术家突发创作灵感,为了让古老的《坡芽歌书》活态化传承发展,更符合当代审美意识,他们在原有山歌调的基础上进行二度创作,极大地丰富了曲目的内容和艺术内涵,提升了坡芽情歌的舞台表现力和感染力。合唱团以细腻、恬静、柔美的演唱风格和自然纯朴的表演形式,生动再现了壮乡人民纯朴的民俗民风和悠然的生活状态。
  

“歌唱伴随着我们,唱歌是我们的生活”,这是“四驾马车”创作团队每到一处都能听到发自壮乡人肺腑的真情话,他们暗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打造一台以坡芽故事为主旋律的壮族多声部合唱晚会。这种演唱方式很像欧洲的清唱剧,聆听的作品是无伴奏的、纯美的声音。“我想过很多如何表达坡芽情歌的艺术形式,老艺人们是柔美的单声吟唱,但这样的吟唱在晚会舞台上张力不够,很受局限。”于是,他们多次与王毅沟通交流后认为,不要被文字的框架困住,音乐是有想像力的,完全可以用多声部无伴奏的合唱来讲述“坡芽故事”,再现壮乡生活。

图片

深入壮乡村寨采风,使艺术家们看到了新的希望,在他们眼里,坡芽情歌前景无限。他们认定,《坡芽歌书》有两条路,一条是求真禁变,博物馆式地封存静置;另一条是求真求变,活态化地保护传承。他们选择了后者,于是,才有了今天唱响全国、迈向世界的坡芽情歌。
  …… 

坡芽情歌终于走出了壮乡,走进了北京,他们两次走进央视舞台,捧回了国内合唱领域的最高奖项,他们的精彩演出得到了首都音乐界人士和观众的高度赞誉。通过央视的平台,他们的歌声更被亿万观众所熟悉,人们无不被那清泉般的天籁之音所折服。走到今天,可以说,坡芽情歌的打造是成功的,它凝聚了团队专家的心血,也凝聚了合唱团所有成员的汗水。
  

回忆这一路走来,多少人付出艰辛与努力。在合唱团海选演员时,叶明菊以专业的眼光和近乎苛刻的标准,费了无数心力,终于从全县范围内挑选出40个学员;吴渝林为了更精准地二次创作,翻山越岭,跑了近20趟富宁,竟然把车都跑坏一辆;生长在富宁壮乡的业原怀着对家乡割舍不掉的深情,倾注多年心血,不知为此洒过多少真诚的热泪,熬过多少不眠的夜晚……这一切,只源于他们对坡芽情歌的热爱。
  

图片

在参加“合唱先锋”年度总决赛时,叶明菊推掉和家人出国的机会,一直陪伴合唱团,既是严格的指导老师,又是可亲可爱的“妈妈”,在拿到冠军的那一刻,她面对观众几度哽咽,激动之情难以言表;业原是富宁人,走出大山后在国内音乐界闯出了自己的一番天地,因为对家乡一份责任,她在打造坡芽歌书合唱团时更是呕尽心血,比赛当晚,当最终结果出来时,她激动得连连拥抱身边的大众评审和队员们,那眉飞色舞的神采,就好像自家正在办喜事一样。
  

第二天回到昆明,在宾馆旁边一家小餐馆里,“四驾马车”一出现,队员们立刻爆发出欢呼声,看到载誉归来的合唱团成员们,四位老师发自内心地和大家一起欢呼、庆祝。那只是一个很普通的夜晚,一个很不起眼的小餐馆,却洋溢着他们胜利的喜悦。庆功酒里,溢满的是对四位老师深深的感激之情。没有他们,坡芽情歌走不到今天。

七、且歌且行,走向更美好明天

掩藏于大山深处,静谧美好的坡芽村,因着坡芽歌书的发现,以及坡芽情歌的唱响,渐渐吸引了外界的目光,坡芽村也因此有了不少改变。

2013年,坡芽村被列为省级民族文化特色村。4月,国家民委主任王正伟来到坡芽村,强调要搞好特色村寨建设,大力保护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随着省、州、县对剥隘水上旅游路线的规划,距离剥隘镇仅9公里、已经被世人所知晓的坡芽村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一是因了坡芽歌书,坡芽村名声在外,每年都有游客慕名前来;二是通过民族文化特色村项目建设,改善了基础设施条件,坡芽村已经具备发展乡村旅游的条件。人们期待着,在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的大背景下,这个神秘而美丽的小山村一定能漂亮转身,把中国最美的书变成文化产品,变成农民增收致富的希望。
  

图片

坡芽歌书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它已经成了富宁人引以为豪的文化标志。“在富宁,坡芽歌书合唱团不止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这一个,像二小、一小、民族中学里也有,这是我们进行非遗传承教育的成果。”富宁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唐伏云自豪地介绍,为了让坡芽情歌后继有人,县委、县政府牵头,相关部门以坡芽情歌为主,编撰了音乐乡土教材,推广到各学校,教材目前已经出到第二期。而农凤妹、农丽英两个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则每个星期五都要到剥隘中心校教学生们唱坡芽情歌,她们要在有生之年,把这份从祖母、妈妈那里传承下来的美好歌声,教给更多的孩子们,让他们一代代传下去。
  

图片

坡芽歌书列入“非遗”以后,如何做好它的传承与发展,使它不至于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壤?富宁县为此作了积极尝试。去年,他们与清华大学合作,对坡芽歌书进行系列文化产品研发,从而使坡芽歌书所承载的文化真正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让所有关注坡芽歌书的人高兴的是,今年,云南省准备把坡芽歌书合唱团打造成云南省的第三张文化名片——“天籁歌书”,是继“云南映象”“云岭天籁”之后的第三张文化名片。随着发展平台的提高和传播渠道的扩大,坡芽歌书合唱团的发展将迎来质的飞跃,它所承载的富宁坡芽文化,也将随之得到更广泛的影响和传承。

岁月如梭,光阴荏苒。到今年2月,离发现坡芽歌书已经整整10年过去了,富宁县换了多任县委书记、宣传部长,他们对坡芽情歌的这份关注与支持依然一如既往。从2010年至今,《坡芽歌书》作为文山州文化精品品牌,列入全委会报告,实施“走出去”战略。

图片

经过改编的坡芽情歌让人耳目一新,用合唱形式演绎的坡芽情歌在音乐表达形式上更趋完美,又不失山歌本真的味道,这一唱法更与世界接轨,也更容易被更多的人所理解。如水般恬静柔婉的坡芽情歌,天籁纯真的歌声能缓缓流淌到人们心里,这就是坡芽情歌所代表的文山少数民族文化所具有的迷人魅力。
  

2016年夏天,坡芽情歌将登上一个更高的舞台——代表中国参加俄罗斯国际合唱节,这是对合唱团的最高褒奖,也是对坡芽文化的一种认可。
  

从大山里的小村落默默传承数百年,直到十年前无意间被发现;从壮乡妇女的口口相传,到如今有规模的传承教育;从当年青歌赛上的山歌队,到如今走出国门的合唱团,十年时间,坡芽歌书经历了几次质的发展与飞跃,今天,它已经不仅仅是小山村里传唱的小调,而是发展成为能代表云南、代表中国文化的一张文化名片。这中间,凝聚的是无数人的心血和汗水。
  

坡芽情歌,清澈而神秘,它来自柔美的壮乡富宁,用恬静婉转的曲调讲述着壮家儿女的爱情、生活,让人听来是如此的涤荡心灵。听过它的人都说,在喧嚣繁杂的“快生活”时代,它就像心灵的“有氧操”,让人能够静下来,聆听内心深处的声音。

(全文完) 

关注坡芽歌书合唱团比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