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舞蹈家资华筠(1936-2014),祖籍湖南耒阳,生于天津。她的父亲资耀华是金融界泰斗,姐姐资中筠为知名学者,妹妹资民筠则是物理学家。 资家在天津生活了十几年。父亲从不置私产,一直租住在成都道昭明里。据资华筠说,童年时代在天津过得很快活;姐姐比她大6岁,早就进入耀华小学读书。她和妹妹相差两岁,所以两个人能玩到一块儿。一次给洋娃娃换衣裳,华筠一不耐烦,把娃娃的身首分开,害得妹妹伤心落泪。玩过家家时,华筠总要当“爸爸”,弄得妹妹在幼稚园入学考试时称:“二姐是男的。”更有甚者,华筠每每看中妹妹的新衣就提出“姐先穿”,妹妹欣然任姐挑选。 华筠刚上小学时,得了一次全校讲演第一。妹妹便不顾患有过敏性哮喘病,非要在一年级时报名参赛;且屡败屡赛,从不气馁,终于在第十次参赛时获得冠军。华筠高兴得一路小跑,抢先向妈妈报喜讯。 三姐妹从小喜欢弹钢琴,钢琴启蒙老师是毕业于燕京大学的刘金定。刘诗昆是她众多弟子里最著名的一个。 资华筠和舞蹈结缘正由于钢琴老师。那年她9岁,刘金定老师发现这个女孩的节奏感非常好,就把她送到当时俄侨办的舞蹈学校。资华筠回忆道:“学了两个月后,舞蹈老师请我妈妈去,说你的孩子很有天才……妈妈想了想,就同我讲条件:如果你考一次第三名以下,就停止学舞蹈。有了这个约束,我学得特别好,几乎都考第一。” 两年学完汇报演出时,资华筠表演独舞《天鹅之死》。天津的《俄侨报》刊登消息,称她是“未来的芭蕾明星”。 1950年资华筠在南开女中初中毕业,以全年级成绩第一保送本校高中,但她却考入中央戏剧学院舞蹈团少年班。老师对她的选择不以为然。父母也不赞成女儿学舞蹈,唯一支持她的是姐姐,理由是:“华筠会有快乐、轻松的一生。” 母亲给她一年“适应期”,让她跳得不好就回来上课。1951年资华筠参加柏林世界青年联欢节,表演群舞《春游》,获金奖,为国家赢得荣誉。母亲便把那个“适应期”取消了。 资华筠从柏林回国不久,当时规定凡未满十八岁的“尖子演员”每天可配给两只鸡蛋。她和赵丹之女赵青有幸被列入名单,大家戏称她们是“蛋级干部”。 1952年中央歌舞团成立,舞蹈大师戴爱莲仼团长。资华筠成为第一批“开山”舞者。戴爱莲慧眼识珠,为她开“小灶”,对她讲:“你要用整个身体,用心去跳舞。” 后来,资华筠成为中央歌舞团的领舞,曾为观众奉献了《飞天》《孔雀舞》《思乡曲》等优秀作品,是中国民族舞蹈领域的领军人物。尽管她已经足够辉煌,但不甘心社会对舞蹈演员的偏见——“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立志不仅要学好舞蹈,更要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她利用业余时间进修,并成了著名散文家。 1987年,资华筠受聘担任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所长,这对她来说是生命旅程中的一次急转弯。她到任前,有人议论她学历不高,对一名演员来当所长让人没有信心。面对这种质疑,资华筠就职演说的第一句话是:“我是来上学的,不是来上任的。” 从此资华筠转型学理论、做研究,1991年推出《舞蹈生态学导论》。她从成功的舞者华丽转身为舞蹈理论家,学科带头人,创造了中国舞坛的奇迹。 |
|
来自: 三自之我 > 《天津风物事件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