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小皮球,架脚踢,马兰开花二十一……”伴随着欢快的歌谣,孩子们在绷紧的橡皮筋上下里外灵活地跳跃,像一种独特的舞蹈,这一幕曾经是学校操场、胡同空地、大院里最常见的风景,如今却已经逐渐淡出孩子们的课外生活。 通常认为,跳皮筋游戏是伴随着新中国成立后工业建设和青少年集体生活的发展而兴起的。至今所知的最早的跳皮筋儿歌也体现了浓浓的时代感:“猴皮筋,我会跳,三反五反我知道。”从“50后”到“80后”几乎都知道几首跳皮筋歌谣,它们往往来自于课堂知识的延伸,或者周遭大环境对孩子认知的影响,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源自英雄故事的“一朵红花红又红,刘胡兰姐姐是英雄”“江姐江姐好江姐,你为人民洒热血”,来自农村生产经验的“小河流水哗啦啦,我和姐姐采棉花”,到八九十年代电视普及后受到动画片、影视剧影响的“为什么叫花仙子,因为她有花辫子”“千年蛇妖白素贞,下凡来报许仙恩”,可以看出跳皮筋歌谣已经成为一种集体文化和社会叙事的表达。 跳皮筋游戏的来源至今尚无定论,仅从游戏动作来看,它和至今仍在我国广西、云南、海南的一些少数民族以及部分东南亚国家流传的“竹竿舞”有一些相似之处。“竹竿舞”在古书中也被称为“跳击杵”,它的跳法之一就是几人抬着多根竹竿,整齐地蹲下、站起、移动,竹竿随着抬竿者的动作有规律地起落、分合,跳舞者则根据竹竿位置的变化敏捷地舞蹈,跳出跳进。 和竹竿舞相比,跳皮筋的难度要低很多,游戏准备也更方便——把一卷橡皮筋放进书包,要比扛着两根竹竿上学容易多了。会不会是现代竹竿舞表演扩散得更远,看到舞蹈的孩子们特别是城市孩子因地制宜,采用工业橡胶制品的边角料作为舞蹈工具,形成了民间自发的改良呢?这也不失为一种可能性。 在物质尚不丰富的年代,橡皮筋的来源往往是“废物利用”,有用自行车内胎剪成细条的,有用旧衣物拆下来的松紧带连起来的,因为橡胶制品弹性强,容易让人联想起韧性很好、能制作弹弓的牛筋,所以一些地方称之为“牛皮筋”,可能以讹传讹叫成了“猴皮筋”,因为牛皮、牛筋制品尚有一定弹性,猴子皮却几乎不搭界。古代偶尔可见用猴皮做褥垫的记载,却并无其他和韧度有关的用途。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我国与一些国家开展青少年交流活动,跳皮筋作为一种特色游戏也传入了欧洲,被叫做“中国跳绳”。从相关文献、照片看,欧洲孩子的跳皮筋主要动作和我国差距不大,也包括单脚跳、双脚跳、交叉跳、勾、跨、踩、转等动作,只是叫法多了本国特色。比如一种英国交叉跳法,一边跳一边念字母“d-i-a-m-o-n-d-s”,跳完全套动作正好拼完单词diamonds(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