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04-4 地球的气候系统

 生态学时空 2021-11-20

本文内容为复旦大学在中国大学MOOC网站上《自然地理学》课程的图文课件。如果你对该内容有兴趣,请扫描二维码参加该课程的学习。

☟扫码进入☟

·  正  ·  文  ·  来  ·  啦  ·

同学们好!

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地球的气候系统。本节的许多内容并不复杂,也很容易理解,但要记住并不容易,比如有关各种气候分带。当然,我们也并不需要将这些东西死记硬背下来,只是要知道有这样的分类,以后在具体使用中可以随时查询,也知道查询的方向。

气象与气候两个词,虽然我们常挂在嘴边,但有时候不一定知道其确切的含义。下面说几个能让你区别二者的内容。比如,人们可以预测未来50年或100年的气候,但不能预测未来几星期的气象状况。在全球气候变暖条件下,仍会发生寒冷的冬天或出现降温的气象。气象站的功能是告诉我们最近几天的天气是什么,天天都有很大的变化,但中国气候类型这样的图可以许多年不变。那么,我们现在来定义一下气象和气候。气象是在1-3天这样短时间内发生的天气现象,如暴雨,大风,雷暴,高温等。气候是一定时间和空间的平均天气。当前气候,规定用刚刚过去的30年的平均值作为准平均,而且每过10年更新一次。有了这些认识,我们知道,天气状况的冷热极值总是存在,但只有对天气做时空平均值,才可明显突现全球变暖的事实。另外,天气和气候的空间尺度基本一致,从几千米到几千千米乃至上万千米。时间尺度却大相径庭,天气的时间尺度从几小时到几天、十几天;气候的时间尺度要长得多,从一个月到一年,甚至几千年、上万年。

根据前面的了解,我们知道气候不是简单的某种表现,而是一个系统的呈现,所以我们有时候会称气候系统,指的是一个由大气圈、水圈、冰雪圈、岩石圈(陆面)和生物圈组成的高度复杂的系统,这些部件之间发生着明显的相互作用。从气候学角度,还可将气候系统细分为六个子系统:大气、海洋、冰川、干旱、草原和植物、以及森林子系统。生物过程与物理化学过程强烈相互作用,以此构成复杂的地球生命支持系统。因而不但需要分别研究系统中各个部分的特征与循环,而且必须研究整个系统的集成行为及各分系统的相互作用。

如果没有大气的保护,地表平均温度就会下降到-18℃,而实际地表平均温度为15℃,这完全得益于地球的温室效应。根据我们已经学习的知识,我们知道大气能使太阳短波辐射到达地面,但地表受热后会向外放出的大量长波热辐射,却被大气吸收,这样就使地表与低层大气的作用类似于栽培农作物的温室,故名温室效应。

考虑到多年来大气的温度基本稳定,所以大气、地面、地气系统的各种能量应当保持在一定水平上的平衡状态,这就是地球的热量平衡。大家可以注视这张图中的数字,有一个大概的认识。

影响气候系统的主要因素有许多,涉及到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理位置和下垫面的条件。其中太阳辐射主要是控制热量的输入,影响地理环境;大气环流主要是动量、能量和水分的输送、调节和平衡;地理位置会影响人类的生存条件,农作物的种植,交通和经济建设等等;下垫面又会明显地影响气温和大气水分。

太阳辐射照射在地球上并不是均匀的,会造成高低纬之间的温度差异,形成低纬度低压和高纬度高压的局面,进而产生了高低纬之间的气压梯度。在气压梯度的控制下,赤道附近空气受热膨胀上升,高空空气流向两极;在极地,空气冷却下沉,向低纬地区流动,于是形成南北方向高低纬之间的大气环流圈。所以,总结一下就是:大气的运动既有垂直方向,也有水平方向的。垂直方向可形成大气环流,水平方向则形成气旋和风。大气的运动是在气压梯度的驱动下发生和维持的。

在继续下面的话题之前呢,我们先补充理解两个概念。在物理学中,我们认识到,刚体进行机械运动,有两种形式,那就是平动和转动。平动时,重心会随着质点而运动,转动时,重心保持不动。如果没有外力的作用,一个物体会保持其运动趋势,这种能力我们称为动量。同样,对于转动的物体,也有一个保持转动趋势的能力,我们称之为角动量。那么根据动量守恒原理,我们就很容易理解角动量守恒定律了:所受的合外力矩为零时,系统的角动量将保持不变。角动量守恒定律,还是我们非常容易感受到的。比如,芭蕾舞演员在旋转时,刚开始的时候是伸开手臂,如果她突然将手臂收拢,转速会迅速增加,这就是为了保角动量守恒。

我不知道是否所有的天体都是在自转,至少从我们已经观察的天体来看,天体都有一定的自转,为什么呢?因为呀,在漫长的星体形成过程中,许多尘埃或者碎片从四面八方聚集形成。它们本来就带有一定的初始速度,否则怎么可能跑过来?它们聚集起来作为一个整体系统,保持着原来每个碎片的角动量加合。而宇宙真空对这整个系统的外力几乎是没有的。除非在特别巧合的情况下,角动量加合,这种可能性几乎没有,所以一般形成的天体都会自转。

另外,还有一个与转动物体有关的知识,那就是科里奥利力。由于自转的存在,地球并非一个惯性系,而是一个转动参照系。在惯性作用下,物体有沿着原有运动方向运动的趋势,在旋转体系中,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运动后,体系中质点的位置会有所变化,从旋转体系的视角去观察,就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偏离,就像我们现在右边所看到的这个动画。根据牛顿力学的理论,以旋转体系为参照系,这种质点的直线运动会偏离原有方向的倾向,这被归结为一个外加力的作用,就是科里奥利力。是为了描述旋转体系的运动,需要在运动方程中引入一个假想的力,这就是科里奥利力。从物理学的角度考虑,科里奥利力与离心力一样,都不是真实存在的力,而是惯性作用在非惯性系内的体现。地转偏向力就是科里奥利力在沿地球表面方向的一个分力。地转偏向力有助于解释一些地理现象,如河道的一边往往比另一边冲刷得更厉害。

有了角动量守恒和科里奥利力的知识,我们就比较容易理解大气环流圈的形成了。大气环流圈是指具有全球规模的、大范围的大气运行现象,其水平尺度在数千公里以上,垂直尺度在10km以上,时间尺度在数天以上。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环流圈呢?其形成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1)太阳辐射,这是地球上大气运动能量的来源,地球表面接受太阳辐射能量是不均匀的,因而产生了气压梯度,有流动的潜力。(2)地球自转产生的偏转力,又会迫使运动空气的方向偏离气压梯度的方向。在北半球,气流向右偏转,结果使热力环流圈中自极流向赤道的气流偏转成东风,而不能迳直到达赤道;同样,自赤流向极地的气流,随纬度增高,为保角动量守恒偏转程度增大,逐渐变成与纬度圈相平行的西风。可见,在偏转力的作用下,理想的单一经向环流圈,既不能生成也难以维持,因而形成了几乎遍及全球(赤道地区除外)的纬向环流。纬向风带的出现,阻挡着经向气流的逾越,引起某些地区空气的辐合与辐散,使一些地区的高压带和另一些地区的低压带得以形成和维持。结果,全球气压水平分布在热力和动力因子作用下,呈现出规则的纬向气压带,而且高低气压带交互排列。而气压带的生成和维持又是经向环流圈形成的必需条件。因而地球自转是全球大气环流形成和维持的重要因子。

如果,只受太阳辐射和地球自转影响所形成的环流圈,称为三圈环流,是大气环流的理想模式。但是,在地球上,还有一个作用,那就是3)地球表面海陆分布不均匀。所以会显得更加复杂一些,在某些局部的地区并不完全符合三圈环流的理想模式。

刚才我们提到,大气环流的理想模式是三圈环流。为什么是三圈呢?简单地说,是南北温度梯度、自转速度和半径所决定的。从年际角度看,温度梯度自转速度和半是近似常数的,不过水平温度梯度有比较明显的季节变化。正是它们才决定了环流的尺寸,正好约等于地球四分之一周长的三分之一。所以在地球上会形成三圈环流,而不是二圈或者四圈、五圈。另外,补充一句,在其他有大气层的行星上也是完全有可能形成多圈环流的。木星的半径是地球的十倍,而自转周期是地球的二分之一,所以所形成的大气环流会比地球多许多倍。

下面,我紧接着提一个思考题:飞机往返上海和新疆,时间是不一样的,比如上海去乌鲁木齐,5小时左右;而回上海,4小时左右,为什么?航路不同;风:地势西高东低,强大冷暖高压气流由西向东;科里奥利力?

信风的英文tradewindTrade在中古英语中,相当于pathtrack的意思,人们很早就知道了利用信风航行。在长达几个月的远洋航行中,大海显得非常顺从人意,海面上一直徐徐吹着东南风,把船一直推向西行,然后东南风渐渐减弱,大海又变得非常平静。在赤道两边的低层大气中,风向是不一样的,北半球吹东北风,南半球吹东南风,这种风的方向很少改变,而且年年如此,稳定出现,很讲信用,这也就是tradewind在中文中被翻译“信风”的原因。由于信风是向纬度低、气温高的地带吹送,所以没有水汽凝结条件,属性干燥;世界上有些沙漠和半沙漠,多分布在信风带。

除信风之外,地球上还有一个因季节而变化的季风:在一个大范围地区内,盛行风向或气压系统出现明显的季节变化,而且随着风向和气压系统的季节变换,天气发生明显的变化。这里,海陆间热力差是季风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亚洲大陆夏季为热低压控制,东亚和南亚的气流由大洋进入陆地,为夏季风,此时空气温暖潮湿,多降雨。冬季来临,亚洲大陆为强大的高气压所控制,东亚和南亚的气流为从内陆向海洋的偏北气流,即为冬季风,空气干燥寒冷。东风带和西风带随季节南北移动,其过渡区的风向也随季节交替形成季风。季风是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向随季节改变的现象,这里强调“大范围”是因为小范围风向受地形影响很大;随着风向变换,控制气团的性质也会产生转变,例如,冬季风来时感到空气寒冷干燥,夏季风来时空气温暖潮湿,让我们感受到明显的天气变化。

也就是说,形成季风最根本的原因,是地球表面性质不同。受青藏高原的地形作用及其他因子的影响,东亚的季风比南亚地区更复杂。同样热力反映的差异,可以由海陆分布、大气环流、大陆地形等因素所造成。由热力分布不均匀形成的热力环流在海-陆之间、坡与谷之间、城与郊之间也可能出现。

我们总结一下导致各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大概包括如下三个方面:

1)海陆之间的辐射与热状态差异。这导致了森林气候、草原气候、湖泊气候、沙漠气候、山地气候之间的差别;

2)陆地上地形起伏和植被覆盖情况的差异。这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海洋型气候与大陆型气候的差异;

3)海洋中冷、暖洋流的差异。暖洋流流经的地区,冬季带来暖湿空气而使其气候温暖湿润。冷洋流流经地区,夏季使空气冷却而干燥少雨。

据此,我们可以将全球的气候粗分为低纬度气候、中纬度气候及高纬度气候三个纬度带和高地气候四个大区,每个纬度带又可分出若干气候类型。我们来简单介绍一下。

低纬度气主要受赤道气团和热带气团控制,气温全年皆高,最冷月平均气温在15~18以上。可分为五种气候类型:赤道多雨气候;热带海洋性气候;热带干湿季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

中纬度气候是热带气团和极地气团的角逐地带。影响气候的主要环流系统有盛行西风、温带气旋和反气旋、副热带高压和热带气旋。在北半球还有大陆地形和植被的影响。中纬度气候变化最丰富,分类数量最多。大致分为:

干燥少雨的副热带干早与半干旱气候夏热冬温

季节明显的副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充沛的副热带湿润气候

夏干冬雨的地中海气候

西风盛行,冬暖夏凉的温带海洋性气候

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湿热多雨的温带季风气候

性质迥异的温带大陆湿润气候和温带干旱和半干旱气候

高纬度是南北纬60度到南北极之间的区域,这里盛行极地气团和冰洋气团,气候类型单调可以划三种气类型:(1冬季长而严寒,暖季短促的副极地大陆气候;(2)全年皆冬,降水量少的极地长寒气候,也称苔原气候;(3)全年气温在0℃以下的极地冰原气候。

从低纬至高纬的热带、温带和寒带气候,在高山的垂直方向上也会自下而上依次出现。每升1千米降6.5摄氏度。所以我们经常说: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高处不胜寒随高度增加,空气愈来愈稀薄,气压降低,水汽减少,日照增加,但气温降低,而且在一定坡向、一定高度范围内降水量随高度增加而增加,过了最大降水高度后变为随高度增加而减小,表现出明显的垂直地带性。

陆地表面由植被、裸露的土壤岩石、人类建筑和冰雪组成,这些组分的表面反射特性对地球的暖化有较大影响。深色表面吸收太阳能并以热量的方式辐射,可能被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所截获。浅色表面反射太阳光,其波长范围不会被温室气体截获,具有降温作用。所以,有时候不恰当的植树造林和森林管理,也许会加剧大气增温。如果对此话题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扫描上面的二维码,阅读我写的两篇科普文章。

好了,有关地球的气候系统的内容,现在就全部结束。同学们,再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