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一地理复习基本功必修一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高中生如何学好地理之(十八)

 阳光盛大 2023-06-04 发布于江苏

 第一章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1天体

(1)概念:宇宙中有多种多样的物质,例如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等,这些物质统称为天体。恒星星云是最基本的天体。

2天体系统

(1)概念: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构成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2)级别:

3)判断天体系统:一看天体的数量;二看是否相互绕转。

天体系统至少由两个天体组成,单个天体不能构成天体系统。在天体系统内部,质量较小的天体围绕质量较大的天体公转。如果某些天体只相互吸引达不到绕转的程度,就不能构成天体系统。

3.太阳系    

(1)八大行星分类

①类地行星: A水星、B金星、C地球、D火星。

②巨行星: E木星、F土星。

③远日行星: G天王星、H海王星。

(2)运动特征

①同向性:绕日公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

②近圆性:绕日公转的轨道形状近似圆形。

③共面性:轨道面几乎在同一平面上。

(3)结构特征:地球与其他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和火星)有许多相似之处。

(4)小行星带位于火星轨道与木星轨道之间;哈雷彗星的公转方向与八大行星的公转方向相反(自东向西)。

4.太阳辐射

(1)太阳辐射的概念:指太阳以电磁波形式向外传播能量。太阳辐射分为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三部分,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集中在短波可见光部分。

(2)太阳辐射能量来源:太阳内部核心物质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经核聚变反应,产生巨大能量。

(3)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①提供光能和热能,维持地表温度;为生物繁衍生长、大气和水体运动等提供能量。

②为人们日常生产、生活提供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能(沼气)等。注意:煤、石油、天然气、页岩气、可燃冰(天然气水合物)等矿物燃料的能量来源不是来自于地球内部,而是来源于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下来的太阳能。

(5)世界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分布

不同纬度: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相同纬度:由沿海向内陆递增;夏季强于冬季。

5.太阳活动





(1)太阳大气层从里向外可分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2)太阳活动是太阳大气层的变化、运动。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平均周期约为11年。黑子出现在光球层,耀斑出现在色球层,耀斑是太阳活动最剧烈的显示。通常,黑子活动增强的年份也是耀斑频繁爆发的年份,黑子所在区域也是耀斑出现频率最多的区域。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活动

对地球的影响

类型

活动特征

活动层次

①太阳黑子和耀斑增多时,发射的电磁波扰动地球的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使无线电短波通讯甚至出现短暂中断。

②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会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③太阳风形成的带电粒子流在极地地区形成绚丽多彩的极光。

④与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有关,如地震、水旱灾害等。

黑子

①温度比周围低而显现暗黑斑点

②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

③周期约为11年

光球层

耀斑

①突然增大、增亮的斑块

②时间短(几分钟到几十分钟)

③释放巨大能量

④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

⑤周期约为11年

色球层

太阳风

①温度极高

②带电粒子高速运动

③脱离太阳引力飞向宇宙空间形成的带电粒子流

日冕层

注意:太阳对地球的影响最主要表现为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太阳活动剧烈时,在地球上和定位、导航、方向辨别等相关的仪器会受到影响,甚至失灵。

(4)极光现象出现在高纬度地区冬半年的夜晚,极夜期是观测极光的最佳时机。

(5)太阳活动对无线电短波通信和地球磁场的影响白天较强。

6.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1)普通性

①从运动特征看,地球与其他七大行星具有同向性(绕日公转的方向同)、共面性(绕日公转的轨道面几乎在同一平面)和近圆性(绕日公转的轨道形状为接近正圆的椭圆)等相似特征。

②从结构特征看,在质量、体积、密度等方面,地球与水星、金星和火星多有相似处,属类地行星。

(2)特殊性

①表现:地球是目前人类已知的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的星球。

②条件:

外部

条件

太阳光照稳定

太阳正处于壮年期,状态稳定,地球可以获得稳定的太阳光照

宇宙环境安全

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自身

条件

适宜的温度

日、地距离适中,使地球固体表面平均温度约为22ºC,近地面平均气温约为15ºC;自转和公转周期适中,使地球表面温度的日较差和年较差都不太大

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吸引气体形成大气层,并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以氮、氧为主的大气。(地球原始大气并不适宜生命生存,原始大气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演化为适宜生命呼吸的大气)

液态水

地球内部的水汽随物质运动带到地表形成降水,形成原始海洋

注意: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有外部条件,也有自身条件,外部条件除地球具备外,其他七大行星也具备,因此自身条件更关键。

第二节   地球形成与演化

1地层与化石

(1)地层概念:地质历史上一定地质时期形成的各种成层岩石和堆积物。

地层特点:在未受剧烈构造运动扰动的情况下,先形成的地层居,后形成的地层居

地层对研究地球历史的作用:地层的性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层形成时的地表环境。

例如石灰岩浅海环境,页岩静水环境,玄武岩火山活动。

(2)化石:存留在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和遗迹。

化石对研究地球历史的作用:化石是确定所在地层的年代和古地理环境的重要依据因为生物的生存与环境关系密切。例如:含三叶虫化石的地层为古生代地层,且该地层形成时为海洋环境。

(3)地层与化石的关系:①化石是确定所在地层的年代古地理环境的重要依据;②同一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相同或相似的化石,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的生物化石。

2.地质年代和地质年代表

(1)地质年代:用来描述地球历史事件发生早晚或先后顺序的时间单位,由大到小依次是宙、代、纪等,分别对应地层单位宇、界、系等。

(2)地质年代表:科学家依据地质年代先后顺序,把地球历史上的重大地质事件编成的时间顺序表。

地质年代:用来描述地球历史事件发生早晚或先后顺序的时间单位,由大到小依次是宙、代、纪等,分别对应地层单位宇、界、系等。

3.地球的形成与演化简史





生物演化


(1)
地球生物演化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复杂的过程。

植物进化顺序:藻类→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动物的进化顺序:

细胞动物→无脊椎动物(如三叶虫)→脊椎动物(如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

(2)分布空间上经历了由海洋陆地扩展的过程。

(3)在生物演化过程中,伴随着一些生物的衰退和灭亡,是另一些生物的出现和兴盛。

海陆变迁

地质历史上曾经发生多次海陆变迁:

古生代:古生代末期各种大陆汇聚形成整体,即联合古陆;

中生代:三叠纪晚期联合古陆开始解体,大陆漂移;

新生代:各大陆板块漂移到现在的位置,联合古陆最终解体,形成现代海陆分布的格局;晚新生代构造运动导致了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的形成。

矿产形成

第三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1划分依据——地震波

类型

传播速度

能通过的介质

横波

较慢

固体

纵波

固体、液体、气体

2.划分界面:莫霍面、古登堡面。如图:

3内部圈层的特点:

地壳:①由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②是一个连续圈层,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③地壳厚薄不一,大洋部分较薄,一般为5~10千米;大陆部分较厚,平均厚度约33千米;大陆地壳为双层(上层硅铝层、下层硅镁层),大洋地壳只有硅镁层;在陆地上,高原、山地地壳厚,平原、盆地地壳薄。

地幔:①介于莫霍面和古登堡面之间,厚度约2 800千米;②在地幔上部存在一个由塑性物质组成的软流层,该软流层一般被认为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地核:①位于古登堡面以下,厚度约3 400千米;②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很大;③内核为固态,外核为液态。

4岩石圈:包括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顶部与地壳,主要由岩石组成。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1概念:地球固体表面以上的各个圈层。

2范围

(1)大气圈:环绕地球外部的气体圈层,是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2)水圈:由地球表层各种水体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

(3)生物圈

广义的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狭义的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的总和。包括岩石圈的上部、大气圈下部和水圈的全部。

3圈层关系

地球的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不断进行着物质能量的交换,形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表层环境。

第二单元  第一节   大气圈与大气运动

1、大气圈的组成

组成

作用

生物体内蛋白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类和动物维持生命活动必需的物质

二氧化碳

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对地面有保温作用(调节地表温度)

臭氧

吸收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生物,影响大气温度(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水  汽

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固体杂质

影响人的呼吸系统;降低地面温度;成云致雨的凝结核

☆低层大气的成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水汽、固体杂质含量因时、因地而异。

水汽含量:低纬地区>高纬地区;夏季>冬季。

固体杂质含量:陆>海;城>乡;冬>夏。

2、大气圈的结构


高度范围

温度变化

大气运动状况

天气状况

与人类关系

高层大气

50km以上

气温随海拔的升高先降低再升高



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

平流层

12—50km

温度随海拔升高而升高(臭氧吸收大量紫外线而增温)

以水平运动为主(上热下冷)

天气晴朗(空气平流,水汽、固体杂质少)

利于高空飞行(天气晴朗,大气能见度高,气流平稳)

对流层

0—12km

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地面),平均每升高1000米,降温6℃

对流运动强烈(上冷下热)

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云、雨、雾、霜、雪等多发生在这层;或:上冷下热,大气中水汽、固体杂质几乎都集中在这层

与人类关系最密切(人类生活在这层)

☆ 对流层的高度随季节的变化规律:夏季>冬季

3、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受热过程:太阳辐射绝大部分透过大气射向地面,

地面吸收太阳辐射(短波辐射)而增温,同时产生地面长波

辐射,其中绝大部分地面辐射被对流层(低层)中的水汽和

二氧化碳吸收,使大气增温。由此可见地面辐射是低层大气

主要的直接的热源。

注:这里的“大气”是指低层大气,其高度不超过对流层顶。

总结:大气受热过程,实际上是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之间相互转化的过程,可简要概括为“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因此近地面大气热量的直接来源是地面辐射,大气热量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在穿过大气层时,高层大气中的氧原子、平流层中的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紫外线。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长的红外线。因此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是有选择性的。又由于太阳辐射中能量最强部分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因此大气直接吸收的太阳辐射是很少的。

2)大气削弱(吸收、反射、散射)太阳辐射: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降低白天的最高气温。云层越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越强。

3)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主要提高夜间的最低气温。

①大气保温作用原理:地球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几乎是透明体,大部分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射到地面上,使地面增温;地面在增温的同时也向外辐射能量,地面辐射属于长波辐射。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却是隔热层,把地面辐射放出的热量绝大部分截留在大气中使大气增温,并通过大气逆辐射又将热量还给地面(即“大气还大地),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人们把大气的这种作用,称为大气保温作用。

注意: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的最关键环节是大气逆辐射

②影响大气逆辐射强弱的因素

大气逆辐射的强弱与气温有直接关系,气温越高,大气逆辐射越强。气温的高低取决于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的多少。云量多,空气湿度大,大气吸收地面辐射的热量多,大气逆辐射就强。大气中的CO2等温室气体增加,会增强大气吸收地面辐射,进而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加强,致使气候变暖。

4、热力环流

 

垂直运动

 

                              上升

(1)大气运动                   下沉

水平运动:即风

2)热力环流概念: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3)热力环流形成条件:地面冷热不均。

(4)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冷热不均(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空气的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形成风的直接原因)→大气水平运动→热力环流。

注意:

①气压是指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大气柱的重量,因此在同一地点,气压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小。

②通常所说的高气压、低气压是指同一水平高度上气压高低状况。垂直方向上低处的气压高于高处的气压。

③热力环流中:空气先垂直运动,后水平运动。

④“大气运动总是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是不正确的,应为“无论是在近地面还是在高空,大气水平运动总是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像热力环流中大气垂直运动不是由气压高低引起的,而是受热上升或冷却下沉引起的。

4)实例:在自然界中,常见的热力环流形式有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等。

海陆风:受海陆热力差异影响形成的大气运动形式。白天在太阳照射下,陆地

升温快,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气压降低(高空气压升高),风由海洋

吹向陆地,形成“海风”;夜晚情况正好相反,风由陆地吹向海洋形成“陆风”。

山谷风:白天,因山坡上的空气强烈增温,导致暖空气沿山坡上升,风从谷底

吹向山顶形成谷风。夜间因山坡空气迅速冷却,密度增大,因而沿山坡下沉,

流入谷地,风从山顶吹向谷底形成山风。

城市风:由于城市人口集中并不断增多,工业发达,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和交

通工具消耗大量的燃料,释放大量的废热,导致城市气温高于郊区,形成“城

市热岛”。当大气环流微弱时,由于城市热岛的存在,引起空气在城市上升,在

郊区下沉,在城市和郊区之间形成了小型的热力环流,称为城市风。污染严重

的企业应布局在城市风影响半径距离以外,绿化带应布局在城市风影响半径距

离以内。城市风有利于城市大气污染物的扩散。城市风无白天和夜晚的变化。

5、大气水平运动——风

1)受力情况——水平运动的空气,一般受到三个力的作用(高空受2个力作用,不考虑摩擦力)。

①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并指向低压。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②地转偏向力:始终垂直于风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③摩擦力:与风向相反。

知识拓展:——地转偏向力

①概念:促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方向发生偏转的力。

②偏转的规律:北半球, 向偏转;南半球, 向左偏转;赤道上, 不偏转。

左右手定则: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掌心向上,四指代表物体运动方向,大拇指即为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

③产生原因:地球自转。

④影响:大气的运动、水体的运动等。

2)风向:指风的来向。

①高空风:不考虑摩擦力,大气水平运动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当风作匀速运动时的方向与等压线平行(右上图以北半球为例)。

②近地面风:大气水平运动在三个力共同作用下,当风作匀速运动时的方向与等压线斜交(右下图以北半球为例)。

即:高空风向——平行于等压线;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试画南半球高空和近地面风向。

(3)风力(风速)大小:

影响风力大小的根本因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大,则风力大。

同一等压线图上,等压线密集,则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

不同等压线图上,要根据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判断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单位距离间气压差大,则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

风力大小还需考虑摩擦力的大小,地面摩擦力大,风力小。

即风力大小与2个力有关:水平气压梯度力——正相关;摩擦力——负相关。

注意:地转偏向力只影响风向,不影响风速。

(4)在等压线图上判定风向(任意点)或在等压线图上,任一地点风向的画法:

①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过该点的切线并做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由高压指向低压,但并非一定指向低压中心,用来表示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②确定南、北半球后,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向右或向左偏转30°~45°角,画出实线箭头,即为过该点的风向。(以北半球为例示意如右图)

注意:依据风向与等压线的关系——平行或斜交,可判断高空还是近地面;依据风向偏转——左偏或右偏,可判断南、北半球。

知识拓展:——等压面与等压线

等压面:空间气压值相等的各点所组成的面。一般情况,由于同一高度各地气压不相等,等压面在空间不是平面,而是象地形一样起伏不平。等压面凸起的地方为高压区,下凹的地方为低压区。热力环流中高低空等压面弯曲方向相反。

等压线 :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相等的各点连线。(即某一高度的水平面切割等压面而得到的交线即为等压线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