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 · 文 · 来 · 啦 · 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地“有旦夕祸福。这里,不管是天还是地,其实主要还是指我们碰到的各种自然灾害,虽然也有引申为一些人为灾难的,但主要还是强调了自然灾害的不可预测性。这些自然灾害,迄今还有许多是悬而未决的问题。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人口增长,自然灾害反而越发显得严重,给人类社会造成的损失也越来越大。自然灾害涉及到多方面的问题,在本章课程中,我们将从自然地理学的角度,来认识自然灾害的类型、特点、发生、发展规律,增强我们防灾、减灾的意识。这有助于我们减小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危害,这其实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减灾、救灾行动的共识,甚至是中心内容。 本章我们将讨论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第一节,自然灾害的特点与类型。了解这个,对于后面三个小节的内容,眉目就比较清晰了。最后第五节,我们再讨论一下预防减灾与应急响应方面的内容。 自然灾害,英语中有两个词:natural hazard和natural disaster,在汉语中也有好几个说法,比如天然灾害,或者说是天灾。当我们说灾害、灾难的时候,肯定不是指的常见现象,也不认为是正常现象。所以,自然灾害,就是指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其次,这种异常现象,会给人类社会和资源造成破坏。我们按照联合国国际减灾战略秘书处的说法,自然灾害是“严重破坏一个社区或社会的运作,造成广泛的人、物、经济或环境损失和影响,这超出了受影响社区或社会利用其自身的资源进行应付的能力” 。那么,我们从自然地理学的角度,也给自然灾害下一个定义,那就是:发生在地球表层系统中,能造成人们生命和财产损失的自然事件。 这样,我们判断某一现象或过程是不是自然灾害,就需要考虑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自然灾害发生的区域是地球表层系统,也就是发生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当中;第二、自然灾害具有自然属性,必须是地球系统演化过程中的自然事件;第三、自然灾害具有社会危害性,必须造成了人们生命和财产的损失。这三点非常重要,缺一不可,我们下面再来详细说一说。 自然灾害发生的区域是地球表层系统,这比较容易理解,也就是我们人类能够接触到的地方,如果发生在地球内部的深处,或者说外星球,就不会产生自然灾害。其实在地球深处发生的事儿,如果放到地球表面来,那就是自然灾害了,比如地震、火山爆发呀,这就是地球内部与地表的关联; 还有,我们就别说太阳了,就说金星和火星表面,那些化学成分,对地球来说就是灾难,而月球,就昼夜温差,对地球来说也是灾难。所以,我们如果离开地球,到其他星球上,就必须进行地球化处理。这幅图就是在火星上建造人类基地的假象图。 自然灾害具有自然属性。地球系统演化过程中的自然事件,在地球历史上一直在运行,但这些过程之所以变得危险,仅仅是因为它们对我们人类产生了负面影响。所以,如果不是因为人类,自然灾害就算不上。没有人类,这些只是自然事件。当时,这些过程,大多对营造我们人类生存的环境是有益的,因为它们将地球转化成一个适合生命居住的星球。在整个地球历史上,火山作用一直是产生地球表面的水和大气的重要原因,地震是导致山脉形成的过程之一,水从山脉向下流,形成河流和湖泊。侵蚀过程,还有洪水、山体滑坡和风暴,有助于补充土壤来维持生命系统。 当然,人类有时候,可能会影响到自然灾害,比如,我们的防洪大堤,如果设计不当,会导致洪水,这就是人类影响的自然灾害。而由人类直接产生的其他灾害,比如石油和有毒物质的泄漏、飞机坠毁和人为原因产生的爆炸,这些都是技术灾害。还有人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其他间接危害,比如有害物质对大气或地表水的污染,酸雨、人类破坏臭氧层,以及排放二氧化碳导致全球变暖的发生等等。但这些问题,我并不准备在本章讨论,因为这些只是与自然灾害有关联,是属于灾害,但不是自然灾害本身的问题。为了保持我们话题的纯洁性,所以这些问题就不讨论。我相信其他有一些课程,就是有许多就是专门讨论这样的话题的。 自然灾害是由对人类产生不利影响的自然过程造成的。正如我们刚才所说的,在地球历史上的自然事件,造就了我们今天的生命地球。即使在今天,人类也一直与河流共存,并从中受益,河流不仅是人类生活的水源,还是交通工具。只有当河流中的水量大于河道容量的时候,才会产生灾害。地球上的小地震也是时有发生,几乎没有什么不良影响,只有大地震才会造成灾难。所以,这些因素都必须考虑大小和程度的问题。还有,哪怕是在地球表层,发生的位置也很重要,并不是发生在地球表层的事件都是自然灾害。比如,孤岛上的火山是不会造成自然灾害的,在人口稀少的地区发生大地震和飓风也不会造成大的灾难。所以,我们要担心的是袭击人类居住地的大事件,最终的结果是必须具有社会危害性。 我们理解了自然灾害的概念,那么自然灾害有些什么特点呢? 首先,作为地球系统的一种自发演化过程,自然灾害在发生前一般都有一定时间的孕育期,这个时间长短不一,少则只需几天,多则可延续几年到几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总之是无法预计的,这个我们就称之为“潜在性”。在这个孕育期中,主要用来积累或转换能量,最后当打破系统原有的平衡和稳定性的时候,灾害就发生了。不同自然灾害,其成因机制和涉及的影响因素是不同的。 由于自然灾害的孕育期长短不一,无法预料,而且灾害在出现之前,常常没有表现出可供直觉感受的前兆,或者是严格的物理规律可寻,通常是不易被人们查觉和分辨的。而一旦原有的平衡被打破,灾害往往就会迅速地于倾刻间爆发出来,我们称之为突发性,然后转瞬即逝,当人们有所感知时,事件已成为过去。 还有一些自然灾害,总是间隔一定的周期后发生,大体上我们也知道这个时间尺度,这就是周期性。比如,火山喷发、地震,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尺度;特大干旱和洪涝灾害,是几年或者几十年时间,厄尔尼诺与拉尼娜是几年一次,台风和风暴潮,是一年几次甚至十几次。虽然我们知道这个周期,但明确的时间我们仍然不清楚。那么,就是因为知道有一定周期但并不明确具体的时间,所以我们就必须时刻保持警惕,进一步洞察其中的规律,然后进行有的放矢的预防。还有一些相同或不同类型的灾害,常常接踵而至、相伴发生,形成灾害的群发性现象,这就是祸不单行。从20世纪以来,全球各种灾害类型的发生频度居高不下,也可以看做是一个典型的灾害群发阶段。这样,自然灾害就变得极为复杂。 那就是自然灾害的复杂性。这又表现在多个方面。其一,就是前面谈到的灾害的周期性,可能不仅仅局限在一个固定的时间尺度上,有可能表现为多个周期层层嵌套。比如,近500多年来,我国的地震有两个活跃期,跨越数百年的时间,一个是1480年到1730年之间,第二个就是自1880年至今,但这其中又有一些小高潮,跨度在十年左右。同样在气象灾害中,这种多重尺度的周期现象应该是更加明显的。其次,有些灾害常常与其它灾害组成灾害链。地震灾害最容易形成灾害链了。地震可以诱发滑坡、泥石流、崩塌等灾害,从而造成道路受阻,如果救援人员不能及时进入主灾区,就可能造成更大的灾难。同时,地震带来的这些效应,还可能对水质造成破坏,如果形成堰塞湖,还会对下游造成很多安全隐患,人员伤亡还可能产生流行疾病等生物灾害。特别是地震诱发的海啸,可造成海边城市比地震更大的灾害。 最后,灾害的孕育和发生往往涉及多种因素。一种原因可能引起多种灾害,而同一个时间发生的灾害,又可能是由多个原因引起的,使人们对灾害的辨别和防范倍加困难,这就是自然灾害的多因性。比如,地震的发生既可以由自然的板块运动和火山喷发所激发,也可能因为人为的水库蓄水过程所激发,还可能与太阳活动,行星运转和月球的引潮作用有关。 那么,最后灾害所造成的影响,可能是多方面的。每当自然灾害发生时,一定会造成各种各样的损失。比如:失去生命、人员受伤、财产的损坏和毁坏、破坏种植园、生产中断、运输中断、人民失去生计和职业;还有电力、供水和天然气供应,国家基础设施、通信和网络等基本服务中断、粮食资源短缺、疾病传播、还有社会学影响和心理后遗症等等。这些影响混杂在一起,无法辨别,但其实有些是直接和主要的后果,有些可能是次要和间接的后果。所以我们就将灾害进行分级,一般分为初级、次级和三级影响。初级影响是由于过程本身造成的。例如,在地震、滑坡、飓风和洪水期间,建筑物倒塌造成直接的损害。而次级影响只会因为初级影响而产生。例如,地震引起的火灾,地震、洪水或飓风造成的电力和供水中断,或滑坡导致的湖水泛滥。三级影响是由初级事件引起的长期效应,这包括洪水造成的栖息地丧失、洪水造成的河道位置永久性改变、火山爆发造成的农作物歉收等等。 最后,为了便以我们分析自然灾害,我们还会将自然灾害进行分类。那么这种分类就有多种模式,我们来举两个例子进行说明。比如,如果按灾害持续的时间进行分类,就可以分为爆发型、迁延型和过渡型的。爆发型发生得非常突然,延续时间短,地震、滑坡、飓风和暴雨就属于这种类型的;迁延型就是初期征兆不明显,但持续时间长,影响面积大,干旱、林火和有些流行病就是如此;过渡型,当然时间特征就是介于前两者之间,最典型的就是水灾,来得不算快,走得也不慢。当然,这些时间都是相对的,有时候也不一定,比如林火有时候可能也会特别突然地到来。还有,如果按成因机制进行分类,就有天文灾害,地球灾害和生物灾害。天文灾害是由太阳活动、陨石和宇航因素等引起的;地球灾害就是发生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或者是这些圈层混合的灾害等;生物灾害就是虫灾和流行病等等。 但我们在本章中,正如大家在前面提纲中所看到的,我们将分为与地球物理有关,与水文气象有关、与生物有关三个方面。与地球物理原因有关的灾害,这主要就包括地震、海啸、火山喷发,而与水文气象原因有关的灾害,则包括水灾、热带气旋、风暴潮、干旱和某些林火;与生物危害有关的灾害,那就包括流行病爆发、比如SARS、埃博拉病毒、新冠肺炎病毒的流行,还有白蚁和蝗虫等爆发的大规模虫灾。我们前面也提到过,由技术危害或工业事故造成的,还有环境退化等等这些灾害,我们不做讨论。 总体来看,在过去的20多年里,洪水是最常见的自然灾害。大家从这个统计图中可以看出,洪水占所有记录事件的43%。第二大灾害是风暴,占28%。这两者就已经占70%了,这都是与气象因素有关的灾害。第三大灾害是地震,接着是极端气温、滑坡、干旱、林火,这又是与气象水文有关的灾害了。第八位是火山喷发,那么又是与地震一样,同属于与地球物理有关的灾害。虽然生物灾害在这里没有体现,但我们知道,从2019年底,到2020年开年,这全球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据预测对全球的影响将不亚于一场世界大战。所以,这张从1995年到2015年20年的统计,并不一定能反映当前和未来的变化。当然这张图也给我们一些启示,未来极端天气的增加将导致与天气有关的灾害继续增加,这样的趋势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好,同学们,我们本节课的内容呀,就到这里。再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