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英杰、田园 ‖ 文化豪族——北宋饶阳李昉世家

 倚月临风 2021-11-20

北宋初年,有几位宰相均出自文化世家,如范质、李沆、李昉等。李世家是其中文名最盛者,且相传三代,百姓称羡。

李昉(924-996),北宋深州饶阳(今河北饶阳)人。他的父亲李超曾任后晋工部郎中,又兼集贤殿直学士,因而在李昉很小时就荫补为官。后汉兴,李昉中乾祜科进士,时称双科举子,预示前途无量。五代时的名相、号称“不倒翁”的冯道,对李昉非常器重,任命他为右拾遗、集贤殿修撰,专掌朝廷书令的修撰。入后周,以文采而被世宗赏识。又曾上《相国寺文英院集》,这是李昉与当时的一帮才子,如扈蒙、崔颂等在开封相国寺的题诗集,世宗看后大悦,称:“我早就知道李昉这个人了。”于是升任他为史馆修撰兼判馆事,将修史的重任全权委托给李昉,可谓重用。

北宋建立,李昉改仕新朝。宋太祖时,李昉出任给事中及中书舍人之职,为宰相卢多逊所嫉陷,屡屡被谪黜。终太祖执政时间内,李昉除了主持过几次科举考试外,无大的作为。

太宗立,李昉又得重用,先是被任命为户部侍郎,受命与扈蒙、李穆等同修《太祖实录》,又因为陪宋太宗出巡太原,加封为工部尚书兼承制,又马上转任文明殿学士。老相赵普、宋琪年迈将退,太宗遍访朝中,名望资历没有能超过李昉的,遂拜李昉为参知政事(副宰相);兼监修国史。太宗以弟弟接任哥哥的皇位,在封建社会颇有非议,李昉修《太祖实录》时,提出“时政记”(即皇帝日常朝政的全录)要先让皇帝看再交到有关单位收存。其目的就在于防止那些对帝王不利的记载传世,而此前所有有关皇帝的记录,都是不让皇帝看的。此举大得太宗喜欢。但李昉文才有余,政能不足,为宰相多年,面临北方辽国的屡屡入侵,国内军备废弛,屡战屡败,而李昉则只知道写诗作赋,与一干文人诗酒唱和,饮宴游戏。端拱(988-989)年初,一位叫翟马周的老百姓击鼓上朝,告李昉御状,说他无能而耽于宴乐。结果李昉被罢相,并被“切责”。过了几年,又复任宰相。淳化三年(992),北宋遇到一次百年不遇的大蝗灾和大水灾,民不聊生。第二年,李昉家中又有多名亲人去世,遂坚辞相职。淳化五年(994),老相李昉退休,年已70。退休后,李昉仍然经常随王伴驾。乾道二年(996),李昉在一次朝会上因行礼而栽倒在地,回家后一个多月就去世了,终年72岁。

北宋初年,有鉴于五代十国时期军阀干政的教训,朝廷不相信武官,有重文轻武的表现,所以李昉等得以文官而出任宰执。李昉本是文学家、史学家一类的文人,治国理民不是所长。他任宰相期间,北宋三败于辽,国势不昌。当然,全部过错不能说是他一人造成,但宰相之中,以他最不谙政事,所以成了众矢之的。宋太宗评价李昉,说他在任时没有干过任何伤天害理之事,是一个善人君子。这分明是说李昉是一个庸官。    

但李也有其过人之处。他为人“和厚多恕,不念旧恶”(《宋史》卷二六五),有宰相的器量,很能团结人。前相卢多逊经常背后说他坏话,他都一概不知,直到太宗明确地告诉他:卢多逊在我面前常说你李一钱不值,他也只是惊愕一下而已,仍与卢多逊交往甚密,时人服其度量。

李昉为人谦和,多与同僚宴游于自家的良园美舍之中,退休后还找了几个70岁以上的老伺事,天天在一起玩,要效法唐代的“洛阳九老”。他当宰相时,有人来求职,对于堪用者,他总是当面痛责一番,待其回家时,朝廷的委任状已至矣;不堪用者,他总是盛言夸赞,让他回去等消息,结果是泥牛人海。可见他既不居功,也不伤人。他也不像范质那样忠朴,很会揣摩上意。太宗对李昉百般信任,不仅是满意他在修实录时的表现,而李昉平时也做得很好,如经常对太宗歌功颂德,为官时也不贪功等等。

李昉是一位文士,他的文章风格像他人的性格一样,“慕自居易,文章犹浅近易晓”。他一辈子动笔杆子,为朝廷起草文书,积劳所致,竟成了“心悸”之症,以今日看来,可能是严重的心脏病。

李昉既有文才,又居高位,再加上能平易近人,所以身边团结了一批文士,俨然是一代文宗。宋代两部著名的大类书——《太平御览》和《太平广记》,就是由他主持完成的,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传承贡献不小。

宋代推行文治,广搜图书典籍,表现一种“盛世修典”的气象。太平兴国( 977-984)年间,宋太宗下令,让李昉领衔编一部大型的类书。李昉在文人中素有人缘,一呼百应,集合了数百位学者,苦战三年,终于编成一部大类书,起名为《太平总类》,全书共1000卷,分为55部,4558类,共引书2579种,是当时一次规模很大的图书整理工作。太宗大为高兴,亲自翻检过此书,因而将此书更名为《太平御览》,广行于世。

在编《太平御览》的同时,李昉还利用工作之便,与一班同好修了一部小说类书,命名为《太平广记》,全书500卷,引书400余种。另外,李昉还和徐铉、宋白等人,合力修编了一部文学总集《文苑英华》。该书仿梁昭明太子萧统所修《文选》,全书1000卷,起于萧梁,下至五代,将这期间的2000余位文学作家的删余篇作品收录在册,可上接《文选》,是一部十分珍贵的文学总集。

这三部书,卷帙浩繁,资料翔实,保存了大量的古代图书资料,是后人研究宋以前文化的最重要的资料宝库,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李昉也因此而彪炳千古。此外,李昉有文集50卷传世。

李昉有四个儿子:李宗讷、李宗诲、李宗谔、李宗谅。

李宗讷( 947-1002),宇大辩,以文学见长。先以荫补为第四室长,后入吏部进行铨选。吏部主事边光范见他年轻,以为他还不能写文章,就对他说:“你能写一首六言诗,我就让你入判。”李宗讷很轻易地就写了一首六言诗,而且表现出很瞧不起六言诗的意思。边光范大为惊讶,又让他写文章,他又提笔立成。第二天,即升为秘书省正字,第三天,又提升为国子监丞。

李宗讷还擅长楷书。太宗没有作皇帝时,经常和李昉相互写诗唱和,前前后后共有几百篇,每一篇都是李宗讷用端楷抄写的。太宗看了他的抄稿,大声称好。李宗讷还精通礼学,大学士吕端主持礼院科考,往往拉着李宗讷一起当考官。

李宗讷曾参与编修《神医普救方》一书。 

李宗谔(963- 1012),宇昌武,是李昉儿子中最为聪慧者。他七岁就能写文章,可谓才华横溢。他认为靠父亲当官来荫补是一件耻辱的事,于是参加科举考试,并高中进士,,选官校书郎,是所谓“正途出身”,升迁极快。第二年又升任了秘书郎、集贤校理、同修起居注。真宗继位后,官拜起居舍人,参预重修《太祖实录》。

李宗谔精通乐理。景德二年(1005),他被任命为翰林学士兼判太常大乐、鼓吹二署。当时的宫廷乐手是世代相传,朝廷也不督察,竟导致滥竽充数的现象再次成真,甚至有的乐手”抱其器而不知其声”。精通音律的李宗谔上任后,对乐手一一审查,一天之内,将混迹其中的五十余人剔除,再重新安排乐队,修整乐器。后来又就此总结出20余条经验教训,上一个条陈给真宗。真宗很欣赏李宗谔的博学多才与办事的踏实作风。

李宗谔也精通礼学。辽国派使臣来东京,李宗谔被任命为馆伴使。自“澶渊之盟”签订后,这是两国首次正式的外交交往,一切礼仪制度都是前所未有的。李宗谔就从郊劳至饮饯,一一刊定礼制,从此成为标准。后来朝廷的许多礼仪,诸如“皇亲政事、武举武选、入官资叙、阁门仪制、臣僚导从、贡院条贯”等等,都由李宗谔一人决定。

大中祥符三年(1010),李宗谔任右谏议大夫。真宗对他说:翰林院是清华之地,前贤往事都足以为后人表率,你和你父亲都曾管理过翰林院,肯定知道得很多,希望你能写出来。

李宗谔就写了《翰林杂记》一书,专门记载了翰林院的一些规章制度、礼仪风俗等。

李宗谔也擅长书法,与兄长宗讷不同,他擅长隶书。

李宗谔的性格爱好与父亲李昉最像,李昉曾任职三馆二制(史馆、知制诰),李宗也担任过此职,而且只是几年之间的事。李宗谔也以风流儒雅而著称,家藏书多至二万余卷,博学  多闻。他待人和气,史称:“勤接士类,无贤不肖,恂恂尽札,奖拨后进,惟恐不及,以是士人皆归仰之。”(《宋史》卷二六五)

李宗谔还以孝悌闻名。他对继母范氏尽孝,对二位寡嫂和遗侄非常照顾,和弟弟李宗谆兄友弟爱,互相关心,把朝廷荫补恩恤的名额都先让给弟弟家人。

这种近乎完人的操守,使上自真宗,下至一般官员,都对李宗谔寄予厚望,认为李宗谔继其父为相,只是早晚的事。不想天妒英才,在他49岁那年,因为出使塞外而得病,不治而死,令天下惋惜。真宗说:“我朝将相之家,能够做到声望既高又后继有人的,只有李昉与曹彬二家,李宗谔众望所归,我正要给以大用,不幸他却短命,让我痛心。”

李宗谔一生著述甚丰,记有《西垣集制》《乐纂》《内外制》等专著,并有文集60卷传世。他还参与编修了《续通典》《大中祥符封禅汾阴记》《诸路图经》等。还曾写过《家传》《谈录》,都广为流传过。

李宗谔有三个儿子:李昭通、李昭述、李昭适。其中李昭述,能继承家风。

李昭述,字仲祖,自幼聪明好学,以荫补为秘书省校书郎,又召试学土院,得到赐进土出身,升任秘书丞。后任河北转运使。当时在江陵(今湖北荆门)的驻军谣传仓库里的粟米已经陈腐不堪食用,欲以此为号召来密谋,李昭述就命人取粟米来做饭,自己吃也给手下吃,又将自己的官俸换成这些粟米。不动刀兵,消弭了这次祸乱,朝廷以之为干臣。后又知潭州,当地土卒恨监军凶狠残暴,想谋反,但一见李昭述来,都说像李公这样的忠厚长者,我们怎么能对不起他呢?李昭述听说后,就处置了那名监军,将此事化解。二事一齐奏闻朝廷,擢升为刑部郎中、右谏议大夫等职。后来一直做到尚书右丞。众人也指望他能入相,不料他也如父亲一样,在万事顺心时,得暴病而死。因其为官多有德政,百姓称颂,死后加封为礼部尚书。

李氏家族,家大业大,住在开封城北部的祟庆里,七代不分家,是当时的一段佳话。李昭述时,因为长期担任转运使(负责钱粮的官员),家里稍微富庶一些,但仍维持家法,不分家。

李昭述政绩过人,文才不大出名。能继承李宗谔文才的,是他的侄子李昭遘。

李昭遘,字逢吉,李宗谔二哥李宗诲的儿子。李宗诲早死,李宗谔抚育寡嫂幼侄,故李昭遘最像李宗谔。李昭遘从小就以才气而出名,当时的大文学家兼史学家杨亿有事到他家,见到李昭遂,就让他写篇诗赋,以观其才。他挥笔立就,文辞可观。杨亿感叹说:“桂林之下无杂木,非虚言也。”(《宋史》卷二六五)即说李昭遘受李宗谔影响,也是人才。

李昭遘长大后以荫补入官,任集贤院校理。后官至天章阁待制、知郑州,死于任上。 

 

李氏家族,自李昉以来,代有贤者,是北方世家大族的优秀代表。但斯时北方已逐渐落后于南方,李氏的勃兴,可谓落日余晖而已。此后,北方即少有文化大世家出现。‍

END

主要参考文献

《宋史》,中华书局标点本。

《资治通鉴》,中华书局标点本。

《太平御览》,中华书局1960年影印本。

《太平广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标点本。

京畿学堂公众号

来稿请投523090170@qq.com!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