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岁的周潭(化名)出院时,脑子里只盘着一个念头:早点来这就好了。 在这之前,腰腿反复疼痛折磨他10多年了,直到最近迈不开腿了,“一咬牙一跺脚”,这才选择了手术治疗。 背上打个黄豆大小的孔,不到半小时功夫,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河科大一附院)脊柱外科副主任医师乔若飞便完成了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周潭患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治愈了。 他为了不手术 可没少想办法 “老毛病了,一想到在身上动刀就发怵。”周潭说,自从确诊患了腰椎间盘突出症后,他为了不手术,可没少想办法,“做牵引、贴膏药、按摩,还试过在腰下垫成卷的卫生纸,想着能把突出的部位给顶回去。” 周潭说,他在家里常备止疼药,有时腰腿疼得厉害了,就靠吃止疼药压下去。不过,一周前,他突然疼到起不来床了,平躺、趴着、侧身,不管什么姿势,疼痛都没法缓解,就连吃止疼药也不奏效了。 经多方打听,周潭在家人的陪同下来到了河科大一附院脊柱外科就诊。 治疗椎间盘突出症 可选椎间孔镜微创技术 入院后,周潭的相关检查结果显示:椎间盘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部位脱出,神经根受压明显。 乔若飞与团队医生讨论后,决定实施微创治疗——椎间孔镜下髓核摘除术。 “病变组织压迫周围相邻脊神经,患者就会出现疼痛、麻木等不适症状。”乔若飞介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就要将突出的髓核清除掉,松解受压的神经根,这样才能彻底解除患者的痛苦。 目前,治疗椎间盘突出症多选择椎间孔镜微创技术。 乔若飞说,椎间孔镜微创技术是脊柱内镜技术的一种,简单来说,就是用一根配备有多个腔体、直径6.3毫米的管子,通过皮肤表面一个7毫米的切口,从患者身体侧后方的安全区域进入椎间盘突出周围,医生在可视成像系统辅助下,精确手术解决问题。 “切口小、局麻、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只有一个饮料瓶盖的量,椎间孔镜技术优势明显。”乔若飞表示,患者术后可下床行走,且不影响脊柱稳定性。 为患者提供个体化诊疗 实施精准脊柱微创手术 “对中老年人来说,腰椎退行性疾病多会同时存在,这无疑给治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乔若飞说,随着年龄增长,腰肌慢性劳损、腰椎老化,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退行性腰椎侧弯等疾病发病率也不断升高,治疗上往往需要多个手术术式叠加组合,才能更好地解除患者病痛。 例如,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畸形、腰椎不稳或慢性腰背痛的情况,就需要进一步做融合手术,即通过打钢钉、植入人工椎体等方式保证脊柱稳定性。 乔若飞表示,不同的手术方式各有利弊,为了给患者提供个体化诊疗,实施精准脊柱微创手术,他和团队人员一起钻研精准脊柱微创手术技术,将各种经皮手术、显微手术、通道手术等加以优化组合,从而以最小的组织伤害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小贴士: 椎间孔镜技术进行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的适应症: 1、腰椎间盘突出症非手术治疗6个月无效者; 2、反复发作、症状严重者; 3、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其他脊柱疾病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