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基底细胞癌及其鉴别诊断(三)

 付刚8bid499jz5 2021-11-20
[导读] 编译整理:强子

基底细胞癌及其鉴别诊断(一)

基底细胞癌及其鉴别诊断(二)

基底细胞癌及其鉴别诊断(四)

四.基底细胞癌鉴别诊断

2.真皮纤维瘤上方表皮的毛囊样分化

真皮纤维瘤上方的表皮会出现增生改变,如伴显著毛囊样分化证据的基底细胞增生;此时的毛囊样分化证据包括毛球(follicular bulb)、真皮乳头、乳头状间质小体。文献中真皮纤维瘤出现这种表现的几率为2-23%;相反,真皮纤维瘤伴基底细胞癌者极为罕见,仅有少数病例报道。

活检表浅时,由于无法看到下方的真皮纤维瘤,因此这一现象和基底细胞癌的鉴别可能很困难。此时的毛囊样分化和基底细胞癌一样,均可出现周边栅栏状结构、表浅出芽状生长,也可具有周边裂隙;但一般大量裂隙的情况更多见于基底细胞癌。当然,基底细胞癌中一般不会出现毛囊分化证据,如乳头状间质小体等。有研究提示,透明细胞增生提示表皮的毛囊样分化而不是基底细胞癌。基底细胞癌癌巢之间的表皮无增生。

 

图13. 真皮纤维瘤上方表皮的毛囊样分化,图中下方为真皮内的纤维组织细胞,而上方则为与表皮相连的基底样细胞,周边呈栅栏状,且可见裂隙。

 

图14. 真皮纤维瘤上方表皮的毛囊样分化,也可形成较大结节。

 

图15. 真皮纤维瘤上方表皮的毛囊样分化中,可表现为乳头状间质小体。

从细胞学角度来说,表皮的毛囊样分化并无增大、拥挤、非典型的细胞核,也无核分裂增加或凋亡小体。对于疑难病例可考虑进行免疫组化检测:如良性毛囊肿瘤一样,表皮毛囊样分化时大部分病例会有CK20阳性Merkel细胞,而基底细胞癌中无此现象;但Ki-67、p53用于二者鉴别的研究结果不一。当然,极为罕见的情况下可以遇到基底细胞癌和真皮纤维瘤“碰撞”的情况。

 

图16. 罕见情况下,可出现真皮纤维瘤(DF)和基底细胞癌(BCC)“碰撞”的病例。

 

图17. 图14中,真皮纤维瘤上方表皮的毛囊样分化。

 

图18. 图14中的基底细胞癌。

3.基底样毛囊错构瘤(basaloid follicular hamartoma)

基底样毛囊错构瘤是一种源自毛囊漏斗/峡部的良性肿瘤,临床可表现为孤立性病变、小簇状线样病变、广泛分布的灰褐色斑片等。病变广泛分布者应注意排除多种相关综合征的可能。

组织学方面,该肿瘤表现为真皮浅层肿物,与表皮有相连;瘤细胞为基底样至鳞状上皮样,呈相互连接的条索状;可有小囊腔。该肿瘤某些方面类似毛囊漏斗型囊性(infundibulocystic)基底细胞癌,但后者一般至少局灶可见核分裂、细胞学异型性、黏液炎性基质、和/或周边收缩裂隙。免疫组化CD10、CD34、bcl2有助于鉴别。由于有研究称毛囊漏斗型囊性基底细胞癌中也可能有CK20阳性的Merkel细胞,因此这时候可能无法借此进行鉴别。

 

图19. 基底样毛囊错构瘤,表现为相互交织的基底样细胞束,伴角质囊肿,且与表皮相连;高倍观细胞无异型性、无核分裂。

 

图20. 毛囊漏斗型囊性基底细胞癌,结构上类似相互交织的束状,且有角质囊肿,间质为黏液炎性;高倍观可见核分裂及细胞学异型性。

4.毛囊漏斗部肿瘤

毛囊漏斗部肿瘤最多见表现为中年至老年人面部的孤立性、角化性斑块,在伴皮脂腺痣或某些肿瘤综合征的较年轻患者则表现为破溃。组织学表现独特,具体为形态单一的角质形成细胞呈相互交织的片状,与表皮基底层相连。病变下方可连有小的流产型毛囊结构。肿瘤细胞相比周围正常角质形成细胞来说,胞质相对淡染。细胞核常见栅栏状排列。

 

图21. 毛囊漏斗部肿瘤,肿瘤在真皮表浅处呈片状生长,与上方表皮有多处相连。

毛囊漏斗部肿瘤常误判为表浅型基底细胞癌,但前者无细胞学异型性、无炎性黏液样间质、周边无收缩裂隙、无明显核分裂。同时,毛囊漏斗部肿瘤内也有CK20阳性的Merkel细胞,且免疫组化不表达Ber-EP4;弹力纤维染色在病变基底部可见弹力纤维网。

5.鳞状细胞癌

取材表浅的活检标本中,鳞状细胞癌和基底细胞癌的鉴别可能有难度,此时可求助于免疫组化:基底细胞癌中Ber-EP4一般为强阳性表达,而鳞状细胞癌中不表达。需要注意的是,基底细胞癌中的鳞化区域可能也并不表达Ber-EP4,且鳞状细胞癌中局灶表达该指标者也有报道。

6.微囊性附属器癌(microcystic adnexal carcinoma)

微囊性附属器癌是一种具有毛囊及汗腺分化的、局部侵袭性的罕见恶性肿瘤。临床上可能与基底细胞癌有所重叠,表现为浅灰色、光滑而质硬的病变,主要发生于成年人面部中央、头颈部。镜下微囊性附属器癌表现为境界不清的浸润性病变,深达真皮。细胞为形态温和的鳞状或基底样,形成管状及导管样结构,并有杂乱分布的硬化性间质。常见角质囊肿,但一般位于病变表浅部位;导管管腔常见嗜酸性分泌物。核分裂罕见或无。常见神经侵犯,且是一个有用的诊断线索。

 

图22. 微囊性附属器癌。肿瘤表浅部位可见角质囊肿,深部则逐渐移行为伴导管分化的小条索状;高倍观,肿瘤深部为伴导管分化的瘤细胞呈小簇状浸润性生长。

对于病理医师、乃至皮肤病理医师来说,硬斑样基底细胞癌和微囊性附属器癌的鉴别都很有挑战性。二者均可表现为境界不清、浸润性病变,但硬斑样基底细胞癌很少侵犯神经,且瘤细胞全部是基底样细胞,无导管分化;而微囊性附属器癌中则很少出现周围栅栏状结构、肿瘤巢周边收缩裂隙。

此外,汗管瘤和前述硬化性毛发上皮瘤虽然是良性病变,但也可表现为硬化性间质中呈条索状生长,因此也应考虑鉴别。充分取材、达到足够深度、寻找有无神经侵犯非常关键,因为汗管瘤和硬化性毛发上皮瘤均属表浅病变,且无神经侵犯。

微囊性附属器癌和汗管瘤的鉴别一般不会用到免疫组化。不过,CEA和EMA可以显示出微囊性附属器癌中的导管结构,有助于和硬化性毛发上皮瘤及硬斑病样基底细胞癌的鉴别。此外,微囊性附属器癌表达CK15,而硬斑病样基底细胞癌不表达。同时,微囊性附属器癌会表达p75NTR,Ber-Ep4的结果不一。

未完待续

点击下载英文文献


参考文献

StanoszekLM,WangGY.Histologic Mimics of Basal Cell Carcinoma[J].Archives of pathology & laboratory medicine,2017,141(11):1490-1502.

DOI:10.5858/arpa.2017-0222-RA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