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写了一个关于自己对“药引子”理解的内容,引发了大家在评论区激烈的争论。看到大家各抒己见,各自都有道理,让我也静下来重新思考。大家在评论区争论是非常好的,这样才能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大家好,我是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蔡华兵药师。 其实药引子的应用,说到底是因为中药具有“归经”的特性。 今天谈谈我对药物“归经”的理解,同时也希望大家在评论区留言,说出自己的观点。 药物的归经同样是中医提出的,也是中药使用必须遵循的基础理论之一。 那么药物的归经特性到底存不存在呢?当然存在,这是毋庸置疑的。 “归经”,通俗地说,就是药物作用的具体位置。一种药物往往主要对某一经或某几经发生明显的作用,而对其它经的作用较小,甚至没有作用。 昨天有个网友提出:“不管什么药物,吃进去被身体吸收,都会遍布全身,并不是什么成分只会进入特定的脏器。” 另外一个网友则反问:“那你说说为什么吃西瓜利尿,吃苹果就不行呢,难道吃苹果水分不是同样到达肾吗?为什么同样是辣,辣椒蒜葱芥末辣的位置和感觉会不同呢?难道不是同样刺激味蕾吗?” 这就是同属于性寒清热的药物,有的偏于清肝热,有的偏于清胃热,有的偏于清肺热,有的偏于清心热;同属补药,也有补肺、补脾、补肝、补肾的不同。 所以药物成分被吸收后,虽然遍布全身,但是只对特定脏腑起作用,这就说明药物确实有“归经”的特性。 那么,“归经”跟“药引子”有什么联系呢? “药引子”也就是“引经药”,运用药引子可以引药入经及改变作用部位和趋向。 如大黄苦寒,性沉,主要作用在下焦,酒制后能引药上行,能在上焦产生清降热邪的作用,治疗上焦实热引起的牙痛等症。 再如柴胡,入心包络、肝、三焦、胆经,经醋制后,作用专于肝经,使其更有效地治疗肝经的疾病。 这就是“药引子”的作用机理和存在的意义。 这是我的理解,请大家批评指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