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4.“深情而颤栗的呼喊”之《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先知的后裔 2021-11-21

(一)

本着一个普通诗歌爱好者的谦卑态度,继续学习这首被诗人牛汉称为“深情而颤栗的呼喊”的诗歌。试着论述它的现实和艺术价值!

请欣赏原文: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艾青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风,
像一个太悲哀了的老妇
紧紧地跟随着
伸出寒冷的指爪
拉扯着行人的衣襟,
用着像土地一样古老的
一刻也不停地絮聒着……

那从林间出现的,
赶着马车的
你中国的农夫,
戴着皮帽,
冒着大雪
要到哪儿去呢?

告诉你
我也是农人的后裔——

由于你们的
刻满了痛苦的皱纹的脸
我能如此深深地
知道了
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的
岁月的艰辛。

而我
也并不比你们快乐啊
——躺在时间的河流上
苦难的浪涛
曾经几次把我吞没而又卷起——
流浪与监禁
已失去了我的青春的最可贵的日子,
我的生命
也像你们的生命
一样的憔悴呀。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沿着雪夜的河流,
一盏小油灯在徐缓地移行,
那破烂的乌篷船里
映着灯光,垂着头
坐着的是谁呀?

——啊,你
蓬发垢面的少妇,
是不是
你的家
——那幸福与温暖的巢穴
已枝暴戾的敌人
烧毁了么?

是不是
也像这样的夜间,
失去了男人的保护,
在死亡的恐怖里
你已经受尽敌人刺刀的戏弄?

咳,就在如此寒冷的今夜
无数的
我们的年老的母亲,
都蜷伏在不是自己的家里
就像异邦人
不知明天的车轮
要滚上怎样的路程?
——而且
中国的路
是如此的崎岖,
是如此的泥泞呀。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那些被烽火所啮啃着的地域,
无数的,土地的垦植者
失去了他们所饲养的家畜
失去了他们肥沃的田地
拥挤在
生活的绝望的污巷里;
饥谨的大地
伸向阴暗的天
伸出乞援的
颤抖着的两臂。

中国的痛苦与灾难
像这雪夜一样广阔而又漫长呀!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中国,
我的在没有灯光的晚上
所写的无力的诗句
能给你些许的温暖么?

(二)

诗人艾青是被认为我国现代诗人的代表诗人之一,也是我国现代最重要的诗人之一。诗人详细的介绍我将在另外的章节进行分享。

1937年,由于“七七事变”我国民间抗日斗志达到高潮。一方面中国军队在战场上阶级败退,另一方面人们也开始对严峻的现实进行思考。此时艾青来到武昌,作为一个对民族命运和祖国未来深切关怀的诗人,艾青在感情上也有自己独特的表达方式。于是在一间阴冷的小屋里他写下这首脍炙人口的经典诗篇。

全诗共分为四节,每一节开头都用"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作为起始句。一来“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与诗篇题目呼应,二来“寒冷在封锁着中国”不仅强调“寒冷”对祖国的封锁,也对全诗定下了一种急切忧虑,现实日益严重的基调。

第一节,诗人将寒风比喻成一个悲哀的老妇,这个聒噪的老妇人拉扯着行人的衣襟,使读者瞬间对寒风产生一种憎恶痛觉的情绪。这寒风正是来自侵略战争的阴霾,同时也象征着民族命途的多舛。给读者建立起一个风雨飘摇的祖国的形象。紧接着,诗人写了一个戴着皮帽,赶着马车,饱经风霜的中国农人的形象,他说他知道这些底层人民的艰辛,因为诗人自己就是“农人的后裔”。这样一来诗人便与中国最广大的底层民众建立起一种身份地位,情感上的联系。为下文命运上的联系做好铺垫:“我的生命,也像你们一样憔悴呀!”在国家危难时节,诗人自然而然的将自己和和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感怀自己青春时光的逝去,忧虑祖国的未来 。

第二节写的更加朴实,更加现实。诗人首先提到“蓬头垢面的少妇”,少妇幸福温暖的家已经被侵略者烧毁。而年老的母亲蜷缩在自己的家里却像是在异邦的土地上,做着生命里最后的挣扎。这一节诗人火力全开,他控诉着侵略的战争中的野蛮行径,年轻的少妇失去了男人的保护受尽凌辱,老年人惶惶不得终日。全没有提及中国男性的去处和命运,但每个读者都知道中国的男性去了哪里。这种现象不是个案,因为战争,全中国都是这样。诗人不得不感叹,中国未来的道路如此崎岖,如此泥泞。

 第三节诗人的笔触诗风电影感十足。如“烽火啮啃”“拥挤在”“污巷里”“阴暗的天”“颤抖的双臂”等词和短语,从宏大的地域写到饥馑的个体,就像电影镜头的切换,给这些语句赋予了活泼的生命力,使读者能更加准确的把握住当时在战争中流离失所的人们。战火横烧过的土地,变得焦黑贫瘠,农人们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失去饲养的牲畜,失去了他们的肥沃的田地。他们被迫逃离家园,蜷缩在污秽的街角靠乞讨为生。此节诗人并没有痛诉侵略者,而是以笔为镜头真实的纪录由于侵略战争的到来,人们流离失所的痛彻心扉的画面。最后诗人感叹到:“中国的痛苦与灾难,像这雪夜一样广阔而又漫长呀!”是呀,祖国的未来在哪里,民族的希望在何方?

第四节也是诗篇的结尾节,诗人以一种博爱的情怀向祖国询问,也像是在探讨。诗人的诗句能不能慰藉危难中的祖国,能不能给万千受难的挣扎在“严寒”下的人们给一些温暖。诗人以设问的方式向自己,也向众多读者发问。祖国的未来在哪里,我们应该在此时做些什么?

(三)

艾青在这首诗歌集中的的表达了在外敌入侵,国家危难之时那种忧国忧民的沉重心情,展现出诗人对祖国和民族的赤诚关怀。诗人深切感受到古老的民族在解救自身的战争所遭受的苦难,那些广大的生灵也要过着极为艰辛的日子。他意识到,中国的道路将是泥泞而艰辛的。这无边无涯的感觉世界,既是历史的痛苦的延续,也是现实的严酷的存在,它强烈地震撼着诗人的本来已经够动荡的心灵。

于是,他整个身心的里里外外感到一种弥天的透骨的寒颤,诗人写下这首比雪还要寒冷的诗,并在诗中反复地呼号: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不论是当年,还是现在,所有的读者无不被这两行诗带来的寒冷所震慑,并且激赏它饱含着时代感的悲凉雄壮的浑然气韵。

它的反复回荡的气韵宛如深隽的钟声一阵比一阵宏亮地响着。雪在中国的土地上落着,诗人惊世的钟声也带着寒颤,随着落雪,回响在整个中国的土地上。

(四)

中国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洪子诚在《袖珍新诗鉴赏辞典》中写道:忧郁由于苦难而产生;对苦难的忧郁之所以具有审美价值,就在于人类,中国人民为摆脱苦难所进行的斗争,将永远伴随着苦难。因而,在这种浓重的忧郁情绪中,能体会到对力的呼唤,对暴风雨扫荡这古老的世界的执著的期望。而这首诗,也从一个具体的实例,提示了艾青诗歌创作上以“自我”感受与个性概括民族、时代悲欢的美学特征。

安徽大学教授方铭也在《中国现代文学经典评析·现代诗歌》中说:《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一经发表,就引起强烈反响,主要就因为它具有诗人的真情和感染广大读者的艺术力量,有力地冲破了抗日初期诗歌平庸浮浅的乐观调子,以它深沉激越的钟声,响在广大人民的心上。

当代作家李朝全在其主编的《诗歌百年经典·1917—2015》中写到:雪落在土地上,寒冷封锁着中国。这是人对于旧中国的一个基本判断和意象。冰封雪冻的中国,无论是农人,牧民,无论是母亲,孩子,一切土地上的劳作者都陷入了绝望的污巷,只有向天祷告祈求。面对这一切,诗人无能为力,只能唱出自己的愤怒,写出自己的同情,希望能给那些寒冷中的人们带去些许的温暖。这首诗对中国黑暗现实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对于中国形象的刻画生动而准确。诗句采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强化了情感的表达。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