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金陵第一园

 名言诗句 2021-11-21

乌衣巷(新声韵)

王谢堂前无特长,千年诗句闪金光。

桥边不见旧花草,风味小吃一品香。

秦淮河

一岸鲜花一岸楼,浆声灯影度春秋。

文人笔笔情难尽,碧水潇潇向远流。

金陵,即江苏省南京市,南京市好称“六朝古都”,这“六朝”是指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的城都在南京,所以称“六朝古都”。

走进了南京,就是走进了一段历史。2016年9月14日下午,我们走进了“金陵第一园”,其中包含夫子庙、秦淮风光带、瞻园景区。

一片白墙黛瓦的马头墙的和高高的牌楼上书:古秦淮三个大字的建筑群吸引着我们,加快了脚步向那个方向奔去。

路过右边一个高大的牌楼:“秦淮小吃城”,向里边眺望,人流熙熙攘攘,来不及进门欣赏,继续前行。

一幢四角飞檐、木格窗梭、精工细作、独立壮观的大楼展现出古色古香的风姿,走近一看,原来是一处游客中心,心中暗想,这里连一个游客中心都透露着古代风味,这里一定是个有故事的地方。

一座横跨秦淮河上的桥,叫做来燕桥。这座桥是一个古桥。

站在桥上欣赏秦淮河,是一岸鲜花一岸楼,一池碧水向西流,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更是引来无尽的遐想。杜牧的《泊秦淮》在脑海中响起:“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彼时彼事是否就发生于此呢?

当来到主街道上时,左侧的一排楼中,出现了李香君故居纪念馆,上有“花容画玉质,侠骨共冰心”的对联。

李香君,又名李香,南京人,为秣陵教坊名妓,秦淮八艳之一。电影《桃花扇》中讲述的就是李香君与公子候方域的爱情故事。眼前这座窗棂精致的二层绣楼,就是故事的发生地。这是目前唯一一座能找到的绣楼。2006年来夫子庙时,我还沿着窄窄在木质楼梯上到二楼李香君的居室。

令人感叹的是,在明末那个非常堕落的年代,大多朝廷大臣麻木得已感觉不到他们所面对的形势,正日益变得内忧外患。而南京秦淮河畔,那一座座香浓衣翠的绣楼里,却生活着一群对明朝的前途忧心忡忡的红尘女子。

顺着大街前行,街上游客众多,大家观景、购物、品尝小吃,各得其所。

走着走着“乌衣巷”三个字令我惊喜不已。初识乌衣巷是在唐朝诗人刘禹锡的诗中:“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能见到千年前的诗中景色,可谓幸运。

在此见到由毛泽东主席书写的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乌衣巷诗句。

据介绍,乌衣巷西北起文德桥,东南至平江府路,长350米。巷名始于三国东吴时,以吴驻军身着黑色制服、俗称乌衣营而得名。东晋大臣王导、谢安、书圣王羲之、山水诗鼻祖谢灵运、谢眺等大家曾居于此。

就在附近,还见到了一处王导谢安纪念馆。乌衣巷因刘禹锡的诗句闻名遐迩,王导谢安纪念馆也由此得名。为了弘扬民族文化,再现六朝风貌,南京市秦淮区人民政府投资1000万元修复了王导谢安纪念馆,总面积1000平方米,于一九九七年五月十日对外开放。

该景点以纪念东晋时期王导、谢安为代表的王、谢两大家族为主线,对当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社会风貌等方面情况进行集中展示,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和观赏价值。只可惜我们当时因维修闭馆而未能亲临观赏。

乌衣巷与王谢所在的街道,其实也很平常。但却因一首诗词而名气大震,这不能不说是文人和诗词的力量。

街道两侧全是古代建筑或是仿古建筑,我们无法分辨,无一不透露出古代的风采。

这个主街道,其实就是一条商业街,这些古老建筑也都是经营特产和江南风味小吃的店铺,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各种小吃也香味四溢,令人垂涎三尺。

秦淮人家的跨街廊桥古朴典雅,把两边商铺连接起来,极富魅力。

街上赫然出现了“俄罗斯商品城”。秦淮人家等店铺,红灯高挂,买卖兴隆。

来到一座桥上,再赏秦淮河,又是一番风景。只见岸边绿植入水,古楼林立,石阶通幽,绿水清波,即古色古香,又整齐典雅,充分彰显了江南小桥流水人家的风姿绰约。

这如诗如画的景色,怎能就此错过?赶紧留个影吧!

刚过了桥,一座建筑上“江南贡院”四个大字便闯入眼帘,令我驻足观赏,原来这块牌匾上边还有“中国古代官员的摇蓝”的字样。是的,古代实行科举制度,要做官都是需要苦读应试的。据说古代这里可容纳1万多人应试。没进去细赏,只从外边向里看了一下,就心生感慨:历朝历代有多少莘莘学子在此圆梦?又有多少人屡试不第?

街面上的建筑十分特别,有这种圆形建筑,虽然雄伟宏大,但也不乏古朴精致。

不一会又见到一处高大壮观的“江南贡院”牌坊。

又一座“江南贡院”展现在眼前。

贡院前有一位手持考卷的考官塑像,神采奕奕,神秘莫测。本人虽未有金榜题名的机会,但也心有所愿。

不远处还见到了三层高的“状元及第”楼,也心生羡慕。

终于见到了期待已久的“夫子庙”,这是金陵第一园最核心的景点。

夫子庙始建于东晋成帝司马衍咸康三年(337年),后改为孔庙,是供奉和祭祀孔子的地方。在六朝至明清时期,世家大族多聚于附近,故有“六朝金粉”之说。范蠡、周瑜、王导、谢安、李白、杜牧、吴敬梓等数百位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在这里创造了不朽的业绩,写下了千古传诵的篇章。

孔庙前是一个大广场,这里人头攒动。广场上还可见到一处紫红色柏木二层牌坊:天下文枢。

前面是宽阔的秦淮河,远处是秦淮人家的大楼,白墙黛瓦,马头墙,层层递升,十分壮观。

秦淮河上,浆声灯影,画舫成排。

对面的大照壁上一对金色的长龙正在戏珠,金光耀眼。这个大照壁建于明万历三年(1575年)。长110米,高10米,为全国照壁之最。它以秦淮河为泮池,北岸整石雕琢的石栏为明正德(1514年)所建,是历经兵焚官灾后夫子庙保存最好的古代建筑文物。

秦淮河北岸等距排列着剪纸状红白相间的立式河灯,上边分别刻有: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相传秦始皇东巡时,望金陵上空紫气升腾,以为王气,于是凿方山,断长垅为渎,入于江,后人误认为此水是秦时所开,所以称为“秦淮”。

为什么会有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之说呢?话说1923年8月的一天,朱自清和俞平伯在夫子庙一家茶馆品尝小吃后,乘船同游秦淮河。之后,相约各自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同名散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自此,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便声名远播。

我们过了文德桥才返程。这座文德桥历史悠久,六朝为浮航,公元1585年建成石墩木架桥,后改建为石墩水泥桥。因该桥处于子午线上,古代每年农历十一月十五日的深夜子时,升至中天的圆月会把它在秦淮河里的影子一分为二,各投在文德桥的东西两侧。无论从桥的哪侧往下看,河里都只有半枚月亮,称“文德分月”。

文德二字取“文德以昭天下”之意,但南京民间有“君子不过文德桥”一说。原是旧时夫子庙一带为科举重地,每有赶考学子聚集苦读;对岸则是名冠江南的酒肆妓馆之地。文以载德、厚德载物的儒家正统,与及时行乐、纸醉金迷的金粉之地,隔河相守,相安无事。

有人总结:十里秦淮,一半才子,一半佳人,一处贡院,一处烟花。而我更为迷恋于古老的秦淮人家和迷人的秦淮河里的浆声灯影,因为那里蕴藏着太多的历史与文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