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朝之谜:建文帝究竟逃哪去了?

 书鸿生 2021-11-21

建文帝朱允炆,是明太祖朱元璋御封的皇太孙,懿文太子朱标的次子,明朝第二位皇帝,自继位以来,加强文官治国,宽刑省狱,严惩宦官,改革太祖时期一些弊政,推出不少利国利民的政策,史称“建文新政”。

然而好景不长,建文帝为加强皇权,削弱地方皇叔们的军事势力,在朝臣黄子澄、齐泰等人谋划下,实行快速削藩,在不到一年里,很快削夺了周、岷、湘、代、齐五王,所谓杀鸡吓猴,如此一来,便激怒了远在北平最为棘手的燕王朱棣。

公元1399年8月,燕王誓师抗命,聚集兵马,打出“清君侧”旗号起兵“靖难”。南京建文与北平燕王由此展开一场血腥、持久的皇家军事抗争。叛乱初期,燕军不及建文朝廷兵马的三分之一,可由于朱棣的号召力,加上彪悍的北方将士上下用心,打得朝廷军队是节节败退,很多将领都大开城门投降燕王。

历经四年鏖战,朱棣最终乘胜进军,于1402年拿下了帝都应天府(南京),然而等他入宫后,除了发现几具烧焦的尸体,竟没有发现建文帝的影子,一个缺乏谋略的痴儿就这样凭空消失。很快,朱棣在群臣劝谏下,于南京奉天殿继位,宣布革除建文年号,次年改为永乐元年,史称明成祖,开始他长达二十二年的统治。

成祖朱棣虽然讳言建文帝,但有关朱允炆的下落,民间却多有传闻,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出亡为僧、流落西南”一说。相传,燕王兵临南京城下时,建文帝曾派人出城求和,却遭到朱棣的不予理睬。建文帝被逼得走投无路,便要在宫内投缳自尽,这时,跟随他身边的老太监王钺扑通一声跪倒,告诉他说:“太祖爷临终前,曾为陛下留了一个铁箱,并让奴才保密,只有在陛下最危难时方可打开,能助陛下逃出一劫。”

建文帝听了不禁喜极而泣,一面高呼“感谢太祖爷爷!”一面叫人搬来铁箱,打开一看,里面原来放了三张度牒,上面还有三个名字,还有三件僧衣、一把剃刀,白金十锭,遗书一封,书中写有逃亡路线,告诉建文从鬼门出,其他人从水关走御沟,傍晚于神乐观西房汇合。

建文顿时明白了太祖爷生前用意,于是便命人在宫内放起一把大火,趁乱与两个护卫剃了光头,换上僧衣,按照书中所写路线悄然离去,等出了鬼门,三人一看竟外通水道,水道边停放着一只小船,船上站着一位须发皆白的老僧,一见朱允炆,老僧忙叩首道了一声“万岁!”便招呼三人上船快走。

船行中,建文出于好奇便问老僧,为何在水道等候?老僧回答:“贫僧俗名王升,乃神乐观方丈,昨夜梦见先帝,自称也是佛门中人,特意叫我停船在水道等候陛下,以度你入观出家。”建文帝听罢,仰天顿悟,双手合十唤了声“阿弥陀佛!”自此,朱允炆于神乐观削发为僧。后来朱棣派人到处查访建文帝,无奈之下,朱允炆只好离开南京,向云南远足而去。

或许朱棣早已听闻风声,为消弭自己得位不正之说,决意除掉建文帝以绝后患,他派出户部都给事中胡荧亲率大内锦衣卫,遍行全国各地明察暗访,甚至连山村野岭、庵庙道观也不放过,听说建文帝已逃亡海外,遂派郑和七下西洋寻觅踪迹,真可谓是用心良苦。

然而,民间百姓多有不忘建文新政,不满朱棣谋逆篡位,由此不断涌现山寨版建文帝,其目的是混淆视听,保护真正的朱允炆。如正统五年时,广西思恩州知府岑英正在街上出巡,忽有一僧人拦路,自称建文帝朱允炆,岑英闻讯大惊,着人当即拿下,捕送京城,上奏朝廷。后经严刑拷问,才证实此人真名叫杨行祥,惹得当权者一怒之下,命人将其乱棍打死。

据说朱棣晚年卧病在床,深居浅出,便在驾崩头一年的某天晚上,查找建文帝十六年无果的胡荧突然返回,朱棣闻报披衣而起,便在卧室单独召见了他,胡荧奏报建文帝确实逃出皇城禁宫,并削发为僧,只是没去神乐观,也没有云游四海,而是一直躲在江苏吴县的普洛寺中,其心早已冷若冰霜,再无复国之意,朱棣因此也就长叹一声而作罢。

另说明英宗时期,有人发现建文帝行踪,这时他年纪已经很老了,英宗派人把他接入宫内奉养天年,后悄悄葬在了西山。总之,关于建文帝失踪,史书一直传闻不绝,时至今日仍有人自称建文帝后人,甚至还拿出家谱佐证,本文这里不做任何评论。

另外,网上有人提出“建文帝烧死说”也颇有趣,这里一并奉献给朋友。话说朱棣围困南京时,守将李景隆与谷王朱橞开城纳降,事先派人控制住建文帝,以求立功受赏,但朱棣怕入城见到建文帝引起尴尬,下令先放一把火烧死朱允炆,然后顺利登基继位,后派人假意搜捕建文帝,蒙蔽世人建文帝早已逃出深宫,以达到他掩盖杀侄篡位的千古骂名。

总之,朱棣继位后确实下令搜寻过建文帝,但是他的居心和建文帝的真实下落,却随着历史长河的消逝,仍是一个等待揭开之谜。

网图侵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