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铁马冰河W:神秘“天下大师”是下落成谜的建文帝吗?

 西家泉 2014-04-30
明太祖朱元璋育有二十六个皇子,最被他寄予厚望并加意栽培的长子朱标英年早逝,公元1398年,太祖自感来日无多,立下遗诏,把皇位传给朱标之子太孙朱允炆,史称建文帝。

  建文帝朱允炆即位不到一年,屁股还没坐热,他的四叔燕王朱棣就以“清君侧”为幌子在封地北平起兵,史称“靖难之役”。这场历时三年之久的残酷战争实质是一场赤裸裸的夺位之战,对皇权觊觎已久的朱棣要用武力夺取他亲侄儿的政权,“清君侧”不过是借用西汉景帝时期“吴楚七国之乱”时袁盎提出的口号,炒炒剩饭,欲盖弥彰罢了。经过三年浴血苦战,明都金陵(南京)城那高耸入云的石头城墙已隐隐在望,以少击众、但战力远超明政府军的燕军早已经饮马长江,燕王麾下众将士窥视帝都,感觉胜利在望,人人兴奋莫名。

  燕军驻军东川门下,日日列阵曜兵,炫耀武力,从城头望下去旌旗蔽日、烟尘遮天,战马嘶鸣,兵器铿锵之声直刺耳膜。志在必得的燕军真乃猛将如云,虎贲如雨,显出无坚不摧的架势,守城官兵顿时感觉心理压力巨大,心胆俱裂,斗志顷刻瓦解。眼见大势已去,官居太子太傅、大将军要职的李景隆等人打开金川门迎接踌躇满志的朱棣进城时,忽见大明后宫冒起一阵浓烟,火借风势,愈烧愈猛,吞噬一切,一股烟熏火燎的焦臭味扑面而来。原来有人故意纵火焚烧后宫,小马皇后带着年刚七岁的太子焚身于火,瞬间化为灰烬,而建文帝则在这场大火中彻底消失,生死不明、下落诡谲的他为后人留下无数谜团与无尽猜想。

  之后,燕王朱棣在被烧得满地狼藉的残砖败瓦的后宫旁宣布称帝,改元永乐,史称明成祖,也即赫赫有名的永乐大帝。

  建文帝去哪儿了?尽管他犹如人间蒸发,但这位苦命皇帝死于那场熊熊烈火的可能性极大。首先被正史采纳并作为权威发布的的是阖宫自焚说,似乎已是铁证如山的历史定论。

  《明史·太宗实录》里说,当朱棣率燕军从金川门浩浩荡荡蜂拥而入时,诸王及在京的文臣武将大部分都临阵倒戈,纷纷前来朝见新主。焦躁不安、六神无主的朱允炆在宫里踱来踱去,如热锅上的蚂蚁,他也想出迎燕王,又放不下面子,因此犹豫不决,举棋不定。他望望四周,只见平日里如众星拱月般围绕在自己身边的诸臣们散了个一干二净,仅剩寥寥几个内侍在侧,不由得心如死寂,万念俱灰,叹息道:“我还有何面目去见四叔啊!”于是下令紧闭宫门,举火自焚,一家大小魂魄悠悠,齐赴冥界森罗殿中,找爷爷朱元璋告状去了。

  朱棣以暴力手段夺得侄儿皇位后,心中究竟有点不踏实,名不正言不顺嘛。他上位后立即给大明藩属朝鲜、安南、琉球等国国王写诏书,通告江山易主。他在诏书中虚伪地说道:“朕只是想‘清君侧’而已,不期建文被权奸逼胁阖宫自焚”。将自己起兵的目的推到尽心辅佐建文帝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方孝孺等人的身上,自己只是为诛杀皇上身边这些奸人而大动干戈的。这句假惺惺的话让人想起二句至理名言:“历史是一位任人涂抹打扮的小姑娘”,“历史由胜利者写就”!

  大明永乐年间编纂的《明实录》和成书于清代的《明史》都记载了朱棣的这句话,看来,当朱棣率燕军攻入南京城时,建文帝朱允炆阖家投火自尽已是盖棺定论的史实了。

  然而,有心人还是从“正史”中有意无意疏漏的字里行间,嗅出一些意味深长的言外之意,找到一些令人生疑的蛛丝马迹。

  《明史》中说:“都城陷,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王由葬之。”既然是不知所终,就是不能肯定建文已死,那几具被大火烧得乌焦巴弓如焦炭般的尸体,如何能辨出有建文帝在内?城破之日正值六月盛夏,烈日炙烤,炎威酷暑,如果能认定建文帝焦尸是真?既然判定建文已死,何必停尸长达八日之久才下葬呢?说明朱棣本人也狐疑不决,请人轮番辨认,一直委决不下。

  于是,建文帝没有死的“谣言”与传闻不胫而走,在京中哄传,各种资讯传得有鼻子有眼,由不得人不信,坊间议论纷纷,口耳相传,几乎举国皆知。一种说法是南京城破之日,建文帝在程济等二十几位心腹大臣的引领下,从早已建有的暗道中逃逸;另一说法是,燕军进城的紧要关头,宫中主录僧(皇家寺院住持)溥洽情急生智,为建文帝剃去头发,扮作和尚,乘乱藏匿于京中某寺,之后在众人掩护下逃出京城,开始一段亡命天涯之逃难苦旅。此外,还有在众人协助下亡命海外的传闻,这种说法更为诡异离奇,也更难以做到,但信者极众。

  精明狡狯的明成祖朱棣深知,他是顶着“夺嫡”和“篡逆”的罪名踏着无数人的尸骨登上皇位的,那些归顺自己的建文旧臣虽然表面上恭谨老实,唯唯诺诺,口不敢言,但心下肯定不服。由太祖朱元璋亲自指定、名正言顺、正经八百的皇上疑似仍然在世并四处藏匿,犹如一面极具号召力的旗帜,他存在一天,就会对自己的帝位造成极大威胁。表面上,为安抚人心,恢复因战乱而失衡的社会秩序,他煞费苦心的颁布建文帝已死于大火的诏书;暗中又根据那些屡禁不止、愈演愈烈的传闻中露出的迷踪疑迹派人四处寻觅查访,于是,又引出许多亦真亦幻的传奇故事来。

  三宝太监郑和七下西洋的故事脍炙人口,尽人皆知,《明史·郑和传》中却这样写道:“成帝疑惠帝(建文庙号)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郑和七下西洋,在政治、军事、经济、航海、外交、文化交流方面功莫大焉,对所经诸国也有深远影响,然而促成此事的永乐大帝朱棣的内心深处还有一个讳莫如深的小九九,就他的主观愿望来说,目的似乎并不那么复杂,一为炫耀大明兵威,威慑海外诸帮国来朝纳贡受封,一为寻找传说流亡海外的侄儿建文帝,吓阻那些敢于收留自己侄儿的异邦诸蕃,终极目标还是为自己夺来的帝位正名。

  公平的说,背负“夺嫡”恶名的永乐大帝,是明代公认的有作为的帝王。有明一代,雄才大略、聪睿贤明的君王寥寥无几,朱元璋算一个,朱棣算一个。他的皇位靠武力夺来,但对社会生活影响不大,生产生活的恢复极其迅速,因此史家对他的评价颇不恶。但貌似仍旧在世的建文帝始终是他的一块心病,不遗余力的搜寻他的迷踪成了朱棣登基后的重中之重。

  ‘明史’记载,官居给事中、礼部左侍郎高位的胡滢是朱棣的心腹大臣,朱棣率燕军进入帝都南京不久,就派胡滢以寻访神仙张三丰为名两次出京密侦建文下落,这一去就是漫长的二十一年。胡滢的足迹几乎踏遍全国,重点在江、浙、湖湘、川、滇、黔等传说建文可能藏身之地。新君登基,诸事繁杂,百废待兴,正是用人之际,朱棣却迫不及待的派亲信重臣遍访名山大川,查找建文可能藏匿之地,可见他心里有鬼。二十一年后的一个深夜,胡滢风尘仆仆回北京,得知成祖率军北征已至宣府,忙连夜赶将过去。至宣府,早已睡下的永乐帝闻报胡滢来见,连忙起身,披发左衽,倒屣相迎。二人秉烛密谈至天亮,胡滢访到了什么,史书并未提及一字,谈话内容已不可知,但至少永乐帝更加确信自己那位倒霉的侄儿还好好的活在这世上。

  《明史·姚广孝传》说:朱棣的头号谋士、“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者姚广孝年满八十四岁时,朱棣亲往探视,问他有什么要求。姚广孝答曰:“和尚溥洽已被关押了十六年,希望皇上能放了他。”溥洽是宫中主录僧,也是传闻中为建文剃发易装,掩护逃脱的关键人物,被认为是知道建文帝下落的“主要目击证人”之首。既然宣告天下建文已死,又何苦将一位早已遁入空门,静心礼佛,“四大皆空”的老和尚关押十几年,苦苦逼问建文迷踪呢?

  明代王鏊所著的私家论史笔记《震泽纪闻》及其他几部明代野史中,却记述了一段令人震惊的神秘故事:

  大明正统年间,一位御史因公外出,左右随从鸣锣开道,呵斥街上闲人回避让行。一位气宇轩昂、须眉皆白的老僧当道而立,巍然不动。御史见状,亲自出轿询问,那苍髯老僧不慌不忙的答道:

  “我就是建文帝朱允炆”!

  此话一出,众人面面相觑,目瞪口呆,这真是骇人听闻啊。

  此事非同小可,御史怎敢怠慢,又不敢擅自定夺,忙禀报朝廷,之后奉命将老和尚送往京城。

  此时明成祖朱棣早已经驾鹤西去,在位的明英宗朱祁镇召集众臣辨识真伪,因年深日久,建文时的故人星散凋零渐多,众人都不能妄断真假。英宗令一位曾经亲自侍奉过建文帝的老太监吴亮来到大殿之上,吴亮刚一露面,老和尚便说:

  “你不是吴亮吗?”

  吴亮答道:“您老眼花了,我哪里是什么吴亮”!

  老僧摸着胡须颤巍巍的笑道:“你就是吴亮,别装糊涂了,你难道不记得有一次你伺候我用膳,我不小心将一块鹅肉掉在地上,是你跪在地上用嘴将鹅肉叼起来放回桌上,你怎敢否认你不是吴亮”?

  吴亮听闻此言,“扑通”一声跪在老僧脚下,泪如雨下,泣不成声,哽咽难言。众人惊呆了,大殿之上空气似乎凝滞,只听到吴亮的抽泣和老僧的抚慰声。

  奇怪的是,吴亮当夜回到住处时便不声不响的自缢身亡了,是自杀,还是被灭口,真相与答案已被吴亮带入另一个世界,已是永远无解的谜中之谜了。

  时过境迁,随着永乐帝的逝去,人们对建文帝究竟是死是活的好奇与探索已不是那么敏感与急迫,有关建文帝的话题已非禁忌,时光的流逝能冲淡一切,尘埃荡涤,繁华落尽,历史又将回归本真。明英宗并未深究此事,也没难为老僧,而是将老僧好好的奉养在宫中,颐养天年。老和尚死后被安葬在西山,薨后虽未加封谥号,但碑上赫然刻有“天下大师”四个望之触目惊心的大字。一个老和尚被称为“天下大师”,含义极其不同寻常。或许明英宗早已瞧出此事端倪,心里明镜似的,早已认同老僧就是失踪已久的建文帝,只是事涉自己的老祖宗永乐,不便明说,碑刻四字已说明一切。

  王鏊乃明代名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他是正德时的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他出生时和“老和尚”突然现身时间相近,因此,他的说法基本可信。

  看了王鏊记录下的这段传奇文字,一个疑问涌上心头:建文帝一生经历过大起大落的凶险风浪,在残酷血腥的权斗中,能够保留性命已属侥幸,躲在一个谁也找不到的地方度过此生似乎是一个失势者的最佳抉择。为何到正统年间,斗转星移,物是人非,他已是风烛残年,来日无多的老人,何苦冒着欺君杀头的风险,突然站出来声称自己就是那个早已被录入鬼簿的建文帝呢?假如这老僧是“山寨版”冒名顶替的朱允炆,宫中各种繁琐礼仪,典章制度,人事起居细细密密,缠如珠珞,他怎能经得起长年累月的盘诘考察呢?没有宫廷生活经历之人很容易露出马脚,然而,这老僧却一直平安无事,淡定自若,直至终老。《明史》这样说:这老僧“诡称建文帝”,意思他是“水货”,既然此人是假冒伪劣,胆敢欺君,明英宗为何不将他验明正身,开刀问斩,而是让他在晨钟暮鼓声中,青灯古佛之畔悠然安享晚年呢?有学者分析,“老和尚”在永乐死后现身,此时的明廷对建文生死之谜的追索早就没那么穷急了,英宗心下早已认定他就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建文帝,虽不说破,但心怀恻隐,网开一面,因此善待他。

  结论是不言而喻的,建文生死之谜的谜底呼之欲出。

  据说前明“天下大师”之墓与碑刻晚至民国初年依旧存在,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曾在颐和园后山上亲眼见到过“故明天下大师之墓”,并在其著述中提及。之后陆续在云、贵、川、闽等地发现建文遗迹,疑似其栖身之所大多是深山古刹,和古籍以及诸多野史传奇记载的建文行踪基本吻合,神秘的“天下大师”就是建文帝,已是确凿无疑的铁证,似乎已获得许多人的认同。

  近年来,各种真假难辨的建文帝遗迹屡有发现,每一次发现又引出一连串新的疑问与谜团。那场惊天大火后建文帝孰死孰生,这答案,不光朱棣没有找到,至今依然是个难解的谜团。随着时间的一点点消逝,关于他的下落,仍旧会吸引一代代史家孜孜不倦的探究下去,穷经皓首努力还原一段真实的历史,直到水落石出、真相大白于天下的那一时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