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你的内在动力是什么呢?

 细语萧萧 2021-11-21


我们经常听到父母或长辈称赞听话的好孩子,于是,为了得到这样一句称赞,很多孩子为了听话而读书,甚至可以说是为了父母或者虚荣心而读书,而这样的外在动力推动是不长久的,也很容易滋生孩子对学习的厌恶感而辍学在家。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个故事,有一位退休老人原本居住在一个安静的地方,但是不知从何时开始,有三个孩子经常将一个破旧的铁桶踢来踢去,喜欢清静的老人实在受不了了,便决定想办法阻止他们这种行为。一天,三个孩子正在踢铁桶,老人走到他们身边说:“看你们踢桶还真是有意思,你们要是不来,我还觉得有些寂寞呢?这样吧,如果你们每天都来踢铁桶,我就给你们每个人两元钱的报酬。”三个孩子非常高兴,每天都到那里使劲的踢铁桶,而老人也如约给他们报仇。过了几天,老人对三个孩子说:“由于物价上涨减少了我的收入,我恐怕只能给你们一元了。”三个孩子虽然有些不满意,但还是接受了老人的条件,每天放学后都坚持来踢铁桶,却没有以前那么卖力了。又过了几天,老人愁眉苦脸的对三个孩子说:“实在对不起,我最近手头太紧了,恐怕只能给你们5毛钱了。”三个孩子的脸上立刻显出不屑的表情,其中一个孩子说:“谁会给这区区5毛钱而浪费宝贵的时间,我们不干了。”从此之后,老人居住的地方又恢复了以往的平静。

    三个孩子开始踢铁桶就是图个乐,这是内在动力的驱使,然而当老人有额外的行为对他们进行刺激,而金钱的刺激在短时间比内在动力更有吸引力。他们内在动力就转化为外在动力,结果就变成了为了钱而玩耍,如此虽然提高了他们踢铁桶的积极性,但是减弱了他们踢铁桶的兴趣。当这种外在动力对他们无法产生吸引力的时候,也就没有人再愿意白费力气了。仔细想一想,如果我们只是为了听话,或者为了光耀门楣、满足虚荣心而读书时不是也和故事中讲述的一样吗?我们用外在的行为刺激作为读书的欲望,已经颠覆了读书的初衷,将读书从内在的自觉引向了外在的价值,当我们觉得不值得为了外在的行为刺激而读书时,可能就会出现厌学情绪。

     还记得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故事吗?1910年,12岁的周恩来随三伯来到东北进入小学读书,在一次课堂上老师问学生为什么读书时,有的同学说是为了光宗耀祖而读书,有的同学说是为了子女而读书,还有一个同学竟然说是为了帮助父亲记账而读书,惹得大家一阵哄笑。当老师问到周恩来时,他从座位上站起来庄严而洪亮地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的回答令老师大为吃惊,老师称赞他有志气有抱负,并对同学们说一个有志向的青年都应该向周恩来学习,一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充分表达了少年周恩来要为祖国富强而发奋读书的宏伟志向。正是因为周恩来知道自己为什么而读书,激发了自身的内在动力才造就了备受世界人民敬仰的一代伟人。

      在成长的道路上,父母应引导孩子知道自己到底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知道自己要往哪个方向努力,知道自己为了什么而读书,如此才能让孩子通过读书明白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增强自己的学问,建立自己的人格,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做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读书人。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