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爱唐诗之二 唐诗人的圈子

 金色年华554 2021-11-21

唐诗人灿若星斗,后人根据他们的诗风或诗的内容,把他们分为很多的“小圈圈”,这里做小集,按诗人的大致时期先后排序。肯定不全,望朋友们补之。

1.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杰”齐名原指诗文(主要指骈文和赋)而言。“四杰”的诗文虽未脱齐梁以来绮丽余习,但已初步扭转了文学风气。他们都是“官小而名大、年少而才高”的诗人,上承梁陈,下启“沈宋”,其中卢、骆长于歌行,王、杨长于五律。他们开始把诗歌从宫廷移到了市井,从台阁移到了江山和塞漠,题材扩大,思想严肃,五言八句的律诗形式由他们开始了初步的定型。他们怀着变革文风的自觉意识,有一种十分明确的审美追求: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他们的诗尽管未能摆脱南朝风气,但其诗风的转变和题材的扩大,预示了唐诗未来的发展方向并起了积极进步的作用,他们是唐诗真正的揭幕人.

2.“沈宋”:初唐诗人沈佺期、宋之问的并称。二人之所以著名,主要是因为他们在律诗形式方面所做的贡献。他们的五七言近体诗歌作品标志着五七言律体的定型。《新唐书·宋之问传》:“魏建安后迄江左,诗律屡变。至沈约、庚信,以音韵相婉附,属对精密。及之问、沈佺期,又加靡丽,回忌声病、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学者宗之,号为'沈宋’.

3.“文章四友”:崔融、李峤、苏味道、杜审言。此四人的作品风格比较接近,内容不外歌功颂德、宫苑游宴,但在他们的其他一些作品中有时也透露了诗歌变革的消息,有的还对诗歌体制的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从高宗后期起,即以诗文为友,“文章四友”因此得名。

4.李杜。一位是浪漫主义的最高峰,一位是现实主义的最高峰,不仅成为盛唐时代诗歌发展到繁荣顶点的标志,而且还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最高峰,人所共知,毋庸赘述。

5“吴中四名士”:贺知章、张若虚、张旭、包融。此是以地域相同来称谓同一时期的四位诗人的。四人都是江浙一带人,古时这一带属吴郡,被后人称为“吴中四名士”,四人诗歌清新婉丽,自成风格,除包融外都有名诗传世。

6.“王孟”:即盛唐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王维、孟浩然。也有“王孟韦柳”一说,加韦应物、柳宗元。他们是唐代继承陶渊明田园诗而发展成独特的唐代山水田园诗歌流派的代表。他们的遭遇和诗风并非完全相同,但在山水田园诗歌创作上都有较高的独特成就,并且在艺术风格上有某种相同或相近之处。王维是朝廷清贵,晚年山居消闲,诗的题材较广,有清华、典雅、壮健、平淡等多种风格;孟浩然是济世之心不遂以至隐遁,比较集中地写山水田园诗;韦应物做地方官吏,比较关心民生,既有涉及社会方面的诗,也有写闲适境界的诗;柳宗元参加政治革新集团失败长期遭贬谪抑郁而死,其诗主要抒发愤激不平之情,也有部分山水诗。

7.“韩孟”:中唐诗人韩愈、孟郊的并称。韩孟是“元和体”中以“奇诡”和“矫激”著称的两家。孟郊年长于韩愈18岁,而韩愈说要“低头拜东野”(《醉留东野》),作《双鸟诗》比喻二人一鸣而万物皆不敢出声。孟郊也有“诗骨耸东野,诗涛涌退之”(《戏赠无本》)的话。二人联句,达13首之多。这是两家诗并称的一个来由。唐人有“孟诗韩笔”之称,则是指一诗一文而言。宋人梅尧臣始以韩孟诗并称。《读蟠桃诗寄子美永叔》说:“韩孟于文词,两雄力相当。偶以怪自戏,作诗惊有唐。”是专就诗而言。大抵两家诗艺术上的共同点是“用思艰险”不同处是韩诗雄富,境界壮阔,孟诗清苦,风格瘦硬。黄庭坚以为孟胜于韩,苏轼、元好问、施补华则以为孟不及韩。赵翼《瓯北诗话》以为“二人工力悉敌,实未易优劣”。刘熙载《艺概》以为“韩之推孟也至矣,后人尊韩抑孟,恐非韩意”。近代“同光体”诗人,也都主张并学韩孟,不分轩轾。

8.“高岑”:高适和岑参,是盛唐边塞诗歌代表诗人的专称。他们虽然都积极进取,但长期功名失意,一再出塞谋求报国立功,对仕途坎坷和边塞生活有着深刻的体验,所作主要以边塞战争、塞上风光和仕途艰难为题材,善于运用七言古诗等体裁,表现报国安边、治国安民的壮志、奋发进取的精神或抒发怀才不遇、功业无成的悲愤。其诗意气豪迈,情辞慷慨,奇偶相生,手法多样。二人代表唐代边塞诗的最高成就。同时,唐代边塞诗派也被称为“高岑诗派”,诗风相近的王之涣、王翰、王昌龄、崔颢、李颀等人均被列入此派。

9.“大历十才子”:李端、吉中孚、韩翃、钱起、卢纶、司空曙、苗发、崔峒、夏侯审、耿湋。这是代宗大历年间十位诗人所代表的一个诗歌流派。其共同特点是偏重诗歌形式和技巧。十才子大多是失意的中下层士大夫,也多半是权门清客,故多投献应制之作。歌颂升平、吟咏山水、称道隐逸是其诗歌的基本主题。但他们在仕途失意和战乱宦旅生活中也间有反映现实和体验真实的作品。都擅长五言近体,善写自然景物及乡情旅思等,语词优美,音律协和,但题材风格比较单调。

10.“刘白”:刘禹锡和白居易。因刘禹锡晚年与白居易友善,时人将其二人并称“刘白”。刘禹锡晚年自号“庐山人”,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匈奴人后裔,唐代中晚期诗人、哲学家。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其学习民歌,反映民众生活和风土人情的诗,题材广阔,风格上汲取巴蜀民歌含蓄宛转、朴素优美的特色,清新自然,健康活泼,充满生活情趣。其讽刺诗往往以寓言托物手法,抨击镇压永贞革新的权贵,涉及较广的社会现象。晚年所作风格渐趋含蓄,讽刺而不露痕迹。提倡歌诗发挥美刺讽喻作用。其词极有特色,以风格明丽见长,为后世词人所推崇。

11.“翰林三俊”:李绅、李德裕、元稹。在唐代,翰林学士这一群体构成了一支特殊的文学群落,在唐代文坛发挥着重要作用,此三人同为翰林学士,这使他们的入仕怀有昂扬进取的心态,也给他们的创作注入了阶级用世的精神。此“三俊”彼此呼应唱和,形成一股合力,既带动了文坛风气,又激励了文学新人。

12.“小李杜”:李商隐和杜牧,李商隐和杜牧在晚唐业已没落的诗风中写上了瑰丽的一页。二人诗风豪健俊爽,清丽淡雅,擅长七言绝句。诗歌经过初唐的清新、盛唐的恢宏,从中唐就开始从高潮走向低落,到晚唐时期出现了纤靡繁艳的趋向。在社会及文人心态都发生没落之时,李商隐和杜牧无疑成为晚唐诗坛中的阳春白雪,其作品代表了晚唐诗歌的最高成就。

13.“温李”:晚唐诗人温庭筠和李商隐的并称。他们的诗歌风格都承受六朝余习,色彩清丽,笔调柔婉。二人的诗风与成就并不完全一样,陆时雍《诗镜总论》曰:“李商隐丽色闲情,雅道虽漓,亦一时之胜;温飞卿有词无情,如飞絮飘扬,莫知指适。”李商隐诗在讽喻时政和寄情深婉方面超过了温庭筠,但用典过多、命意晦涩之病又甚于温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