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益峰 1、鹞子峪古堡简介 鹞子峪古堡,位于北京市怀柔区九渡河镇二道关村西鹞子峪沟内。明朝时怀柔地界,长城关口下有20多个古城或古堡。鹞子峪古堡规模较小,却是怀柔乃至北京地区长城脚下,惟一保存较完好的古堡,属于黄花城长城二道关段的重要支点。 鹞子峪古城堡位于京郊怀柔区黄花城乡鹞子峪村,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四方城池,城墙全部用方石块码砌而成,南城墙长102米,北城墙长91米,东西城墙均长78米。 鹞子峪这座古堡作用特殊,四面皆可防御,两侧皆为高山,只一条沟通往二道关,屏障二道关之西侧为为其咽喉,向南坚守黄花城为北部桥头堡,东出鹞子峪沟的要冲锁在两山之间,北守鹞子峪关城,战略位置相当重要 明朝军队编制实行卫所制。军队组织有卫、所两级。一府设所,几府设卫。卫设指挥使,统兵士五千六百人。卫下有千户所(一千一百二十士兵),千户所下设百户所(一百一十二士兵)。 在明代军事历史上属隘口级(有班级守军),初归灰岭口(堡级单位,营级)把总管辖,后归黄花路辖制(所级单位,相当于团级单位),古堡规模虽然不大但位置极其重要,也是怀柔长城脚下一个保存比较完整的古堡。 2、冲天鹞子穴,怀柔瑶子峪古堡 怀柔瑶子峪古堡,为朝廷的重要军事城堡,长期有武官驻守,为阴阳学官卜选的地理作品。 同行去过考察的徒弟有:郭宇、姬常勇、林敏、朱江等人。 鹞子峪古堡,位于九渡河镇二道关村西鹞子峪沟内。老人说,在远古时代,猛禽总是出现在这个地方,因此这座城堡被命名为,鹞子峪。实际上此地地形,地理先生喝形:鹞子,为冲天鹞子穴。其卜选者为地方的阴阳学官。 瑶子峪古堡,为周围山梁上就是防范蒙古人的长城。六百年前,此处曾是战略要地,两侧有高山拔地而起,中间是条通往二道关的古道,向南它直抵黄花城,向北遥望鹞子峪关城。 鹞子峪沟里的残城墙和墩台,周围大量长城遗址 侧看大龙前行,侧面开局,星峰形如冲天鹞子,开肩展翅,穴在肛门位置 太行山,燕山山脉,多是石脉,气脉刚硬,多在脚下化阳结穴 侧看古堡,红圈位置的老宅,正好在气脉中心的尾部,后来还出过人才:邢部郎中,正五品。此人祖上为贫民,看山出生,后来走科举,贵为刑部郎中一职,依然是武官。 近看古堡,龙身开出的枝脚,送到穴的左右为龙虎,两手抱穴紧密 近看城门,瑶子峪古堡,只有一个城门,坐11度,向191度,天盘子山午向兼癸丁旺相分金,地盘癸山丁向兼子午旺相分金。右边有巨石尖耸如刀,在272度,左有木星端正秀丽,在三叉口附近,在150度。 门洞基础是大块石条,大门两侧门栓砖孔还在,门轴下面有石础,门轴上有横木,大门已经不在了。 城门匾额:鹞子峪堡。 上款:钦差分守黄花镇、钦差山东都司军政儉书轮。 下款:万历二十年十秋吉旦立 山东左营中军指挥法一箴千总指挥王印、高令督修。 城墙拐角位置,墙体为巨型条石砌筑 城墙残高4、5米,内填有3米宽碎石为主的填料,宽厚结实。 近看穴后气脉,逶迤你嫩,曲曲扭动 侧看穴后气脉,发卖出,巨石露出,龙身带刀剑之象,逶迤而下,剥换出土脉 近看气脉,活弄栖闪,自有灵活,如丝带飞舞 近看穴后气脉行走轨迹 侧看穴后气脉,剥换重重,曲曲摆动 龙脉在脚下,开阳化气结穴,气脉宽平,生气非常兴旺 近看古堡,鹞子左右两翅膀,护到左右,为龙虎 侧看古堡,大龙侧面开面结穴,前面朝山,亦开面向穴 近看古堡,主要溪水右水倒左,穴前有小溪水,逆水蜿蜒而来 侧看去水方向,水口有大砂关锁,外侧有高山横栏 两水交汇,或者数条溪水交汇的附近,是古代村落、城镇选址的重要特征。真龙落处众水聚,水聚方为是。昔贤何以水为先,水住穴堪扦。 鸟瞰瑶子峪古堡的。老人说:堡垒的石墙上,有一个双坑走道防御墙,城门上有一个防御室。在1940年代初期,被日+本人拆除了,并将其用作炮楼。 廉贞火星起祖,左右开肩展翅,为冲天鹞子形,一脉中抽,尽头结穴 侧看冲天鹞子结穴,穴后气脉虽然峻急,但是层层剥换,曲曲扭动,到穴上,罡气已尽 鸟瞰穴场,阳宅面积常常非常大,所以一般都会压住两侧的界水沟,尤其是右侧部分横跨到了右侧近乎护砂上,甚至更换了穴场局部水流的方向。但是大门和中轴线,一般都是紧接气脉。 侧看古堡,穴后气脉峻急而下,未曾剥换出吉星,只要气脉干净即可 古堡中轴线正对的穴前溪水,局部成反弓状态。很多人点穴,误以为必须正对弯抱的位置,这是不对的,真多真龙正穴,穴前水流反跳、斜飞、甚至直去。溪水环抱,朝山回转,只是一种穴法之一,不是全部 华北太行山地形结穴,其剥换之势,不是丘陵平岗,大断起伏,仅仅是微微跌断,就拖至山脚,也有真穴出现 侧面近看古堡,穴后气脉罡气,已经基本脱净,化阳结穴。但是龙身有刀剑之象,所以村中后来还是出武官。 鸟瞰穴前明堂,堂局不舒展,但是开面向穴,穴前有溪水斜朝而来 侧看古堡,南墙长102米,北墙长91米。东西两墙各长78米 鸟瞰古堡 大水大汇之地,有大地,都是都是都城省会。山水小汇之地,有小地。一般多是村镇、城堡。 鸟瞰古堡平面 侧看古堡,祖山顶上被微微削平,建有长城敌台,形如方印,顶在鹞子头上 古堡的城墙 古堡中的老院 古堡中的胡同 城门进去,正对一个胡同,正前方,就是古庙遗址。 2、古代地理学,朝廷和地方都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元朝,有太史院,置太史令等官一员,秩正二品,掌天文历数之事。 明朝钦天监的前身是太史监。太史监设立于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次年改监为院。明朝建立后,继承元朝的机构设置,于洪武元年(1368年)改太史院为司天监,后改名钦天监。明朝的钦天监等级下降很厉害,钦天监监正为正五品。钦天监下辖天文、漏刻、大统历、回回历四科的格局,"掌天文、定历数、占侯、推步之事"。 朝廷钦天监,是阴阳学的最高学府,同时也是最高管理机构。各市、县设有阴阳学典术、正术、训术等官职。凡是从事阴阳学的术士,都归朝廷的钦天监及地方阴阳官员管理、培训、认证。 皇家的皇陵、宫殿,基本上都是出自钦天监监正、精通地理的钦天监官员,以及朝廷精通地理的其他官员。而地方城镇、府衙等建设,多出自地方的阴阳官。 元代开始设于诸路,后推及各府、州。教学内容为:天文、地理和术数。明代地方设有阴阳学官,府为阴阳正术、州为阴阳典术、县为阴阳训术。 阴阳正术为从九品官秩,有俸禄。 阴阳典术、阴阳训术,是没有品级的,朝廷也不发俸禄,只能算是县中小吏。 3、自古地理在朝廷 3.1、钦天监地理名家戈氏——后人四代五进士,四人入翰林,138个功名 地理之术的精华,在钦天监手里,明朝中期有戈氏家族,长期盘踞钦天监,爷孙三辈为钦天监监正,戈大化、孙戈守躬、曾孙戈承科三代人先后任钦天监监正(正五品),钦天监其他官员20多人,戈氏家族后人,大发科甲,有进士5名、举人11名、3名拔贡、13名贡生、24名监生、49名秀才、14名廪生、5名增生、7名武庠生、3名钦天监天文生,获得功名者竟达138人。 3.2、河南王氏,祖传地理、父子两辈阴阳训术——后人为明朝兵部尚书、太子太傅王越 王越本名为王悦,十岁那年王越的父亲王恕,为他占卜,其卦象显示,王越日后必成大器,便以此为王越改名,其父曰:喜悦之悦,不若超越之越,字世昌。 (1)、王越简介 王越(1426年12月-1499年1月),初名王悦,字世昌。大名府浚县,今河南浚县人。明朝中期名将、诗人。 景泰二年(1451年),王越登进士第,授御史。累官右副都御史、巡抚大同。明宪宗时官至兵部尚书,总制大同及延绥甘宁军务,以功封威宁伯,成为明代因军功封爵的三位文臣,权宦汪直被贬后,王越遭夺爵除名,谪居安陆。 明孝宗即位后,王越获赦回乡。后以左都御史衔致仕。弘治十年(1497年),起复原职,并加太子太保,总制甘、凉边务兼巡抚,其后兼制延、宁两镇。次年,于贺兰山击破鞑靼,以功进少保兼太子太傅。旋受命经略哈密。弘治十一年十二月(1499年1月)在甘州逝世,年七十三。追赠太傅,谥号“襄敏”,后世称其为“王襄敏”。 王越为明代成化、弘治时期西北著名的军事统帅 ,曾三次出塞,收取河套地区,两次远袭鞑靼。他身经十余战,出奇取胜,动有成算。又提携后进,笼络豪俊,深得众心。 明朝杨祖庸、杨振,陕西西安府永寿县人,父子两辈都是阴阳训术。 杨振之子杨仪,为弘治六年进士,后来官居参政,从三品。 阴阳训术之中有佼佼者,得到朝廷首辅的赞赏。 明朝首辅徐溥,还曾经专门写诗一首,赠送给阴阳训术吴琏,名为:《赠阴阳训术吴琏》。 徐溥(1428-1499),字时用,号谦斋,袱溪(今宜兴宜城镇溪隐村)人。景泰五年(1454)进士,官至华盖殿大学士。弘治五年八月(1492)至十一年七月(1498)任当朝首辅。 《赠阴阳训术吴琏》全文: 这些年,笔者在各地研究地理,见过的朝廷的阴阳学官、钦天监地理名家,后人大发富贵案例比比皆是,不一而举,非常震撼,感叹地理正宗在朝廷手里,哪在古代那些江湖术士手里? 这些年,四处考验地理,游历古迹,笔者见过数百个祖传看风水的家庭,非常可惜。这些家庭,后人极少听说出过一个秀才,举人,也极少出过哪怕最低等级的知县、县丞等官员,现在出现科长局长的非常少见,一本大学生都非常罕见,甚至很多都是村里的贫困人口之一。这些现象需要我们细细反思。 全文完。 作者:陈益峰,男,著名地理师傅,华中农业大学风景园林系,公费硕士研究生毕业。先后在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古建园林设计研究院等单位工作,现任国际易学联合会地理环境专业委员会执行会长,少林北美文化推广中心易学地理总顾问,长期从事传统地理学的实践、考察等研究工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