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之前口渴饮水不解,头晕乏力。到医院检查血糖,竟然爆表,空腹血糖37mmol/L。输液一天后,回家用药。每天注射胰岛素四针才能不到一定程度抑制血糖。虽然一年多注射胰岛素能抑制血糖,还是偏高。并且,感觉却越来越乏力。也曾找老中医诊治过,用药两周后,停止注射胰岛素,七天内能较好控制血糖,之后又得注射胰岛素才能控制血糖。患者在网上找到深圳梧桐山中医学堂,就过来诊治。 由于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胰岛素不能在饮食后随血糖升高而增加,不能起到有效的降血糖作用,于是血糖就超过正常范围。 症见:患者空腹血糖13mmol/L,尿酸750,未见糖尿病的多饮、多食、多尿、体重下降等典型症状,脸色稍偏白,胃口正常,二便正常,睡眠正常,舌紫暗,苔稍黄厚腻,脉滑。 中医辨证:湿热中阻。 中医治法:清热泻火,健脾运津。 中医方药:四妙散加减。炙水蛭3、玄参10、黄连25、连翘、黄芩各15、鸡内金12、功劳叶、知母、紫草、泽泻各10、楮实子、天冬、麦冬各20、泽兰、柴胡、地龙、牛膝、白芍各10、杜仲、桑寄生、茯苓各30、女贞子、旱莲草各20、土茯苓60。丹参粉10克,吞服。 不时扎针:取穴中脘、关元、气海、足三里、涌泉穴、脾腧、肾腧。 用药两周后,停止注射胰岛素,也没什么不良反应。后来就一直没再注射过胰岛素。一直随证加减治疗,空腹血糖基本控制在7mmol/L,尿酸基本稳定在400多。身体逐步好转,跟到深圳梧桐山中医学堂诊治前比,已经是不可同时而语。 治了近两年后,竟然血糖升高到9~10mmol/L,尿酸基本稳定在500多,且容易上火。无论是加重滋阴中药还是加重降火药,都没什么改善。患者疲惫乏力,瘦了许多,也偏白。 又经过认真辨证和思考,我觉得血虚的可能性大。患者这时说,我想起来了,几年前在医院检查,结果是贫血。其实,患者身体不错,也没有血虚的症状如:脸色发白、没有血色、夏天怕热、冬天怕冷、心悸、头晕、失眠。 改方如下: 汤药:土茯苓60、黄连30、麦冬、玉竹、生薏米、威灵仙、律草、虎杖各30、当归、鸡血藤、生牡蛎、萆薢、丹参各20、制首乌、女贞子、牛膝、山药、百合、秦艽、泽兰、泽泻、桃仁、地龙、赤芍各15、土鳖虫12。 在此方基础上加减治疗一段时间,患者血糖和尿酸恢复到前段时间的最佳指标。患者脸上恢复了正常血色,精神力气趋于正常,身上又长了许多正常肌肉。 仍在调治中,患者慢慢恢复原来的强壮。 按西医的科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糖尿病是终身性疾病,是不可逆的,特别是达到需要用较大剂量注射胰岛素,更是如此。需要终身服用降糖西药。我们许多现代中医即医院中医也大部分相信这样的“真理”。当然,他们也是确实无能为力。 西医治疗糖尿病时间长了,往往引发并发症。 西医认为,糖尿病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它的并发症可以遍布全身。并发症包括急性并发症和慢性并发症,急性并发症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以及一些感染如皮肤的化脓性感染。急性并发症严重时,可以危及患者的生命。慢性并发症包括大血管并发症,比如脑血管和心血管,还有肢体动脉硬化等,微血管的病变包括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最常见的是神经病变,其中以周围神经病变最为常见。还包括眼的并发症,可以出现黄斑病,白内障,青光眼等,最后就是糖尿病足。慢性并发症虽然进展慢,但一旦发生,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又给经济造成了很大的负担,所以建议糖尿病患者控制好血糖极其危险因素延缓并发症的发生。 真正中医就不信这邪。中医治糖尿病往往能标本兼治,不过,较严重的糖尿病的中医诊治需要较长时间。但是,真正的中医治病,包括治糖尿病和其他病,是治病不伤身体,并且,越治身体越好。跟西医治病伤身体形成鲜明对比。 糖尿病属中医学的消渴范畴,早在公元前2世纪的《黄帝内经》已有“消渴”“消瘅”“膈消”“肺消”“消中”等名称的记载。其病理主要在于燥热偏盛,阴津亏耗,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两者往往互为因果,燥热越甚则阴越虚,阴越虚则燥热越甚。病变的脏腑主要在于肺、胃、肾。肺主治节,为水之上源,肺受燥热所伤,治节失职,水液直趋下行,故小便频数;肺不布津,故口渴喜饮;胃为水谷之海,胃为燥热所伤,胃火炽盛,故消谷善饥,大便干结;肾主水,主藏精,燥热伤肾,气化失常,不能主水,故小便量多;肾失固摄,精微下注,故小便浑浊而味甜。本病病变着重在肺、胃、肾三脏,虽可有所侧重,但往往可互相影响。 本医案方药、针灸须在中医指导下加减使用,切勿自行套方,免出意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