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的合萌是在诸暨遇见的, 是个常见的杂草,这样的植物, 虽然没有混入标准,成为官药, 但时常与人为伴,生命力又十分顽强, 其实蛮应该受到我们的重视的, 《中华本草》中有收录,我们一起了解一下。 合萌(Aeschynomene indica)来自于豆科,合萌属。俗名镰刀草、田皂角。 一年生草本或亚灌木状,种子黑棕色,肾形。花期7-8月,果期8-10月。 除草原、荒漠外,全国林区及其边缘均有分布。 非洲、大洋洲及亚洲热带地区及朝鲜、日本均有分布。 本种为优良的绿肥植物。 全草入药,能利尿解毒。 茎髓质地轻软,耐水湿,可制遮阳帽、浮子、救生圈和瓶塞等; 种子有毒,不可食用。 茎髓质地轻软,可制遮阳帽。这点我格外感兴趣,在生物多样性的大背景下。 如果种植这种草,然后剥取茎髓制遮阳帽,或者制小包包,就很时尚,大自然的东西,总是不会过时的呀。 就像文字一样,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几千年过去,还是那么精致。 再加上各种植物染料,旧遮阳帽即使不带了,还可以降解种花,多好。 种子有毒,我们可以联想前面的豆薯,地瓜可以食用,但地上的种子却有剧毒。 豆科很多植物的种子里面都有毒蛋白,即使我们常吃的豆荚,也需要加热弄熟了才能食用。 优良的绿肥植物,豆科植物的根可以固定空气中的氮元素,可以减少氮肥的使用。 致富经中,还有人特意在果树下面种植野豌豆,除了肥土,还可以分担害虫,蚜虫喜欢吃它,就不吃树上的桃子了。 【来源】为豆科植物田皂角(Aeschynomene indica)的叶。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集,鲜用或晒干。 【药性】味甘,性微寒。 【功能与主治】解毒,消肿,止血。主治痈肿疮疡,创伤出血,毒蛇咬伤。 【用法用量】内服:捣汁、60~90g。外用:适量,研末调涂:或捣烂敷。 【附方】 《河北中草药》:“治创伤出血及疮疡久溃不敛。” 治痈肿:合萌干叶研末,调浓茶,敷患处。 疮痈肿毒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的多毛囊、皮脂腺或汗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性疾病。 浓茶中有很多鞣质,可以让病菌蛋白质凝固,合萌叶应该是起到一个消炎的作用。 他的特性是寒的,我感觉痈肿有点像小火山爆发的感觉,爆痘也和上火有点关系,这里可能有一些热者寒之的意思。 【释名】 《植物名实考》:土人以其形如皂角树,故名田皂角、生于潮湿之处,故又名水皂角。 【来源】 为豆科植物田皂角(Aeschynomene indica)的地上部分。 【采收加工】9~10月采收,齐地割取地上部分,鲜用或晒干。 【药性】味甘、苦,性微寒。 【功能与主治】清热利湿,祛风明目,通乳。主治热淋,血淋,水肿,泄泻,痢疾,疖肿,疮疥,目赤肿痛,眼生云粥,夜盲,关节疼痛,产妇乳少。 《植物名实图考》:为去风杀虫之药。 《天宝本草》:消风除胀效为先,虚气蜡疳黄走胆,能敷肿毒即时安。 《湖南药物志》:除时疫瘴气,祛风化痰,托毒生肌。主治痢疾。 治外阴肿痛,瘙痒: 田皂角、蛇床子、地肤子各30g,苦参15g,煎水外洗。 治荨麻疹: 田皂角15~30g,煎汤外洗。 比上面的合萌叶多了苦,药用部位为地上部分,10月采收,不知是否有带果实? 前面提到种子有毒,比较符合古人说的为去风杀虫之药。 和上面的叶子相比,多了个通乳的功效,不知是否和茎的疏通功能有关? 不过通乳的药物蛮多,这个我感觉不是很适合,苦寒之性太过,但也许是用于体内实热过重,导致乳汁不出来的哺乳期妇女,会不会有点用寒性药通便的那个意思呢? 合萌的种子有毒,总觉得这个植物带有一点杀气,更适合外用治疗皮肤病。 喜温暖气候,常野生于低山区的湿涧地、水田边或溪河边。 3月把带壳种子均匀撒播畦上,并盖草木灰一层,经常保持湿润。 约半月后出苗,苗高4~5cm时,施人畜粪水提苗。 5月苗高14-15CM时移栽,行距33cm,窝距24~25cm,每窝栽苗2株。 思考:这是以前的资料,还是土办法种地,生态yyds。 【来源】为豆科植物田皂角(Aeschynomene indica)的根。 【采收加工】秋季采挖,鲜用或晒干。 【药性】味甘、苦,性寒。 【功能与主治】清热利湿,消积,解毒。主治血淋,泄泻,痢疾,疳积,目昏,牙痛,疮疖。 【附方】 治痢疾,暑热腹泻: 鲜田皂角根30g,水煎、加白糖温服。 治风火牙痛: 合萌根21g,同鸭蛋炖服。 功效里面治疗牙痛这点,可以联想他们豆科的山豆根的根,山豆根也是苦寒的. 功效是:清热解毒,消肿利咽。用于火毒蕴结,乳蛾喉痹,咽喉肿痛,齿龈肿痛,口舌生疮。 山豆根是有毒的,合萌的根没有提到有毒,可以联想他们豆科的苦参的根。 苦参功效里有清热燥湿,和合萌清热利湿有点像,苦参还可以用于湿疹,湿疮,皮肤瘙痒,疥癣麻风。 参考文献 (1)中华本草 (2)中国植物志 声明 医家讲求“辨证施治”,人人“证”皆不同。本公众号所载内容为探讨学习之用,不构成用药建议,如有需求,请谨遵医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