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农村俗语“人穷断六亲”,过得不好,亲戚都不能走吗,你怎么看?

 关山听风 2021-11-21

农村俗语“人穷断六亲”,只是过去农村存在的一些现象而已,大多人家里比较清贫的时候,亲戚之间依然不离不弃,相互来往走动。因此,这种说法并非普遍现象,只能说在少数人当中存在这种现象。

1、何谓“六亲”?

“六亲”,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说法。我国古代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古人把“六亲”定义为父子、兄弟、从父兄弟、从祖兄弟、从曾父兄弟、族兄弟。这种说法都是对父系血系而言,血缘关系比较的家族长辈和兄弟。此种说法来自汉代贾谊的《新书·六术》:

“戚属以六为法,人有六亲,六亲始曰父,父有二子,二子为昆弟;昆弟又有子,子从父而为昆弟,故为从父昆弟;从父昆弟又有子,子从祖而昆弟,故为从祖昆弟;从祖昆弟又有子,子以曾祖而昆弟故为曾祖昆弟;曾祖昆弟又有子,子为族兄弟。务于六,此之谓六亲。”

第二种说法,古人把“六亲”定义为父子、兄弟、姑姊、甥舅、婚媾、姻亚。这种说法,不以局限于父系血系,而是以家庭成员为主,以及与家庭成员所结成的姻亲关系的人来确定。这种说法出自《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为父子、兄弟、姊姑、甥舅、昏(婚)媾、姻亚,以象天明。”

第三种说法,主要是以家庭为核心,家庭成员为基础的一种划分,一个灶锅吃饭为亲人,兄弟分家、姑姊外嫁为亲戚, 因此,这其中又有三种:一是指父、母、兄、弟、妻、子;二是指父子、兄弟、夫妇;三是指外祖父母、父母、姊、妹、妻兄弟之子、从母之子、女之子。唐代开元年间学者张守节著有《史记正义》,也就是对《史记》进行注释的一本书,他对“六亲”也作了解释:

“六亲,谓外祖父母一,父母二,姊妹三,妻兄弟之子四,从母之子五,女之子六也。”

张守节对“六亲”的解释,明确了“六亲”的范围就是血缘和婚姻关系中最亲近的人。因此,张守节对“六亲”的定义得到了当时社会以及后来历代人的普遍认同。到了后来,“六亲”的范围可大可小,远近亲疏的来往可以灵活掌握,通常是对亲戚的一种泛指。现在农村通常不再提“六亲”这种说法,而是以“亲戚”来取代,也就是跟自己的家庭有血统关系,或者有婚姻关系人。

2、过得不好,亲戚都不能走吗?

所谓“断亲”,就是亲戚之间断绝来往。在农村现实生活中,一个家庭的经济状况好不好,并不妨碍亲戚之间的正常来往。家庭与家庭之间存在差别,正常现象。农村大部分人并不因为亲戚家里过得不好,或者比自己清贫一些,就不认他们为亲戚,很少与他们来往,最终断绝来往。相反,很多人的亲戚,因为种种原因,家里的日子过得并不好,于是,这些亲戚出于“亲帮亲邻帮邻”传统理念,大家都认为“亲戚不帮谁来帮?”能帮助的尽力给予帮助。

旧时农村大多数地方的民风纯朴,亲戚之间的人情来往,特别是红白喜事,通常不看亲戚带来多少礼金和礼品,礼品是否贵重,主要是看人到不到场。农村老话说“人到礼到”。过去农村,家有红白喜事,村里人看的不是家里收到多少礼金和礼品,而是看“人场”。“人场”就是人气,体现一家人与亲戚之间的人际关系。亲戚来得多不多,特别是一些最亲近的亲戚,是否亲自到场,可以看出这家人在亲戚中的为人和地位。如果人不来,捎礼来了,没有特殊的理由,人们会认为不亲自亲上门的亲戚对这家人有意见,用礼金或礼品来搪塞。相反,如果有一位穷亲戚虽然礼金不多,礼品,但是,这位亲戚亲自上门来了,说明这位亲戚对这家人很看重,也说明这位亲戚和这家人的关系很好。

过去农村,如果一户家有红白喜事,或其他的重要事情,邀请亲戚上门,亲戚亲自前往与亲戚派小孩前往,这两者之间也是有差别的,如果没有特殊的理由,说明这户人家与派小孩来的亲戚关系不怎么样,对这户人家并不看重,对其邀请只是应付而已。因此,过去很多农村亲戚之间的来往,看重的是人的来往,人来了就感到很高兴,很有面子,而不是看来的亲戚带了多少礼金或礼品。因此,“人穷断六亲”之说,在农村来说只是个别现象,不是普遍现象,毕竟,任何地方和时期,各种各样的人都存在。但不能用个别现象来代替普遍现象,毕竟不管处于什么时期的农村人,不都是势利和自私自利之人,绝大多数都是讲情义的人。也就是因为如此,农村“亲帮亲,邻帮邻”的优良传统才得以传承下来,直到现在依然如此。

过去农村,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一些亲戚之间,因一些琐事发生矛盾,闹别扭,相互之间谁也不搭理谁,一直僵持着。而一旦这些亲戚家里有红白喜事,两个闹别扭的人,或者主动上门去请,或者主动上门去帮忙、做人情,两人之间的矛盾从此就化解了。由此,农地人认为,红白喜事是连接亲戚之间断绝来往后,重归如好,相互来往的桥梁。利用这种场合合好,不但不被别人笑话,反而被认为是理所应当。

3、为什么一些人会“人穷断六亲”情况?

在农村,“人穷断六亲”这种个别现象,不是单方面的原因,而是双方面的原因。我们既不能把所有家庭经济宽裕的人,都说成是人心冷漠,看不起穷亲戚的人,也不能说“人穷就有理”,把“断亲”的责任全推给家庭经济宽裕的亲戚,而认为穷亲戚什么责任也没有。老话说“清官难断家务事”,从大的方面来说,亲戚之间纠纷,旁人是很难论断其中的是非曲直。

一是穷亲戚方面的原因

一些穷亲戚,因为家里比其他亲戚要穷一些,通常来说自信心不足,显得比较自卑,而这种自卑心很容易使人变得非常敏感、多疑。他们与亲戚交往时,对亲戚的言行举止都特别敏感,即使有一些话与穷亲戚没有任何关系,他们都会怀疑亲戚是在指桑骂槐,特意针对自己的来的,是暗地里欺负自己,或者羞辱自己。从而得出经论,认为自己家里穷,才使得亲戚瞧不起自己。他们自己认为,与其受亲戚窝囊气,不如尽量与亲戚少来往,或者干脆下定决心断绝与所有亲戚之间的来往。等自己将来有一天富起来了,扬眉吐气之后,才考虑与亲戚来往,那时自己在亲戚面前也就有了说话的底气。

二是亲戚方面的原因

这里不可否认的是,在农村亲戚之中,个别家里比较富裕的人,有一种优越感,确实瞧不起穷亲戚,对他们这也看不顺眼,那也看不顺眼,把他们低看一等,不愿意与他们来往。 还有一些人则是有三怕:

一是怕穷亲戚上门来借钱或者粮,借了以后还不知道有没有能力偿还,拖累自己家庭;

二是怕穷亲戚上门找麻烦。有一些人认为,家境不太好的亲戚,平时需要人帮忙的时候,看不到他们的身影,用轿子抬都不肯上门,可一旦自己遇到麻烦事就找上门来了。一旦把他人的麻烦事解决了,连一句感谢都不说,从此以后又难以见到他们的踪影了。当他们再次感到麻烦时,又上门来找。

三是一些家里穷而本人又游手好闲,好吃懒做,不走正道,喜欢做偷鸡摸狗的勾当,且屡劝不解的亲戚,怕惹出事来连累自己。

总而言之,“人穷断六亲”这句农村俗语,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只是针对农村一些个别现象而言的,不能说整个农村社会都是这样,这对大多数农村人来说,特别是对许许多多乐于助人的农村人来说是不公平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