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问渴

 昵称57807052 2021-11-22

问渴为问诊内容之一。问渴主要了解饮多饮少,喜热喜冷,口渴程度等。病人常欲饮水或渴不思饮,谓之口渴。口渴一证,并非纯属津虚,与气血也有密切关系。究其机理有五:一是气郁化热,热盛伤津;二是突然失血,血虚阳浮;三是脾肾障碍,水津不布;四是肾阳衰惫,气化失常;五是湿热阻滞,津不上承。除此以外,五脏阴虚,津不上濡而呈口干不渴者有之;脾肾阳虚,水津不布而呈口干不渴者亦有之。

为什么问口渴?简单的说,一、是看寒热的偏盛。热盛则伤阴,到一定程度会表现出口干口渴。如果是寒症,则病人会表现出没有口干口渴,不想喝水。即使想喝水也是喝热水,而且喝的不多。二、口干口渴看的是全身津液的状态:如果津液缺乏,没有津液的滋润,自然会口干口渴,需要滋阴润燥。或者是不缺津液,只是输布障碍,典型的就是小便倒是挺多,却口干口渴,这时需根据情况调畅气机,使水液代谢恢复正常。中医看病,在某种程度上是纠偏,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而口干口渴对于寒热虚实的判断至关重要。

虚热(假热),大量失血,血虚阳浮:血行脉中,谓之营阴;气行脉外,谓之卫阳。血行脉中而不渗出脉外,有赖阳气固摄,这一关系称为血需气固;吸人清气有赖血载才能运行全身,这一关系称为气需血载。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营卫相依,气血相恋,不即不离,亲密无间。如果突然大量失血,血中清气失去依托,浮越脉外而夹卫气外泄,同时与卫气偕行之水津亦随气从汗孔外泄,于是发热、汗出证象见矣!汗出伤津,引水自救,则口渴证象亦见矣!口渴见于失血以后,兼见发热、汗出脉大而芤,自属血虚阳浮机理。其病理程序是:突然大量失血一血中之气无血运载一浮越脉外随其卫气出表一津失气团也随其气外泄一发热、汗出一汗出伤津,引水自救一口渴。

实热(真热),气郁化热,热盛伤津:外感风寒,表卫闭郁,温邪上受,首先犯肺,肺气宣降失常,郁结化热,热盛伤津,引水自救,口渴见矣!口渴兼见发热、汗出,脉洪有力,自是热盛伤津使然。其基本病理是:伤寒、温疫一侵犯肺卫一气郁化热一热盛伤津一引水自救一口渴。

肾阳衰惫,气化失常:肾为水脏,水液之能四布,五经并行,实赖肾阳将其蒸化为气,才能随其卫气敷布全身。如果肾阳疲惫,气化失常,水津不能上承于口,则口渴见矣!景岳在论消渴证时指出:“阳不化气,则水精不布,水不得火,则有降元升,所以直人膀胱而饮一溲二,以致源泉不滋,天壤枯涸者,是皆真阳不足,水亏于下之消证也。”水津不能上承之渴与小便多之消证并见,故景岳喻为“天壤枯涸”,此证曾在小便异常述及,糖尿病与尿崩证皆能见此,可以合参。

脾肾障碍,水津不布:脾主运化水湿,肾主化气行水,水津能够蒸化为气,运行四布,实与两脏休戚相关。如果平素阳虚,一遇外寒相侵,脾功能障碍,不能运输水津,肾功能障碍不能化气行水,水津不布,津不上承,则渴欲饮水,水人即吐,舌淡脉缓证象见矣!渴欲饮水,是因牌不运湿,肾不化气,水气不能上承于口所致;水人即吐,是因脾功能障碍,饮人之水不为肠胃吸收,仍然吐出使然。何以知其病因为寒?从舌淡无热知之。其基本病理是:脾肾阳虚,外寒相侵一脾肾功能障碍一不能运化水湿,化气行水一水津不布,津不上承一口渴与水人即吐并见。

湿热阻滞,津不上承:津气运行三焦,有赖肺的宣降,脾的升降。湿热阻滞少阳三焦,多因肺气宣降失常,脾胃升降失职,气郁化热。津凝成湿,湿热互结,阻滞三焦,水津不能随气上承于口,于是口渴;口渴是因湿阻而非津伤,才呈口渴而不思饮。但应兼见胸闷不饥,肢体酸软乏力,身热不扬,苔黄微腻,才属湿热阻滞,津不上承机理。

渴与不渴:不渴,渴不多饮——水津气化功能障碍,渴不多饮,兼身热夜甚,心烦不寐,舌红绛者,属温病营分证。渴喜热饮而量不多,或水入即吐者,多由痰饮内停所致。口干,但欲漱水不欲咽,兼面色黧黑,或肌肤甲错者,为有瘀血的表现。为津液未伤。多为寒证、湿证等;口渴,口渴欲饮——津液损伤——燥证、热证。口渴咽干,鼻干唇燥,多因燥邪伤津所致。口干微渴,发热,脉浮数者,多见于温热病初期,邪热伤津不甚。大渴喜冷饮,壮热,大汗出者,为里热炽盛,津液大伤的表现。口渴咽干,夜间尤甚,颧赤盗汗,五心烦热者,是阴虚津亏表现。口渴而多饮,小便量多,形体消瘦者,属消渴病。口渴多饮,饮后复渴,甚者饮一溲一,属下消证。口渴欲漱不欲咽,为瘀血阻滞。口渴不欲饮或不多饮,可见湿热。口渴喜热饮多属虚寒。口渴欲饮,水入即吐,多为水湿痰浊停于中焦。为津液耗伤,多为热、燥、汗吐下太过等。若水湿内停,气化受阻,也可见口渴。喜冷喜热:口渴喜冷饮属热证,为热盛伤津;喜热,为寒湿阻滞。能饮与不能饮:需结合前两者共同判断。

《景岳全书》:“渴与不渴,可以察里证之寒热,而虚实之辨亦从以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