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地球生物全系列——植物篇】薄囊蕨纲—蕨目(二)

 地球生物与人类 2021-11-22

薄囊蕨纲—蕨目(二)

6.桫椤蕨科

桫椤蕨科(学名:Cyatheaceae)是蕨类植物中一个十分独特的类群,该科植物都是树形蕨,全世界共有9个属,约650种。桫椤孢子化石的分布表明,早在侏罗纪这种树形蕨就已存在,随着气候、地质环境的变迁,如今桫椤主要分布在热带地区。桫椤蕨科植物广泛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Alsophila R. Br.新旧世界均有分布,但分布中心在马来西亚;Sphaeropteris Bernh.分布中心也在马来西亚,但非洲和马达加斯加无分布,少数种类到新世界热带地区;Cyathea Sm.Cnemidaria C. Presl分布于美洲热带地区。中国有2属,142变种。

1)形态特征

陆生蕨类植物,通常为树状,乔木状或灌木状,茎粗壮,圆柱形,高耸,直立,通常不分枝(少数种类仅具短而平卧的根状茎),被鳞片,有复杂的网状中柱,髓部有硬化的维管束,茎干下部密生交织包裹的不定根,叶柄基部宿存或迟早脱落而残留叶痕于茎干上,叶痕图式通常有3列小的维管束。叶大型,多数,簇生于茎干顶端,成对称的树冠;叶柄宿存或早落,被鳞片或有毛,两侧具有淡白色气囊体,条纹状,排成1-2行;叶片通常为二至三回羽状,或四回羽状,被多细胞的毛,或有鳞片混生。叶脉通常分离,单一或分叉。孢子囊群圆形,生于隆起的囊托上,生于小脉背上;囊群盖形状不一,圆球形,顶端开口成杯状(不产我国),或仅着生于孢子囊群的靠近末回小羽片的主脉的一侧,或鳞片状而覆盖于孢子囊群之下不易见;孢子囊卵形,具有一个完整而斜生的环带(即不被囊柄隔断);孢子囊柄细瘦,长短不一,有4(或更多)行细胞;每个孢子囊由64个孢子或16个孢子。孢子四面体形,辐射对称,具周壁,外壁表面光滑。原叶体成熟时为心脏形,具有鳞片状的毛,较老时可见到明显的中脉。

土生蕨类,乔木状或灌木状。茎粗壮,圆柱形,高耸,直立,通常不分枝(少数种类仅具短而平卧的根茎),被鳞片,有网状中柱,髓部有硬化维管束,茎干下部密生交织包裹的不定根,叶柄基部宿存或脱落而留叶痕于茎干,叶痕有3列小维管束。叶大型,多数,簇生茎干顶端;叶柄宿存或早落,被鳞片或有毛,两侧具淡白色气囊体,条纹状,排成1-2行;叶片二至三回羽状,或四回羽状,被多细胞毛,或有鳞片混生,叶脉单一或分叉。孢予囊群圆形,着生隆起囊托,生于小脉背上:囊群盖形状不一,圆球形,顶端开口成杯状(不产我国),或着生于孢子囊群的靠近末回小羽片中脉一侧,或鳞片状而覆盖于孢子囊群之下;孢子囊卵形,具斜生环带(不被囊柄隔断);孢子囊柄细瘦,有4(或更多)行细胞;每个孢子囊具6416个孢子。孢子四面体形,辐射对称,具周壁,外壁光滑。原叶体成熟时心形,具鳞片状毛,较老时可见中脉。

7属约500种,产热带、亚热带地区,马来西亚为分布中心。我国2属,142变种。

2)分布范围

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南和西南地区,生于海拔400~900m处的山沟潮湿地和溪边阳光充足的地方,有时也散生于林缘灌丛中。全世界约500种,我国分布有2142变种,均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中全部列为附录Ⅱ物种。

由于桫椤蕨科植物的古老性和孑遗性,它对研究物种的形成和植物地理区系具有重要价值;桫椤蕨科植物树形美观,树冠犹如巨伞,园艺观赏价值极高。我国兰花栽培者常用桫椤蕨科植物的树干作附生兰花的载体,有些种类的树干还可做笔筒。

桫椤蕨科植物在我国的进出口较少,但国内利用量大,乱砍滥伐现象普遍,资源破坏比较严重。在贵州省赤水县已专门建立了桫椤蕨自然保护区,桫椤蕨得到了一定的保护,但对大多数种类仍未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希望人们在依法开发利用桫椤蕨科植物的同时,注意保护和发展,不要把有两亿多年生存历史的珍贵资源毁在我们手里,否则,我们将成为千古罪人。

3)经济价值

桫椤蕨科植物因其重要的科研、观赏和药用价值而备受人们关注。在《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中,桫椤蕨科所有种类全部列为二级保护植物;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中全部列为附录Ⅱ物种;在根据新的《森林法》第三十八条制定的《国家禁止、限制出口的珍贵树木名录》中全部列为限制出口的树种。

7.骨碎补科

骨碎补科(学名:Davalliaceae8属,约100多种,我国有5属,约30多种,中型附生植物。

中型,附生,少有土生。根状茎横走或少为直立,有网状中柱,通常密被鳞片,鳞片以伏贴的阔腹部盾状着生,罕为基部着生。叶远生,叶柄基部以关节着生于根状茎上;叶片通常为三角形,二至四回羽状分裂,羽片不以关节着生于叶轴。叶脉分离。叶草质至坚革质,无毛或很少被鳞片及毛。孢子囊群为叶缘内生或叶背生,着生于小脉顶端;囊群盖为半管形、杯形、圆形、半圆形或肾形,基部着生或同时多少以两侧着生,仅口部开向叶边;孢子囊柄细长,环带由12-16个增厚细胞组成。孢子两侧对称,椭圆形或长椭圆形,单裂缝,裂缝梭形或线形,具边缘或无边缘,通常不具周壁。

8属,约100多种,主要分布于亚洲热带及亚热带地区。我国有5属,约30多种,大部分产于西南部及南部,少数分布于东部,仅有1种到达华北及东北(大连)。

8.碗蕨科

碗蕨科(学名:Dennstaedtiaceae),是蕨目下的一个科。

孢子囊壁薄,由1层细胞组成。孢子一型;通常为陆生,稀为湿生;植物体形态为通常的蕨类植物。植物体根状茎上有灰白色针状刚毛;叶一型或二型,如二型,则能育叶比不育叶仅为不同程度的狭缩,不为蜷缩;叶柄基部无关节;孢子囊群生于叶缘内,稍离叶缘,位于小脉顶端;囊群盖自叶缘内生出,并向外开(开向叶缘)。

土生中型蕨类。根茎横走,有管状中柱,被多细胞灰色刚毛。叶一型;叶柄基部不以关节着生,上面有浅纵沟,被毛;叶片一至四回羽状细裂,叶轴上面有纵沟,两侧圆,和叶两面被毛,小羽片或末回裂片偏斜,基部下侧楔形,上侧平截,多少耳状;叶脉分离,羽状分枝,小脉不达叶缘;叶草质或厚纸质,稍粗糙。孢子囊群小,圆形,叶缘生或近叶缘顶生于小脉,囊托横切面长圆形或圆形;囊群盖位于小脉顶端并开向叶缘,或碗形,为一内瓣及一外瓣融合而成,或杯形,以基部及两侧着生于叶肉,或圆肾形,以宽的基部着生;孢子囊梨形,有由3行细胞组成的细长柄;环带直立,侧面开裂,孢子四面体,平滑或有小疣状突起。

陆生中型直立,少为蔓生植物。根状茎横走,少有直立,具管状中柱,无鳞片,被多细胞的灰白色刚毛。叶14回羽状细裂,叶轴上面有1纵沟,沟两侧圆形,叶片两面连同叶轴多少被与根状茎上同样的或较短的毛;叶脉分离,羽状分枝;叶片草质或厚纸质。孢子囊群圆形,顶生于小脉,靠近叶边;囊群盖或为

叶缘生的碗状,或为叶缘内生的半杯形或小口袋形,其基部和两侧生于叶肉,上端向叶边开口,或仅以阔基部着生;孢子囊梨形,环带直立,侧面开裂,常有线状的多细胞隔丝混生。孢子四面体形,具周壁或不具周壁,表面有小瘤状或细网状纹饰。

10属,分布于热带及亚热带;我国有4属,60余种;浙江有2属,约10;天目山有2属,4种。

落叶、半常绿或常绿蕨类植物。最适宜做悬挂栽培。不耐寒,耐最低温度5℃。喜阴或半阴和湿润土壤。需剪掉枯萎的叶。春季分株繁殖或夏季孢子繁殖。

9.蚌壳蕨科

蚌壳蕨科,植株高大,密被金黄色长柔毛,孢子囊群生于叶背面,囊群盖两瓣开裂形似蚌壳状,革质;分布于热带地区及南半球。蚌壳蕨科(所有种)为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国务院199988日批准)。有5属;中国仅有11种(即金毛狗属金毛狗)。

树形蕨类,常有粗大而高耸的主干或(产中国种)主干短而平卧,有复杂的网状中柱,密被垫状长柔毛茸,不具鳞片,顶端生出冠状叶丛。叶有粗健的长柄;叶片大形,长宽能达数米,三至四回羽状复叶,常有一部分为二型,或一型,革质;叶脉分离,孢子囊羣边缘生,顶生于叶脉顶端,囊羣盖成自内外两瓣,形如蚌壳,内凹,革质,外瓣为叶边锯齿变成,较大,内瓣自叶之下面生出,同形而较小。孢子囊梨形,有柄,环带稍斜生,完整,侧裂,孢子四面形,不具周壁,每囊48-64枚。

5属。分布于世界热带,中国仅有一属一种(即金毛狗属金毛狗)。

多生于山麓阴湿的山沟或林下荫处的酸性土壤上。生长喜散射光,适宜生长温度夜温为1015℃,昼温2126℃。北方可在温室内种植,南方可种植在荫棚内。空气湿度宜保持在60%80%,空气干燥会使叶片枯焦。它的栽培土壤以疏松、透水的酸性土壤较佳,一般用壤土、腐叶和河沙混合。在生长季节需要较大的空气湿度,但冬天生长缓慢时要少浇水,过多水分会导致烂根。盆栽时可施些基肥,在生长期可施些液肥。栽培过程中应将带茸毛的根状茎露出土面。

园林用途:株形高大,叶姿优美,坚挺有力,叶片革质有光泽,四季常青,颇有南国风光意境。在庭院中适于作林下配置或在林荫处种植。它也可盆栽作为大型的室内观赏蕨类。特别是它长满金色茸毛的根状茎能制成精美的工艺品供观赏。

富含淀粉,可食用和酿酒。另外,其根状茎入药时称金毛狗脊,具有补肝肾、强腰膝、除风湿、壮筋骨、利尿通淋等功效,茎上的茸毛能止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