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父母能否通过这个窄门,决定了能给孩子铺的路有多宽广

 昵称44943940 2021-11-22
Image

我在之前的文章里说:

很多人并不具备以终为始,未雨绸缪的能力。

圣经里,耶稣对众人说过这么一段话:


“ 
你们要进窄门。

因为引到灭亡,那门是宽的,路是大的,进去的人也多;

引到永生,那门是窄的,路是小的,找着的人也少。
 ”




以终为始,是为人父母必须要过的一道窄门,因为这条路需要你对抗许多外界纷繁的干扰声音,也需要你不停的自我成长从而形成强大而自洽的内心去托举孩子。

这个话题很重要,所以今天展开了聊一下:

01
以终为始的前提:
你要足够了解你的孩子

我原来写过,教育孩子,切记向外求答案,而要向内求观察。(点此复习)

观察的本质,就是通过生活中大大小小的细节去了解自己的孩子。

亚里士多德提出,世界上事物运动和变化背后的原因有四大类: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

所谓的质料因,拿到孩子教育这件事情上一样存在:质料质料,就是你的孩子是哪块料。

每个孩子都是自带上天的资源来到世界的,他们有自己不同的性格、爱好和天赋。

世间万物皆是如此。

你说红木好还是煤炭好?那得看人怎么用这批料对吗?

红木做成精美的家具,它算是物尽其用,而拿去当煤烧,那可能就糟蹋了;

煤炭当煤烧,它算是物尽其用;而你如果拿煤炭做家具,那恐怕到处要被嫌弃,人人都说它不好。

不同的质料,不同的用途,放在不同的位置。

人才也是一个道理。

中国之大,机会之多,需要各式各样的人才,满足各种不同的用途,你的孩子是什么样的人,适合怎样的用途,进入怎样的位置,都跟孩子自身的特点息息相关。

别人家的红木做了家具备受追捧,你就要把自家的煤炭也拿去做家具;

别人家的煤炭当煤烧卖了个好价钱,你就要把自家的钻石也当煤烧。

想想是不是很可笑?

但你别笑,很多家长就是这么做的。

他们不去认真了解自己的孩子,反而天天盯着别人家的孩子看啊看啊看啊,整天都盘算着用别人的模子来雕刻自家的娃。

很多家长每天都在做着这种可笑又蠢蛋的事情,却不自知,甚至还天天责骂自己的孩子不是那块料,弄的孩子信心也没了,动力也没了。

自己的孩子是什么料都完全不清楚,你说你怎么能以终为始?

那怎么判断自己是否足够了解孩子呢?

你可以问自己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孩子最近三个月的伤心、难过或者困惑我了解吗?孩子有没有把我当朋友一样跟我聊过?

小孩的生活可不仅仅只是有快乐的。同伴之间的摩擦,老师的否定,都会给他们造成内心的难过与困惑。这个问题的回答,决定了你是否有机会有条件真正了解孩子。

我之前看一本纪实文学书,那个小孩在学校被老师当众体罚,打脸打到流鼻血,而孩子却不敢告诉父母,最后他的父母还是从同学嘴里了解的。

孩子把自己的困惑难过委屈全部压在心里,而不敢告诉家长,这是为什么,很多孩子犯了事,老师通知家长的时候,很多家长第一反应是:

“不可能,我的孩子不可能做那种事。”

这就是不了解。

家长和孩子之间没有最基本的链接,你和孩子之间是脱离的,你就很难真正的走到他的心里,教育他,引导他。

这是每一个家长都必须定期问自己的第一个问题。

如果孩子有问题会来找你倾诉,认真听他讲完,去感受他的情绪,不着急下结论,也不着急否定他。你应该感到高兴,说明他还信任你,还愿意和你分享。

第二个问题,孩子是怎样性格的人?他的喜好是什么?他不喜欢什么?他的擅长和潜质是什么?不擅长是什么?

这个答案是动态变化的,每个阶段可能都不一样,但你要知道这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而不是一问三不知。

就像小胖来说,四岁的时候他痴迷所有的恐龙,五岁的时候他开始痴迷战车,坦克等一切和军事相关的东西。有可能到7岁,他的爱好就又发生变化了,但这些过程我是了解的,也是陪伴他一起经历的。他的爱好的变化与我而言如数家珍。

另外,这个答案是模糊的,但对自己孩子有足够了解的家长模模糊糊的是会有一个答案的,接下来该做的就是在生活中创设条件,去验证这个答案,或者说去拓展这个答案。

我要提醒大家的是千万不要瞅着一个行为就给孩子贴标签。

就像一个妈妈曾经留言说,4岁的孩子在幼儿园上课的时候总是坐不住,她觉得孩子好动,注意力有问题。

我问上什么课,多长时间?说上写字课,45分钟吧。

如果是我,我不会通过这一个事儿就得出孩子注意力有问题,我反而会觉得4岁多的孩子,这个课程和时间设置不合理,是不符合大多数孩子的生长发展规律的。

如果我真的怀疑孩子有注意力方面的问题,我会找其他的线索,看看他们能否形成一个强有力的闭环支持这个结论。

如果你暂时还没有答案,那你可以问问自己“我有没有留出足够的时间和机会和孩子相处,去观察他,了解他。我有没有给孩子足够的机会让他自己了解自己,让他展示出潜能”?这个问题我之后也会单独写一篇,这里按下不表。

去了解你孩子的“质料”,是以终为始的前提。

02
以终为始的核心:
明白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什么

我问一下大家,孩子成长过程中,你觉得家庭里什么是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

别着急往下看,想一想你的答案是什么。

在我看来,最重要的是来自家庭的“爱、信任、支持与规则”。

这四个缺一不可。

那种主张孩子不打不成材的家长,他们的眼里就只有规则,而缺乏爱,信任与支持。

有人说“打是亲,骂是爱”,这种话当玩笑开开无所谓,要是当真了不是坏就是蠢,你咋不让你老板天天打自己一顿呢?想想人际关系中,你希望天天被人打着骂着,还是被信任,被鼓励?最简单的道理,由己及人不需要靠知识,靠逻辑就知道答案了。

但那种主张给孩子全部自由毫无约束的家长,却缺乏了规则这个要件,这也不行。

很多小霸王就是这种风格下培养起来的,不过多说一句,根据我不完全的观察,很多小霸王背后都有一对霸道的父母或者爷爷奶奶,在外跟小朋友打人抢东西,还会得到来自看护人“我家娃出息了”的默许和欣慰,这种孩子,不是说立规则能立好的,看护人本身就出了问题,孩子更多的是行为的复印品。

好的家庭教育,需要你爱孩子,支持与信任孩子,也用一定的规范规则孩子的行为。这几个是有机统一的。并不是孩子做让你开心的事情的时候,你就信任和支持她,孩子做让你失望的事情时,你就不信任她了。

举个很小的例子,前阵子小胖吃饭的时候碰碎了一个碗。我看到他是在给阿姨让路,结果胳膊一避让,带下来这个碗。

我没有责骂他,而是让小胖注意别踩到玻璃渣,然后我们一家人总动员,清洁干净了碎片。

接着我跟小胖说,碗碎了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渣子很难清理,这是为什么一定要注意别把碗碰碎的原因,但如果发生了也不怕,爸爸妈妈不会为此打你骂你,我们应该想的是如何做好善后工作,以及怎么样避免它再次发生。

那天晚上,正好我的一套红酒杯到了。我又搂着小胖跟他说,妈妈这里放了一套我非常喜欢,也很珍贵的红酒杯,麻烦你别碰碎了它。当然,如果真的不小心碰碎了它,也不用觉得恐惧和害怕,我们想想怎么解决问题就是了。

如果你真正信任你的孩子,你在规范他的行为之时,更愿意看到背后的原因,而不是仅仅靠表象做出武断的判断。

我之所以举这个例子,是因为我想起曾经在一个朋友家做客,她让孩子给我们背古诗,孩子背的很好,她就喜笑颜开,说哎呀我的好孩子啊妈妈真爱你啊。

结果中午吃饭的时候,孩子也是不小心碰碎一个碗,她就破口大骂,说你脑子有问题吗,这么大了还能摔碎碗,孩子颤栗的哭泣。

说真的,我都替那个孩子感到难过,她从小接受的是,只有我做好了才配得到妈妈的爱,于是她终其一生都会去追求这种肯定,她也会怀疑自己,当自己犯错误的时候认为自己不值得被爱。

每个小孩都会犯错误,或者说从错误中成长就是他们的人生。错误要总结,要反思,要有规则,但你要注意,规则是为了让他们更好的成长,而不是让他们怀疑自己,怀疑来自父母的爱。

你有没有带着支持、信任来规则你的孩子,这是每个家长在以终为始之前必须要问自己的问题。

教育最终的目的,是让一个孩子爱自己,爱生活,爱家人,爱社会,而这种爱和信任的源泉,是家庭给到的,或者说是主要看护人给到的。

我不是要往原生家庭追溯什么,但最基本的法则要尊重,大自然的法则是你种什么,得到什么。很多成年人的虐童,或者虐猫,一定跟童年时代缺失的或者说不正确的爱有关系。如果家长能保持一个成长和进化的心态,那么其实养育本身是治愈和疗伤自己的过程。

03
以终为始的关键:
父母永远有进化的能力

这个时代媒体和信息发达,看似到处都是信息。但选择多了等于没有选择,信息多了等于没有信息。

你能不能在纷繁复杂得信息中整合有用的,摈弃垃圾的,就是一门本事。

今天这个文章说:孩子不打不成材,

明天那个文章说:坚决不能打孩子。

你听谁的都有道理。但你能不能理出来这么一条脉络:

孩子让你生气孩子做错了事情,
自己想要发火发火这个情绪有问题。

所以问题的核心就演变成:

如何区分孩子做事的对错边界,家里有没有一个一以贯之的界限?

如何识别自己的情绪并找到正确的泄洪办法。

梳理到这里,你就明白,问题的根本并不是打还是不打,而是在所有的管教工具中,在当下的场合哪个更能引导孩子。打或者不打,只是工具包里的一个工具而已,真正的目的是让他明白能做或不能做背后的原因和意义,这样的孩子才能在脑海中一步步形成全景图,也才能真正明白社会规训背后的动机和理由。

我身边就有一个朋友,秉持不能打孩子的理念。

在餐厅里那个小孩跑来跑去,服务员给别桌片烤鸭,他就跑去那拿烤鸭吃。

她妈妈只是说不可以哦不可以哦,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这个时候打一顿也无法解决问题,真正的核心是,应该告诉孩子背后行为的逻辑链条,不去动别人的饭菜是基本的用餐礼仪,否则别人会感到不舒服,感到不舒服的后果也许就是下次不会再邀请你来餐厅吃饭。

觉得这个例子都是简单问题,孩子再长大一些,家长就需要具备把复杂问题解释给孩子,并能给孩子讲明白的能力,这些过程无一例外,都需要父母的进化。

简单粗暴的打一顿;

看似温柔的劝阻;

不耐烦的敷衍,

都只能说明父母的进化还没有完成。

除此之外,进化还意味着和这个社会正在发生的变革保持一定的信息通畅度。

举一个非常简单的例子,你可以问问自己这个问题:

目前人工智能的发展在哪些行业已经开始了颠覆性的破坏性?在哪些行业正在突飞猛进?在哪些行业遭遇了巨大的阻力?

这个问题跟未来的教育机会、产业机会、就业机会息息相关,也涉及到你应该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问题不一定有一个正确的、精准的答案,并且它是在不停的发展和迭代的,但你要去关注相关的发展,如果你从事相关的行业,也更应该获得更加深刻的洞见,而不是当一天和尚,敲一天钟。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



“ 
船舱里的船员都觉得风平浪静,躺一天是一天,而只有站在甲板上的船长才知道前方暗流涌动,他们能意识到风险和际遇,并且去迎接挑战。
 ”


不停进化的父母其实正是让自己具备“船长思维”,努力过窄门。

全文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