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人的应许之地

 湘江一叶舟 2021-11-22

依然是和往常一样的周日下午,几间办公室空荡冷清,邻近的教室里学生们正安静地自习,窗外是一片深秋步入初冬的景象,细雨淅淅沥沥,积水的地面泛着冷光,潮湿的风穿过憔悴而颤抖的枝叶,扑打着陈旧得有些松动的窗户,发出一阵阵没有规则的哐当之声。

写完教案,又顺手拿起桌上一本被冷落许久的文学刊物,逐字逐句地看起来。没有人会知道,在初冬的这个风雨凄凄的周日下午,在这个毗邻大河的寂静而空阔的校园,一个年至不惑的中年男子,就是以如此简单而孤独的方式消磨了一个下午。

然而,我却莫名其妙地喜欢这样的时光,喜欢此刻唯有风雨制造的小小喧嚣,喜欢这墙面斑驳散发亲切的陈旧气息的空间,喜欢一个个寂寞的文字在我的视线里卓然跳跃。直到看到手头的书本中“应许之地”这个标题,以及作者王爱在文中娓娓道来的新鲜讲述,仿佛忽然之间找到了某一种契合。这样一个下午,我所处的这样一个地方,似乎也就是我的应许之地。

应许之地,一个原本出自《旧约·创世纪》中的词语,说的是以色列祖先亚伯拉罕由于虔敬于上帝,上帝与之立约,应许其后裔将拥有流牛奶与蜜之地,这意味着那里有永远吃不完的粮食,有随处可见的水源,花香常漫,遍地黄金。可是,亚伯拉罕最终没有找到这样一个地方,进入埃及后的亚伯拉罕竟然遭遇了一场比一场严酷的饥荒,此后历世历代在重复着这样的现实。在《圣经》中,应许之地最初只是一种信仰和梦想,但最终要告诉我们的却是另一层深意:每一个让生命与灵魂得到安宁的地方,都应该是他的应许之地。
人的一生无非就是这样,最开始可以在梦想的激励下去挣脱与寻找,然后在困境中满心焦灼地突围与抉择,最后心有不甘地走进尘埃落定的现实,这现实,便是一个人的应许之地。所以,现在看来,那些在村庄里坚守了一辈子,将生老病死都写在了乡间大地的老人,那些经历无数艰辛困苦之后,将小家如愿以偿地安放在城市某个繁华之地或逼仄街巷中的人,那些身体始终在路上而注定无法让脚步停下来的人……何尝不是找到了属于他们的应许之地。而在这一点上,我与他们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区别在于,内心爱与不爱,安与不安。
曾几何时,同学聚会,大家总会为某个才华横溢却一直困在偏僻之地的同学唏嘘不已,一致认定他原本就不属于那个地方,仿佛他所经历的生活充满了酸楚与幽暗,甚至带有几分悲剧的色彩。可是,多年以后,他依然是他,结婚生子,教书育人,在那个偏远得有些不为人知的小镇,简单而平凡地度过了二十几年。每一次相见,他依然春风满面,说笑自如,言语中更多了一些被乡间气息熏染出来的风骨。如今,我们都已年届不惑,没有人再在他面前产生任何的优越感,也不再矫揉造作地去流露自己虚伪的同情。相比自身在尘埃落定的处境中犹作困兽之斗的苦涩,那种云淡风轻的气度,又怎能不令人羡慕和向往。

一夜的凄风苦雨之后,小雪的节气降临,办公室里又是一番忙碌与热闹的景象,我们在彼此疲惫而沧桑的脸上,读到淡淡的微笑,在微笑中读到平静而幸福的情绪。不远处是围墙之外的乡村公路,行走着更多我们熟悉的农人,提篮挑担,热气腾腾,在风雨中缓步前行,爽朗的谈笑声越过冬天的稻田,悄悄逼退了弥散四野的荒凉气息。

“看似清苦,可是他甘之如饴,从不觉得还缺少什么”,每个人在生命的应许之地,都可以拥有一份简单的热爱。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