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耳光,母亲有了面子,儿子失了生命

 松下舞者 2021-11-22

家长的柔软,代表着接纳,包容,体谅,与帮助,是孩子解开心结的金钥匙,是一种大智慧,真爱。

作者:皎洁的后青春时代


昨天网上都在热传一个令人扼腕的消息。

9月17日,武汉江夏区一中初中部九年级一名男生,因被母亲扇耳光跳楼,送医后宣告不治。当天下午,该男生张某锐在教室与另外两名学生玩扑克,班主任请三名学生家长到学校配合管教。张某瑞的母亲来到后,在走廊当着过往师生的面扇了儿子两耳光,并且还有戳头逼迫怒骂等动作。人高马大的儿子无法忍受这种羞辱,在母亲怒气冲冲走后,翻身跳了楼。当晚9时,伤势严重的张某瑞宣告不治。

文章图片1

可怜的孩子,逃脱了疫情的魔爪,却未躲过来自母亲的霹雳断魂掌,如花生命尚未盛开就凋谢了。

不知那位气场强大的女王般的母亲,会不会痛断肝肠,悔恨交加,剁了自己那只无情无意的爪子?

太阳底下无新鲜事。

这个视频曾在网上霸占热搜。

2019年4月17日上海某职校17岁男生,因与同学发生矛盾,被家长接回家。途中,母亲在卢浦大桥停住车,欲跟儿子论个明白。不料盛怒中的儿子一把拉开车门,径直从高架桥上跳了下去。母亲愣了一瞬,顿时捶胸顿足,痛不欲生。

当时网友们心痛之余纷纷谴责那位母亲:“就那么急着教训孩子吗?回家坐下来,平心静气地谈不好吗?还作死地在桥上停车,这摆明了就是要给孩子跳桥创造条件嘛!”

故意制造孩子自戕机会倒不至于,但这位妈妈面对孩子犯错误时那种急不可耐,一点也不留脸面和喘息之机的强势和霸道,绝对是孩子的催命符。

文章图片2

人恒过,如何在孩子犯错时,进行有讲究有效果地教育,确实对每个家长是一种考验。

有些家长一听孩子犯了错误,老师请家长,心中第一念头是”糟了,这下丢人丢大发了。”他们急急忙忙来到学校,恶狠狠向孩子粗暴逼问,不由分说训斥乃至动粗,无非包含了三个意思:

一是觉得孩子不好好上学,将自己的千叮咛万嘱咐置之脑后,太令人失望了;

二是孩子如此不珍惜大好学习时光,未来堪忧,太让人愤慨了;

三是,被老师急急招来,事情很严重。作为一种应激反应,也是对老师表明态度,争取老师不记仇不穿小鞋的无奈之举。

家长宣泄情绪也罢,对老师表明态度也罢,通通考虑的是自己的感受与考量。

可曾在意那个被老师教训,被家长当众掌掴怒骂的孩子的感受?


著名犯罪心理学家李玫瑾教授说:“六岁之前,父母的唠叨和话语都是黄金,十二岁之后,父母的话语都是垃圾。”孩子在这一阶段,有自己的想法,更想展示自己独特的个性,作为父母,教育孩子一定要言简意赅,长话短说。说多了,很容易让孩子感觉厌烦。

当青春期孩子犯了错,再沿袭幼时一打二骂三吓唬不但没效果,反而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做出极端行为。

如何处理青春期孩子犯错误的问题,是一门学问。

打骂是最低劣最无效的方式,想要孩子接受批评改正错误,需要家长运用科学理性的方式,打开孩子心门。

第一招,冷静隔离。不管老师和其他人如何投诉喧嚣,家长一定沉住气,平静地提出:“我能带他到隔壁去谈谈吗?”等于从心理上帮孩子突围解困,即使孩子后面依然不认错,但至少削减了抵触情绪。

第二招,详问原委。一定要亲自听孩子讲述过程,也许孩子的确负主要责任,但暗中却隐藏着导致因素,或者动机良好,行为失当。此时的家长就是法庭上的律师,为那个犯了罪却有不得已缘故的嫌疑人,厘清事情的真相与责任,替孩子争一个公道公正。即使事实证明责任完全在孩子,至少家长耐心听到了孩子的声音,对于孩子也是一种心理援助,孩子不至于羞恼之下,四顾无人,绝望自戕。

第三招,科学归谬。脑科学研究表明,当一个人情绪强烈的时候,外在刺激不容易被脑部吸收。就是说,当一个人还有情绪的时候,别人说什么也听不进去。这时候,就需要家长运用共情,疏导孩子的情绪。安抚孩子的关键是,接纳孩子的情绪和做法,沿着孩子的思路往下推演,导出错误结论。

有个男孩子回家气呼呼告诉爸爸:“今天我做操出错,班级被扣分。有个男生追着我喊'笨蛋’,我要拿刀砍死他!”爸爸一听,连连点头,收拾了一个包,拉着儿子就走。儿子问父亲干啥?父亲说:“我陪你把那个男同学打死,然后,送你去坐牢”。儿子听后立刻低下头。

父亲一番共情+归谬,避免了一场可能发生的刑事案件,更教给孩子处理纠纷的最佳办法。

第四招,找出办法。在孩子认识到自己错误之后 ,家长因势利导,与孩子一起找出解决的办法。或做检查,或赔礼道歉,或赔偿损失,或自罚做弥补。至此,问题就基本解决了。


第五招,始终帮助。确定了解决办法后,家长再做温柔一击,贴近孩子耳边轻轻问:“我能帮你做什么呢?”当家长帮助孩子说出难以启齿的道歉,拿出不情不愿的弥补,做出不好意思的承诺时,在孩子心目中,家长最懂我,最支持我,这么好的家长以后可不能再让他们失望了。

在亲子专属时间地点一番密谈后,那个倔驴一样的孩子变得乖顺懂事,事情圆满解决。旁人一定会好奇心爆棚,这位家长用了什么迷魂大法,短时间征服了顽劣的孩子呢?

家长的招数,就一个字“软”,柔软接纳,温柔共情,平和讨论,义气相帮。整个过程站在孩子立场,顾忌孩子感受,体谅孩子难处,引导孩子从情绪化中,慢慢走向理智和清明。

事实上,孩子都知道对错的,大孩子更是不必唠叨就能看到自己的问题。

他们难以控制的是自己当时的情绪,以及事后外界态度引发的应激反应,一旦得到安抚,平静了心态,他们的理智幡然回归。

家长要做的,不是借着老师的“金牌调来银牌宣”跑过来大肆宣泄失望不满,宣示管教主权,导致孩子心灵失去依仗,愤而走极端。

而是以柔软的姿态,自始至终让孩子感受到尊重,理解与体贴,最终抵触对抗崩溃,与家长老师的心走到一起。

家长的软,代表着接纳,包容,体谅,与帮助,是孩子解开心结的金钥匙,是一种大智慧,真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