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被扇耳光跳楼事件:自卑母亲与压抑孩子的悲剧

 青少年心理分析 2022-11-10 发布于广东

       9月17日,湖北武汉,一14岁的初三男孩跳楼身亡。监控显示,男孩在教学楼道里被母亲教训,并当着同学和老师的面扇了两耳光。

       母亲离开后,男生默立了大约两分钟后,转身爬上栏杆跳下,当晚九点被宣布不治身亡。

      母亲为什么要教训他呢?是当天下午男生在教室与另两名同学玩扑克牌,班主任请三名学生家长到校配合管教。母亲随后便到走廊教训孩子。

      同楼层的孩子只听到“咚”的一声,老师大喊救人,整栋教学楼都能听到母亲凄厉的哭声,相关的孩子被吓得腿软。

      看视频的时候,我忍不住叹气,心里憋得难受,心里期盼着这个孩子大约在的是二楼,跳下去最多摔伤,可惜教学楼是五楼。

      又想伸出手去,或者旁边的孩子能够抓住他,来不及,他纵身一跃的时候,没有丝毫的犹豫。

      谴责这位母亲吗?当然可以。但我想,即使大众什么都不说,她的自责和愧疚,就足以让她痛不欲生。

      如果可以选择,她大概会愿意扇自己一千个耳光来换得孩子的重生。

       也有老生常谈说现在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太差了,太玻璃心了,动不动就跳楼自杀,家长教育他也是为了他好。

       我想,或许都没有错,又或许都错了。

自卑母亲的羞愤

      这样的事情,每个调皮孩子的家长估计都没少经受,老师又打电话来了,告诉你孩子又在学校不听话了,闯祸了,“邀请”你到学校配合管教。简称为“请家长”。

      母亲忐忑地来到学校,被告知她的孩子竟然在下午上课的时候,不认真听讲不算,还公然不尊重老师,跟几个同学直接在课堂上玩扑克。

      具体的场景大概可以参考《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里柯景腾跟几个同学用眼神和表情在桌下打牌的操作。再嚣张的孩子都不可能直接在课堂上把扑克放在桌子上名目张胆地打的。

      老师大约跟家长沟通了一下希望家长好好管教孩子,现在已经初三了,要抓紧时间学习,不要把心思放在旁门左道上,而且还影响到其他同学……之类的意思。

      母亲应该恭恭敬敬地听完了老师的意见,发自内心地认同老师说的话,对老师表达了感谢,保证自己会好好教育孩子:“都初三了,我们做家长的也很替他着急。”

      直到此时,氛围都还一派平和,是家校合作管理孩子的默契与祥和。

       直到母亲走出老师办公室的那一刻,一股无名之火才直冲脑门。

       “为什么别人的孩子都不用请家长,知道让家长少操心,你天天给我惹事!”

      “为什么别人都知道初三了,要抓紧时间学习,你天天在学校搞这些名堂,你不觉得丢脸,我都嫌丢脸!”

      “如果你争气一点,懂事一点,我用得着在老师面前像孙子一般地点头哈腰吗!”

      “别人的孩子都为父母争光,你却只会在这里丢人现眼,还拉我跟你一起丢人!”

      是的,整个过程,从被老师通知到学校那一刻起,这位母亲的自尊心就经受着严厉的拷打,孩子让他丢脸了,她却必须硬着头皮去面对这场在她看来无比羞辱的谈话。

      她越是低自尊,越是自卑,越是觉得整个过程丢脸,被贬低,被否定。

            大家都在否定她的孩子,也是在否定她,她没有教好孩子,她不是一个优秀的母亲,这让她无法忍受。

           让她羞愧。

      谈话结束,她内心的羞愧和狼狈也达到了顶点,只在等待一个爆发点。

暴怒的情绪宣泄

      走出办公室,她看到了低着头,手插在口袋里,一副无所谓表情站在走廊上的孩子。

      在那一刻,所有的羞愧、失望、不满、伤心,都转化成了愤怒,直冲脑门。

       因为所有这些被否定的感受都让我们很不舒服,让我们恨不得找个地洞抓进去,我们必须急切地寻找一个方式,一个对象,把这一堆“破烂”赶紧丢出去。

      俗话说“羞恼变成怒”,不是说说而已,人羞愧到极点,便会想办法通过向外攻击的方式将内在的羞辱丢出去,完成解脱。

       而整个事件的触发点,正在走廊上插兜站着的孩子,便是这个天然的对象。

        我私下有想过,如果孩子不是碰巧就站在门口,他“聪明”一点,这时候就算装,也装作在教室里看看书,或者干脆躲进厕所,没有在这样的时候被盛怒的母亲撞见,是不是结局会不一样?

      我猜想,他大约内心也是忐忑不安的,他急切地想探听一下老师究竟会跟自己的妈妈说什么,想知道问题严不严重,他坐不住。

      于是,母亲直接冲上去,先是打了儿子的头,紧接着,便是那两下一定会让她终身难忘,之后看到自己的右手都恨不得剁下来的两耳光。

       干脆利落,“Pia!Pia!”两声,在喧闹的走廊里也能听到清晰的回声。

      完成了整个过程,要冲出母亲脑门的愤怒宣泄了一部分,她终于能够讲话了,于是,她开始对孩子进行“教育”。

      不知道看过完整视频的朋友,有没有注意到母亲在教育孩子的时候的姿势:右上撑在墙上,将孩子整个控制在她的压迫范围之下,就像我们熟知的“霸道总裁和小萝莉”之间的姿势。

      这是一个绝对掌控,绝对掌握主动权的姿势,在孩子面前,她翻身成功,由羞辱地唯唯诺诺地到获得至高无上的权威感。

       我们听不到她到底跟孩子说了什么,只看到她的口罩一直在翕动,看得出来连珠炮式的“教训”估计是信手拈来,嘴巴可能还有些赶不上大脑思维的速度。

       直到老师过来劝她,她碍于老师的面子,才勉强渐渐停下来,转身离开之前,还大力了推了孩子的头一下,把一个比她高出一个头的孩子,推得一个踉跄。

       母亲终于意犹未尽,骂骂咧咧地走了,而孩子,依然手插在兜里,站在走廊上,全程没说一句话。

情绪压抑的孩子

      这个已经在最美的年华结束生命的孩子,我脑海中反复循环的就是他,双手插兜,孤独地站在走廊上,低着头,全程一言不发的样子。

      无论母亲怎么推他,打他,他的手一直插在校服口袋里,没有拿出来过,甚至连滑都不曾滑一下。

      手插在口袋里,其实是一种典型的防御姿势。

      有社交焦虑的人,应该都有一个体验,那就是在尴尬、窘迫,或者人多的地方,便会手脚都不知道往哪里放。

      上台演讲的时候,如果紧张,手可能会发抖,这时候把手插在兜里,多少能安心一些,还能看起来酷酷的。

      而另一方面,手部动作其实会是很多无意识心理的传递媒介,像我们熟知的手握拳表示愤怒,用食指指着别人表达攻击,手指相互交缠揉搓表示不安等等,影视剧中都惯用这样的手法来表达人物的内心。

      这个孩子插在兜里的手,防御着他全部的内心感受。使得他能在表面看起来无所谓,看起来云淡风轻。

      他插在口袋里的手是握着拳头的吗?还是因为母亲的责骂而无所适从呢?抑或者只是放在口袋里,因为不知道该放在哪里呢?

      我们无从得知。

          我们只是知道,这其实是个不善表达情绪,习惯压抑情绪的孩子。

      不单是全程没说一句话,而且全程低着头,他的愤怒、愧疚、不安、无助、孤单……通通在他的脸上看不出一丝痕迹。

      他全部的内心,都像他插在兜里的手一样,不为他人所见,不费一番功夫,我们几乎看不到他真实的样子。

      往往是这样的孩子,其实花了大力气来掩饰或者说伪装自己的情绪,那些被压下去的错综复杂的情绪,啃噬着他的内心,攻击着他自己。

       他最终选择结束生命的方式,这是终极的自我攻击,也是最大限度地对母亲的攻击。

      我们总是以为,情绪压下去了,看不见了,就不存在了,就像哄小孩子一般,殊不知,看不见的冰山才是最恐怖的。

       因为,你永远不知道,埋在水面下的冰山有多大。

沉默地呼救

      有句话叫作“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这个孩子,显然不属于这一类。他是“打落了牙齿和血吞”的类型,而且表面云淡风轻的。

      在孩子安静地站立的近三分钟时间里,他都像雕塑一般地站着,头一如既往地低着。

      唯一有一瞬间,他抬了头,望了望走廊另一头的方向,很快又低下了头。

        他是在看有没有人注意他吗?

      还是听到什么声音,例如恍惚中又听到了母亲的声音?才抬头看的呢?

       又或者,是隐秘地想表达一次求救:是不是有个老师或同学,来找他说一两句话,安慰一下他,或者就是陪他站一站。

       没有。

      整个过程,我们都将大部分的注意力关注在了暴怒的母亲身上,她那样的杀伤力巨大,因此老师会上去劝慰她,会拉她走,她也会尽力地表达自己的不满,以此来发泄。

      而这个孩子,沉默得让人意识不到他的存在,我们更感觉不到他的悲伤,他的绝望。

      我看到有认识他的同学留言,说他平时很活泼很放得开的一个孩子,但是面对情绪表达,他是压抑的,沉默的。

      这并不矛盾,你以为活泼开朗的孩子说的都是自己心里话吗?他们内心住着一个少有人知道 的自己,而这些隐秘的情绪,习惯了压抑,说不出口。

      多希望他能在当时踢几脚墙壁,或者大喊几声,又或者蹲下来大哭一场,抓着头发自言自语一番,都能让他的情绪有一个出口

      可惜都没有,直到他翻身站到走廊上,他都一直安安静静的,沉默不语的。

       沉默的悲伤,看不见,没人知道他内心的煎熬,老师和同学来来去去,大约只是想着他想冷静一下,自己安静一点。

      这是冲动自杀吗?当然是。他的情绪,哪怕透露一点点,找到一点点出口,都不至于那样决绝地纵身一跃。

写在后面的话

      逝者已以,说再多也无益。我不想从道德的角度去批判谁,又或者以上帝视角来谈谈谁对谁错。

       教育的东西,无论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原本就不是简单的对错能够衡量的。

      这个悲剧中,母亲是典型的向外攻击表达情绪的类型,这种方式,宣泄快,来得爽,但是伤人。

      孩子是典型的内向攻击处理情绪,表面眉头都不皱一下,神不知鬼不觉,但是,伤己。

      极端的伤己,最后也会伤人,他结束生命,谁说不是对他爱他的人最大的伤害呢?

        那除了互相伤害,除了追悔莫及,好好学习一下情绪处理,好好探究一番自己情绪背后的深层动力,获得真正的心理成长。

        或许可以让悲剧真正被扼杀在萌芽。

        不要等悲剧发生,再后悔,再痛哭。

儿童青少年心理分析

球分享

球点赞

球在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