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流程致胜系列】数字世界,人和机器如何共处?

 百思特管理咨询 2021-11-22
图片
点击播放:百思特流程解决方案.mp300:0002:05

    作者:孟德强

     百思特管理咨询集团常务副总裁

     中国企业变革研究院执行院长

     百思特流程变革专家

美剧《西部世界》,是对数字世界的精彩演绎。

这是一个架空的世界和一个虚构的故事。一群高度仿真机器人,被置于人类设定的乐园中,供游客消遣娱乐。在这个过程中,机器人逐渐进化出情感与自我意识,走上对抗人类之路。西部世界布局恢宏、角色丰满,剧情充满想象力,让人仿佛置身真实的世界中。

抛开表层的噱头,其内核很值得思考:未来世界人类和机器将如何共处?

图片

让人像机器一样工作

1881年,一个人拿着秒表,对一名叫施密特的工人进行工时和劳动方法实验。这个人就是后来鼎鼎大名的弗雷德里克·泰勒。他创立的科学管理理论,标志着一个全新的管理时代的来临,掀起了一场企业管理的变革,推动西方早期工厂管理实践向科学管理迈进了一大步。管理大师德鲁克曾说:过去100多年生产力的大幅提升,应该归功于把知识和管理应用于工作,而泰勒则是先驱之一。

泰勒对施密特的每一个操作程序进行精密计算和设定,通过对无效部分的去除和技能的改进,达到提高劳动效率的目的。

实验结果,泰勒大获成功。从每一个工人抓起,从每一件工具、每一道工序抓起,在科学实验的基础上,设计出最佳的工位设置、最合理的劳动定额、标准化的操作方法、最适合的劳动工具。这种科学管理系统将人的潜能发挥到无以复加的程度,有人形容,在实行泰罗制的工厂里,找不出一个多余的工人,每个工人都像机器一样一刻不停地工作。

历史如一座钟摆,一时向左,一时向右。

泰勒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人,其发明的科学管理大大提升了社会劳动生产率,但其局限性也随时代发展逐渐显现。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前提是把“人”看作“机器”,程序驱动是提高效率的主要法宝,管理重点是规则的科学性、严密性和纪律性,很少去考虑人的主观因素。

这成为后来人本主义批判的焦点。人本主义者憎恨泰勒,批评科学管理是现代的奴隶制度,严重影响了工人的身心健康和社会稳定,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对思潮。

人的创造性远比服从性更有价值。

泰勒的科学管理是有时代意义的,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有效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然而时代在变化,管理在进步,理论也需要得到修正和完善。从今天的重新审视和评估来看,人的创造性和能动性被认为是远比服从性更有价值的一种资源。

当代管理学家加里·哈默说过,“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无非就是对两样东西的追求:让管理更加科学,让管理更富人性色彩”。在他看来,对后者的追求比对前者更重要。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不会停下。

机器对人的替代悄然而至。

首先体现在全面自动化,也就是全面机器化。自动化产线、智能工厂的逐步应用和推广,开始对一些职业形成冲击,部分工种被悄悄淘汰和代替。以富士康为例,很早就推出了百万机器人计划,要把工厂的自动化率提升到30%,过去数年间,富士康员工减少了二十万之多,而营收却在持续增长。

当然,我们要客观看待这个过程。机器对人的影响,并不都是替代和淘汰,同步也是解放人的过程。自动化的背后,是年轻一代不再愿意做机械性的流水线工作,希望从重复劳动中解脱出来,从事更有创造、更有挑战、更有价值的工作。

技术进步会消灭一些职业,同步也会创造出新的职业。例如,汽车的发明消灭了马车夫,但是创造了汽车司机这个岗位。但这个过程却很痛苦:因为之前的马车夫和后来的汽车司机并不是同一批人。面对变化的时代,我们必须直面挑战,勇敢自我变革,这样才能跟得上时代的步伐。

图片

让机器像人一样工作

在未来,人与智慧的机器共处将是一种常态。数字世界里,人依旧居于最核心的地位。

人之所以还会像机器一样地工作,很多时候并不是个人的意愿和选择。通过对环境的改造,对体系的重新设计,我们可以实现让机器像人一样工作,为人所用。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通往数字世界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建设全面、高效的流程体系不可逾越。

中国有一部分企业是靠“土办法”起家的,成功的惯性让老板们自认为,“土办法”可以延续成功,所以往往不愿意主动改变。

任正非不同,他在华为发展早期就认识到了自身的局限和华为的不足,愿意花巨资引进先进的流程管理体系,这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前行。任总直言不讳,正是管理上的“拿来主义”,让华为少走很多弯路。IBM的老师教会了华为爬树,并摘到了苹果。

建设流程体系,首先在于改变认知,尤其是一把手的认知。即,愿不愿意把企业的命运交给流程,通过优秀的流程让企业有效增长,基业长青。

任总在公司是这样定位流程的:就像长江一样,我们修好堤坝,让水在里面自由流,管它晚上流,白天流。晚上我睡觉,但水还自动流。水流到海里面,蒸发成空气,雪落在喜马拉雅山,又化成水,流到长江,长江又流到海,海水又蒸发......

基于此,华为一直致力于流程化组织建设。任何业务活动都有明确的结构化流程来指导,通过流程把人从海量的、低价值的、简单重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尤其是解放领导,让高层管理者发挥更大的价值。

华为对流程的定义是:通过一系列可重复、有逻辑顺序的活动,将一个或多个输入转化成明确的、可衡量的输出。流程是组织和人创造价值的机制

知易行难,一定意义上,“知”的突破更难在中国企业界,不乏一些明星企业,对“流程”的认知还处于很初级的阶段。比如,把流程等同于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寄希望用信息技术来提升企业效率,典型如通过ERP等信息化系统上线来代替流程建设,结果大多苦不堪言,花了冤枉钱,反过来还拉低了业务效率;另外还有通过ISO等体系和行业标准,来代替流程,其结果是好看不中用,业务依然野蛮生长。

从最近两年对国内企业的辅导看,情况在得到改善。上了规模的企业对流程的重视度逐步提升,流程在企业日常管理和运营中的价值也日益显现。比如,通过对流程设计、落地推行和执行情况监控,减少了运营过程中人的因素,建立起企业的法治体系。还有就是打破职能思维,建立端到端流程,提高了企业协同作战能力。尤其让人欣喜的是,部分头部企业已经在流程和信息化逐步完善的基础上,开始向数字化管理的高峰迈进。

打造流程底座,构建数字化的“西部世界”。

《西部世界》中,仿真机器人忠于角色,不断成长,人类则以上帝视角完善程序,掌控剧情。这不就是我们理想中的“数字世界”吗?让数字劳动力解放我们的员工,让业务按既定规则自动运行,让我们的员工摆脱重复、繁琐的日常事务,创造更大的价值。

如何构建这样一个宏大、严密的运行体系?

首先,需要基于愿景进行建模。美国APQC构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参照物,很多500强企业都参考建立了自己的流程框架(示例:华为流程框架)。

图片

 华为流程框架

流程框架就是企业的商业模型,体现了企业通过什么活动来创造价值。一方面,要体现营收和盈利活动,我们称之为运营流程,包括研发、制造、销售、服务等;其次,需要体现管控和支撑性的活动,我们称之为管控和支持流程,包括战略、人力资源、财务、变革与信息化等。

建模完成后,要逐层分解,强调可操作性。按照流程活动的可执行颗粒度进行分层,流程架构就像是世界地图,第一层首先看到的是七大洲,我们称之为一级流程;其次是国家、地区,再到省市、乡村,我们称最后一级为末端流程。一级流程体现企业的商业模型,末端则是可操作的作业活动,包括配套的操作指导和模版、表单。

流程建模和详细设计完成之后,就是落地运营的问题。将流程落实到IT和数据层面,是实现业务数据化的过程,反过来通过数据层面的应用来辅助业务决策,则是数据业务化的过程。华为在这方面很早就开始探索和实践,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以供应链业务为例,华为通过持续的集成供应链(ISC)变革,形成了“全业务在线,全流程打通、全数据覆盖”的管理体系,实现了公司从客户端到供应商端、从内到外的连接。具体表现为:

· 与客户的数字化连接,实现了从线下到线上的极简交易改善了客户的交易体验。通过客户在线协同管理,与客户实现数字化连接,进而实现业务自动化和智能化,变被动响应为主动服务,在产品或项目交付方面实现协同,降本促收。

· 与供应商、产业链的数字化连接。使供应链上的业务更透明、风险更可控,改善了供应商与华为的交易体验。通过供应商在线协同管理系统,形成产业链的协同作用,多级供应商的供应能力可视、可管、可跟踪,风险可预警。

华为基于流程底座的数字化管理,实现了对人机协作、自动化、智能化的全面协同,数字化正在创造更多业务价值。

从流程建模到数字化管理,还是要不厌其烦地强调流程建设的重要性,这是被很多企业忽视、或者轻视的环节。万丈高楼平地起,流程是地基,建设一个完善的流程体系是走向数字化管理不可逾越的阶段。当然,流程建设的终极目标也必须是数字化,只有通过数字化才能让流程充分展现价值,重构业务竞争力。

从业界实践看,近年来以AI为驱动的流程机器人(RPA)是数字化在软件领域的积极探索,基于IOT技术的智能制造则让硬件机器人大放异彩、前景无限。

打造流程底座,构建数字世界,让机器像人一样思考和工作,值得我们期待,更需要我们勇敢探索!

图片

作者简介:

孟德强

孟德强先生现任百思特管理咨询集团常务副总裁、中国企业变革研究院执行院长,有着近十年在华为、华润等大型集团型企业的管理经验,以及多年咨询行业项目工作经验。孟德强先生作为华为变革及管理逻辑打通的组织者与亲历者,对于企业增长和变革实践有着深刻与透彻的洞察、理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