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战争的仇恨 人性的扭曲

 著若若 2021-11-22


战争的仇恨 人性的扭曲

     《特兰济特集中营》是俄罗斯电影,拍摄于2008年。故事发生在二次大战后的第一个冬天。前苏联列宁格勒的特兰济特集中营里,一批德国战俘面临着痛不欲生的罪罚,而负责看守他们的是一组苏联女兵。导演一反战争片的传统作法,不是“铁与血”的感官冲击,而是通过畸形的情爱演绎,去试图达到“人性回归”的必然,去诠释宽容的自然,从而诅咒仇恨的战争。

影片在冷色调的默默氛围中进行,“好人坏人”在战争的阴影下已难以分清,恐怖、忧郁、痛苦、无奈、欢爱、伤怀、惊讶……一个个镜头的闪现,思虑接踵而来,让人不由得思考故事的内涵所在。

冰天雪地的集中营里,51个德国战俘与一组苏联女兵,目光对峙着……一面是战败后必须面对罪罚的诚惶诚恐,一面是在战争中失去家园和亲人的难以克制的复仇怒火。突然的一声枪响,仇恨爆发,一名德国战俘应声倒下。在愤怒的棍打下,德国战俘被驱赶进了牢房。德国战俘的死尸被倒挂在了牢房的门框上,电影寒气逼人的开场。

苏联女兵席娜竟然爱上了一个德国战俘,被变态上校帕洛夫命令脱光了上身在战俘群前羞辱,寒冷直刺心里的席娜痛不欲生。席娜为了爱,义无反顾地保护了那个德国男友。这样畸形的爱,如果被发现,将会遭到无法宽恕的惩罚。最后,席娜带着她腹中的胎儿,选择了上吊自杀。爱在寒冬中萌发,也在寒冬中凋谢,令人唏嘘不已。

军医娜塔莎,心地善良。她一方面要忍受装疯卖傻并打小报告出卖她的丈夫的痛苦,一方面要极具矛盾的去接受上校帕洛夫所指派的任务,去亲近德国战俘,以套出德军的高层消息。她自己心伤难熬,渴望心疗,却坚持最大可能的去治疗战俘的生理和心理。她的听诊器在战俘赤裸的胸背上游移,战俘一次又一次的带着“嘶”声的深呼吸……此处的治疗,不如说是在治疗战争。

当忠于德国的一个战俘,发现了伯特和娜塔莎的偷情后,准备处死伯特,娜塔莎奋不顾身地救下了伯特。这个战俘,当着上校帕洛夫的面,撞死在了小火车上。然而,伯特还是选择了维护自己的战友,没有供出他党卫军高层的秘密。上校帕洛夫当着伯特的面,表扬娜塔莎完成的刺探任务很好,这让伯特和娜塔莎都感到非常的痛苦。这时,漫天飞舞的雪花,是是非非,弥漫了整个天地,一片白茫茫。

战争中,列宁格勒的死难场景,在交替频现。上校帕洛夫命令执行死刑,代表苏联人民清算德国战犯的罪行。触目惊心,两名被查出来是德国党卫军高层的战俘,活生生吊死在了绞刑架上。目睹残酷刑事的人们,已经在震惊之余,表现出了宽恕的神态。战争结束后,人民大众更多渴望的是和平,安居乐业,而不是冤冤相报的残酷报复。

雪融了,在集中营的高墙上,在冷峻的铁丝网上,在碎裂冰凌的泥淖上,在遗落鼠爪的砖坟上……根据战争和约,德国战俘要被遣返回去了。离别时,伯特把一张终于是历史谜团的信纸塞进了娜塔莎的手里,两人紧紧握手,相视无语。随着遣返德国战俘的卡车开动,沉重的乐曲徐徐响起,是悲剧的送行,是生命的哭泣,是人性的哀叹,是战争的诅咒。

影片结束,要说有什么不足的话,那就是导演隐藏了自己的观点和情绪,呈现给观众的是不合逻辑的失败者胜利了,苏联女性的民族自尊心辱没了。导演意图把艺术让位于现实,却忽视了生活中的共性与个性的艺术走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