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北国风雅 | 守望北方的孤雁——元好问(完整版)

 北牖居 2021-11-22

   缘起

摸鱼儿·雁丘词

元好问

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获一雁,杀之矣。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予因买得之,葬之汾水之上,垒石为识,号曰“雁丘”。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词》。旧所作无宫商,今改定之。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人生自有痴情者,可笑痴情太痴狂,若非一番寒彻苦,哪得梅花扑鼻香?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姜育恒唱《梅花三弄》,意境悠远,对于古典词句的现代音乐演绎无出其右。建议有雄心壮志读完此文的朋友用这首歌来伴奏。

问世间情是何物?提出这个大问题的是个路边追梦的青年,那时他才16岁,就写出了生灵之间至死不渝的爱情。他的中年时期饱尝战乱,饱蘸血泪写出了惨痛的世情。晚年的他依然奔走在大地上,只想写本书留住那片土地上的人情。

这个一生一世都活在悲情中的人叫元好问。

可是写出“问世间情是何物”的元好问,不是真正的元好问。一句话成了古代知名词人,那只是他的一小部分。就像写“长亭外,古道边”的李叔同,不是完整的李叔同。李叔同的主流是一个多面名士,是民国文化人里边的三栖名流,是由风流才子转变而成的一个律宗高僧。元好问的主流是一个丧乱诗人,写出金元易代历史之殇的诗人;还是一个学者,为金国留下历史的功臣;更是东北大地的恩人,他的《中州集》无心插柳,为北国的冰雪世界留下了第一部诗歌总集。

有人问我元好问为什么走进北国风雅?你的北国风雅系列不是在朝圣东北古代文化吗!元好问又不是东北人,他是晋北人。

我说:第一,他是金朝人,金朝是从东北走出的古代政权;第二,他编写了《中州集》。他为金朝结集,为东北立诗传。第三,说得远一点,他是东北古人的后裔。

北国风雅,应当有他一个位置。

   身世

元好问(1190--1257)是山西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县)人。他出生那一年是金章宗明昌元年,金章宗是金朝汉化程度最高的皇帝,写得一手可以乱真的瘦金体。明昌是金朝最为兴盛的年代之一,“大定明昌五十年”,元好问晚年非常怀念那个太平盛世。他的字是裕之,因为曾在遗山读书,自号遗山山人,世称元遗山。

他不是汉族人,他的祖先出自北魏鲜卑族拓跋氏,鲜卑族是东北三大族系东胡族系的支脉,元好问是东北古人的后裔。

元好问的先世名人里有唐代诗人元结。元结是几乎所有唐诗选本都忽略不了的名字,作为书写唐朝由盛转衰的又一支笔,他的《贼退示官吏》曾令杜甫叹服。元好问是唐朝著名诗人的后人,无愧于祖先。

元好问的生父是元德明,是个放浪诗酒的读书人,屡试不第,舌耕于家。《金史 文艺传》里留过名,当然他最有名气的留痕是生了一个千古留名的儿子。可能是因为家族子嗣原因,元好问从小就过继给了叔父元格,元格曾做过陇城等地县令,因此元好问一直随嗣父宦游。落笔至此,北牖忽然想起同样是过继子的路遥,看来黄土高原上出这样身世的作家。

元好问在14岁那一年开始跟随恩师郝天挺学习,郝天挺听说元好问7岁就能写诗,对这个学生很好。郝天挺学问很杂,元好问长进很快,16岁那年应试途中牛刀小试,没看韵书就写出了“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即使不用后来写那么多优秀的诗篇,仅凭这一句,元好问也挣够了立足于文学史的资本。

元格去世了,魂归黄土不必再宦游,元好问扶柩还乡,那时他21岁。在家乡安稳读书三年之后,南侵的蒙古大军打了过来,成吉思汗的铁骑摧毁了忻州,屠城十万,元好问的兄长元好古就死于这场大难。忻州屠城强烈刺激了元好问,乱世家殇,为他后来的汴京降敌埋下了伏笔。

兵灾中的元好问搀扶老母拖家带口挤上逃难之路,他们成了难民,从家乡山西流落到首都所在地河南,在嵩山附近一个叫三乡的地方落了脚。元好问在嵩山有个叔父元升刚刚去世,元家又从三乡移居嵩山,接受遗产,定居耕田。他喜爱嵩山的风光,游览名胜,交往诗人,有田园之乐,也有稼穑之艰,还有诗友聚散的烦恼。

写这些文字的时候,我在听另一首歌。央视“经典咏流传”请了几个民族音乐人,演绎了一曲天籁之音《日暮草远》,绝对的天籁之音。他们唱的是金朝文坛泰斗礼部尚书赵秉文的《抚州二首 其二》“燕赐城边春草生,野狐岭外断人行。沙平草远望不尽,日暮惟有牛羊声。”就这四句话反复咏唱,没有狗尾滥竽。在金代文化研究领域,人们称赞元好问是“金代文学巨擘”。赵秉文呢,被认为是代表了金代儒学思想传播的最高水平,是“斯文盟主”。元好问28岁那年投诗问路于赵秉文,希望得到指点,这一问找到了一世的恩公。赵秉文评价元诗“少陵以来无此作!”元好问很快名震京师,被称为“元才子”。得到鼓励和认可的元好问一口气作了《论诗三十首》,金句很多,脍炙人口,比如“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强调创作要源于真实生活;“慷慨歌谣绝不传,穹庐一曲本天然。中州万古英雄气,也到阴山敕勒川”写出了北国风雅的豪迈;“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南窗白日羲皇上,未害渊明是晋人”点出了陶渊明的淳朴自然。以大规模的七言绝句论前人诗歌成就,元好问大获成功,在文学史上积累了资本,成为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人物。

金宣宗兴定五年,32岁的元好问考中进士,登词赋进士科。考官是杨云翼、赵秉文。舆论指责赵秉文偏爱元好问。元好问干脆以进士身份回到嵩山耕田,三年之后考中博学鸿词科,终于出山入仕。第一份工作是国史院编修官。后来做过三任县令,做过两任幕僚,又调入京城,在朝为吏,做了尚书省椽,除左司都事,一生最大的官是员外郎。他从中进士,中博学鸿词科,到开始做官,在地方做县令能够进京,调入朝廷,都得力于赵秉文,礼部尚书赵秉文是元好问一生最大的贵人。

元好问的不幸从1233年3月开始了。蒙古大军兵临开封城下,汴京被围,年底粮尽,金哀宗外逃,临走留下东西南北四个元帅与全城百姓困守孤城。

“围城十月鬼为邻”元好问如实写到。

十月围城之后,崔立献城。

时值正月,崔立兵变,杀死其他守将,打开城门,举城投降,汴京陷落。

城内官员大多被押送到山东聊城,以亡国士大夫的身份接受关押审查,听候安排。元好问的诗比较忠实地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现实。由于亲身经历国破家亡之恨,故所作慷慨悲凉,有诗史之称,此时的元好问就是杜甫的转世传人。

元好问想必因为功德碑一事得到了照顾。流放东平、冠氏,接受监管近四年。因为负有才名,做了严实、张柔的宾客,受到礼遇。严实是金末山东豪强,实力雄厚,在宋、金、元之间朝秦暮楚,反复无常。当时依附于蒙古大军,是东平路行军万户。张柔,就是在崖山海战中刻石记功“张弘范灭宋于此”那个主帅张弘范的亲爹。

以身饲虎,他随遇而安,“谁谓我屋宽,寝处无复余。谁谓我屋小。十口得安居。”“屋前有隙地……花栏及菜圃,次第当耘锄。”

他有使命在心中。

 

49岁那年秋天,他辞归启程,50岁回到故乡秀容。盖了所房子,聊蔽风雨,“复齿平民,仅延残喘”。又筑野史亭,誓修金史。安顿好家人之后,出游晋冀鲁豫。

“鸡声未动发南楼,涧水随人向北流”。他上路了。

他去哪里?他要面见忽必烈。

他要凭一己之力奔走呼吁元朝统治者保全金源文化和金国文人遗老。

早在汴京城破之时,元好问就上书耶律楚材,请求保护金国五十四名杰出文人:

寄中书耶律公书

四月二十有二日,门下士太原元某,谨斋沐献书中书相公阁下。《易》有之:天造草昧,君子以经纶。伏惟合下辅佐王室,奄有四方,当天造草昧之时,极君子经纶之道。凡所以经造功业,考定制度者,本末次第宜有成策,非门下贱士所敢与闻。独有事系斯文为甚重,故不得不为阁下言之。自汉、唐以来,言良相者,在汉则有萧、曹、丙、魏,在唐则有房、杜、姚、宋。数公者固有致太平之功,而当时百执事之人,毗助赞益者,亦不为不多。传记具在,盖可考也。夫天下大器,非一人之力可举;而国家所以成就人材者,亦非一日之事也。从古以来,士之有立于世,必藉学校教育、父兄渊源、师交之讲习,三者备而后可。喻如修明堂,总章必得楩楠豫章、节目磥砢、万牛挽致之材,豫为储蓄数十年之间,乃能备一旦之用。非若起寻丈之屋,欂栌椳楔、楹杙甍桷,杂出于榆柳槐柏,可以朝求而暮足也。窃见南中大夫士归河朔者,在所有之。圣者之后如衍圣孔公;耆旧如冯内翰叔献、梁都运斗南、高户部唐卿、王延州从之;时辈如平阳王状元纲,东明王状元鹗、滨人王贲、临淄人李浩、秦人张徽、杨焕然、李庭训、河中李献卿、武安乐夔、固安李天翼、沛县刘汝翼、齐人谢良弼、郑人吕大鹏、山西魏璠、泽人李恒简、李禹翼、燕人张圣俞、太原张纬、李谦、冀致君、张耀卿、高鸣、盂津李蔚、真定李冶、相人胡德圭、易州敬铉、云中李微、中山杨果、东平李彦、西华李世隆、济阳张辅之、燕人曹居一、王铸、浑源刘祁及其弟郁、李同、平定贾庭扬、杨恕、济南杜仁杰、洺水张仲经、虞乡麻革、东明商挺、渔阳赵著、平阳赵维道、汝南杨鸿、河中张肃、河朔句龙瀛、东胜程思温及其从弟思忠。凡此诸人,虽其学业操行参差不齐,要之皆天民之秀,存用于世者也。百年以来,教育讲习非不至,而其所成就者无几。丧乱以来,三四十人而止矣。夫生之难,成之又难,乃今不死于兵,不死于寒饿,造物者挈而授之维新之朝,其亦有意乎?无意乎?诚以阁下之力,使脱指使之辱,息奔走之役;聚养之,分处之,学馆之,奉不必尽具,饘粥足以糊口,布絮足以蔽体,无甚大费。然施之诸家,固已骨而肉之矣。他日阁下求百执事之人,随左右而取之:衣冠礼乐,纪纲文章,尽在于是。将不能少助阁下萧、曹、丙、魏、房、杜、姚、宋之功乎?假而不为世用,此诸人者,可以立言,可以立节,不能泯泯默默、以与草木同腐。其所以报阁下终始生成之赐者,宜如何哉?阁下主盟吾道,且乐得贤才而教育之。一言之利,一引手之劳,宜不为诸生惜也。冒渎台严,不胜惶恐之至。某再拜。

划线的都是他眼中的天人,这些优秀的文人都是新朝的可用之才,他们没有死于兵灾饥寒是天意,希望他们能在耶律楚材的“教育”下“脱指使之辱,息奔走之役”,人尽其才,辅助新朝。元好问工诗、词,诗的成就高,散文一般,这一篇堪称他少有的散文名作。从他后半生的行状来看,当初他写下这封书信绝不是邀名,他是一片冰心在玉壶。尽己所能保存金源文化是他日月可鉴的情怀。

耶律楚材能答应他么?

耶律楚材是蒙古大军阵仗里第一文豪,他的家庭出身契丹贵族,历代侍奉金国。作为学问博通天下的名士,他是成吉思汗攻占燕京后俘虏的最大战利品,一笔不可取代的政治财富。他顺应历史潮流辅佐成吉思汗,是促成成吉思汗、窝阔台等蒙古贵族接受中原传统文化的第一人。蒙古灭金时,耶律楚材已经是中书令,是天下文人宾服的蒙军宰相,用元好问的话来说就是“阁下主盟吾道”。

元好问替被俘的文人向自己眼里的救世主提出这么恳切的请求,没听到回音。

这一次,他要直接向大元朝的皇帝陈情。这一次,他已经不是城破国灭身陷囹圄那个俘虏了,他是元世祖忽必烈治下的的臣民,是享誉天下的一代宗师。同时,他也不再年轻,已经是个63岁的老人了。相距上书耶律楚材已经过去了将近二十年。这二十年里,他做了亡国囚犯,做了军阀的食客,做了流浪文人,做了前朝遗老,丹心修撰故国史,铁血染成离乱诗。在布衣终老之际,他要北上觐见忽必烈,再做一次赤诚文士的努力。

忽必烈好奇地看着这个本是风烛残年却依旧意气风发的老人。脚底板的老茧和他的诗篇一样出名,怕是走过太多的路。一身布衣纹路不凡,当是汗渍与墨痕。元好问答话了,太原方言想必鼻音浓重,鲜卑后裔却是不亢不卑。他说自己的心愿有二:一是尊奉吾皇为天下儒学大宗师;二是请求免除儒生的赋役,改善儒生处境。

获准。

在这以前,耶律楚材已经辅佐朝廷颁布了优待知识分子的政策。元好问大殿谢恩时,一代英杰耶律楚材已过世十年。

元朝,曾被视为蛮族统治华夏;北方,也已习惯了在文化上妄自菲薄。可是,元好问就在北方来的忽必烈和耶律楚材面前遂愿成事了。不怕时代不合天时,不忧环境不便地利,只要投缘的人和衷共济,就好。

五年以后的秋天,游学途中的元好问突然想家了,他已经在路上走了太久,他已经68岁,他从山东东平准备回山西秀容,追着落日一路向西,九月初四在河北获鹿寓舍去世,还是死在了半路上。

他出生在山西,做官在河南,关押在山东,去世在河北,晋冀鲁豫足迹踏遍。客死获鹿,归葬忻州,身在蒙元行走,魂系金源文脉,他叶落归根。

那时,《中州集》已经开始流传。

   一桩公案

1233年春天开始的汴京围城,改变了元好问的人生。

蒙古大军围城十月,城内粮食耗尽,哀宗皇帝弃城逃走,说是去城外觅敌作战。这个说法我都不信,敌人就在城下,不解燃眉之急去远方寻找敌人作战?说是出城寻找粮食,这个理由貌似成立,可是找到粮食了给谁吃呀?带着粮食入城接着受困?逃跑就是逃跑,前辈金宣宗就是先例,就是他抛弃了燕京迁都到了汴京。如今汴京解困无望,或者说金朝败给蒙古大军在所难免,再演一出迁都大戏吧,渔猎民族相时而动是传统,游牧文化根深蒂固。如果说这次有什么不同,那就是离开故都,他们不知道往哪去。打到哪儿算哪儿吧。

金哀宗突围出城,带走的都是精兵铁杆,留下的都是谁呢?东西南北四面元帅、一大群文官和全城百姓。满城恶鬼人相食的情况下崔立杀掉忠于金朝的其他元帅献城,是历史的选择。

城破之后,崔立成了蒙古人承认的起义军领袖,负责维持汴京城的管理秩序。宰相府亲信翟奕组织降臣为崔立树一块纪念碑,理由是崔立挽救了全城百姓。谁来起草碑文?元好问在劫难逃!

朱东润先生认为金哀宗“渡河作战失败,汴京城中一个小小的西面元帅崔立乘机作乱,遂使遗山蒙不世的污名,这是无论如何洗刷不清的。”

北牖居不是想给元好问翻案。功德碑案作为历史事件是改变不了的。不过还原一下事情的来龙去脉,有助于后人对元好问的理解,所以写下这些文字。

这件事牵涉到四个人:王若虚、元好问、刘祁、麻信之。

论地位,翰林学士王若虚是城内最有名望的文人。翟奕先找王若虚,王若虚不傻,双方激烈辩论之后,没说接不接。妥协方案是再拉元好问进来。当时的才子还有超过元好问的吗?元好问的官位是左司员外郎。官阶比王若虚小很多,不敢推脱。但是元好问也不傻,千古骂名担不起。他们决定在官员之外寻找捉刀人,太学里的高材生刘祁、年轻名士麻信之也被拉下水。

几番争执,互相推诿,碑文写成,一段公案至此生成。

颂德碑文集体创作,历史的黑锅由谁来背?历史记住的当然是其中名气最大的人——王若虚和元好问。

元好问留有文字,申诉了他受到士林攻击的委屈:

“命由威制,佞岂愿为……伊谁受赏,于我嫁名?……听众口之合攻……”(《外家别业上梁文》)

意思是说官大一品压死人,难道我愿意执笔吗!别人借此邀功,凭什么嫁祸于我?众口一词攻击我!

刘祁也留下了文字,他说当时是这样的:

“其铭词则王丈、裕之、信之及余旧数言,其碑序全裕之笔也。然其文止实叙事,无褒言。时夜几四鼓,裕之趣曹益甫书之,裕之即于烛前焚其稿。”(《归潜志》)

意思是说功德碑正文是王若虚(王丈)、元好问(字裕之)、麻信之和我四个人共同草拟的,序言是由元好问写的。但是序言只是客观叙事,没有歌功颂德。大家定稿时都快四更天了,元好问催促曹益甫誊写全文,曹抄完之后,元好问就着烛火把底稿烧了。

哎!

一声叹息。

这声叹息吹灭了历史深处的四更灯火,在北牖的键盘上响起。

如何看待元好问的屈节?

同情他的人从价值观角度评价,包括血统观、道统观、志节观,认为元好问践行了民贵君轻的宗旨。

是的,他淡化了民族意识,不在乎是哪个种族的,他身为拓拔氏后裔,山河破碎了作别女真人,随波逐流投降了蒙古人;淡化了国家意识,不在乎是哪个政权的,金元易代没有冲击他的灵魂。只在乎日子要过下去,文人要保全下来,他有生命意识,蒙古大军遭遇抵抗就会屠城,忻州有先例,他的哥哥元好古至今尸骨未寒。他有文化意识,他还有事没办完,他要把《中州集》编完,还痴心一片要修金史。所以说他有那么一点像是金代的司马迁。

哀宗弃城逃跑,臣民灰心。武将闯祸,文人背锅?金哀宗突围出城,皇上都跑了,元帅打开城门投降了,凭什么让这些柔弱的文人拿着笔杆子去拼刀枪!天理何在?

弃城而逃的皇帝丢弃了万民百姓,君道何在?让那些可怜的文人守臣道?

嗑瓜籽看热闹的后人让困守城里的苦命人在城破之后守节就相当于留守妇女被流氓强暴,你不去抓流氓,却让妇女自杀守妇道。人道何在?

如果要揪住元好问不放,那么怎么评价傅作义、梁思成、曾泽生、程潜、施琅?

   文学史地位

我们先看看各路批评家对元好问的评价:

“代表金代文学的最高成就”;

“是百余年北中国文坛唯一屹立的高峰”;

“在他之后就没有大诗人了”;

“金代唯一的杰出诗人”;

“元好问登上诗坛时,南宋再也没有一位能与他相望于诗坛的诗人。”

“《续夷坚志》是金代唯一传世的小说集。”

“做为一代宗师,开启元代诗歌发展的大幕。”

写景名句“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曾被王国维作为无我之境的例证。

……

这仅仅是北牖看到的评价,已经是高山仰止。依据这些评论很容易得出两句推论:一句是元好问是辽金元三朝时期北国文学超越中原文学的独苗;二是元好问独领诗坛七百年,元明清三代没有一位超过他的大诗人。鼓掌吧。

下面来欣赏他的一些代表性作品。

甲午除夜

暗中人事忽推迁,坐守寒灰望复燃。

已恨太官余曲饼,争教汉水入胶船?

神功圣德三千牍,大定明昌五十年。

甲子两周今日尽,空将衰泪洒吴天。

这首诗以神功圣德三千牍,大定明昌五十年”两句知名,是元好问后半生整理国故的心结所在。蒙古铁骑踏破中州,国家由危急到灭亡,坐守寒灰”企望大金国死灰复燃。可是大势已去,胶船下水岂能上岸。可惜了金源文化,曾经多么辉煌灿烂;五十载繁华盛世,大定明昌现在只剩下年代符号。六十年一甲子,金国存世119年,到甲午年除夕夜写这首诗的时候正好是两甲子。一切已成过眼云烟,一世繁华两眼泪,国亡体衰哭苍天。

  岐阳三首

其一

突骑连营鸟不飞,北风浩浩发阴机。

三秦形胜无今古,千里传闻果是非;

偃蹇鲸鲵人海涸,分明蛇犬铁山围。

穷途老阮无奇策,空望岐阳泪满衣。

其二

百二关河草不横,十年戎马暗秦京。

岐阳西望无来信,陇水东流闻哭声。

野蔓有情萦战骨,残阳何意照空城!

从谁细向苍苍问,争遣蚩尤作五兵。

其三

眈眈九虎护秦关,懦楚孱齐几上看。

禹贡土田推陆海,汉家封徼尽天山。

北风猎猎悲笳发,渭水潇潇战骨寒。

三十六峰长剑在,倚天仙掌惜空闲。

文史大家朱东润先生说“好问诸诗,以七律为最高;七律诸诗,又以《岐阳三首》为最高。在这三首之中,充满了情感:悲愤、惋惜、怀念、怅恨、各种各样的情绪,而又音律铿锵,居全集之首,真是自有七律以来不可多得的杰作。”

朱先生的意思是《岐阳三首》是元好问水平最高的诗作。

元好问擅长最严格的七律,除了天赋异禀,还在于他对七律先圣杜甫的崇敬学习。他钻研杜甫,率先提出“杜诗学”概念,继承杜诗精神,被称为“少陵嫡派”,是杜甫的嫡派传人。

元好问是杜甫的粉丝。

同样以论诗诗享誉文坛的清代文学家赵翼认为“唐以来,律诗之可歌可泣者,少陵十数联外,绝无嗣响,遗山则往往有之。”在赵翼看来,律诗写得好的,除了杜甫,就是元好问。

赵翼是元好问的粉丝。

元好问凭借论诗诗久负盛名,赵翼就以自己的论诗诗向元好问致敬。

题遗山诗

身阅兴亡浩劫空,两朝文献一衰翁。

无官未害餐周粟,有史深愁失楚弓。

行殿幽兰悲夜火,故都乔木泣秋风。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这是对元好问最到位的评价。赵翼提炼出了元好问一生最大的事功:修亡国史、作纪乱诗。元好问身历金元两朝易代的动乱岁月,有功有过,功在两朝文,过在食周粟,伟大与苟且共存,我将无我保留金源文化,忍辱偷生悲泣于秋风。最后两句“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是元好问的英魂所在,具有普世意义,已经成为公认的文学理论。

被更多人看成是元好问代表作的是《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这五首律诗写于汴京被蒙古大军围困,金哀宗弃城出走之后。

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

其一

翠被匆匆见执鞭,戴盆郁郁梦瞻天。只知河朔归铜马,又说台城堕纸鸢。

血肉正应皇极数,衣冠不及广明年。何时真得携家去,万里秋风一钓船。

其二

惨澹龙蛇日斗争,干戈直欲尽生灵。高原出水山河改,战地风来草木腥。

精卫有冤填瀚海,包胥无泪哭秦庭。并州豪杰知谁在?莫拟分军下井陉。

其三

郁郁围城度两年,愁肠饥火日相煎。焦头无客知移突,曳足何人与共船。

白骨又多兵死鬼,青山元有地行仙。西南三月音书绝,落日孤云望眼穿。

其四

万里荆襄入战尘,汴州门外即荆榛。蛟龙岂是池中物?虮虱空悲地上臣。

乔木他年怀故国,野烟何处望行人?秋风不用吹华发,沧海横流要此身。

其五

五云宫阙露盘秋,银汉无声桂树稠。复道渐看连上苑,戈船仍拟下扬州。

曲中青冢传新怨,梦里华胥失旧游。去去江南庾开府,凤凰楼畔莫回头。

元好问困居城内,感觉自己被抛弃,“虮虱空悲地上臣”,他讽刺金哀宗逃离城池“蛟龙岂是池中物?”当时的形势“惨澹龙蛇日斗争,干戈直欲尽生灵。高原出水山河改,战地风来草木腥。”这既是诗家之笔,又是史家之笔。诗人生死未卜,身边“白骨又多兵死鬼”,城中粮食已经吃光,不知下一具白骨又是谁。“西南三月音书绝,落日孤云望眼穿。”他们望眼欲穿,盼望精卫会转世填海,包胥能再世出城求援,可是秋风野烟,何处有行人。

元好问用诗句再现金亡前后一幕幕惊心动魄历史画卷的作品属于纪乱诗,这些饱含历史沉痛之感重大题材被誉为诗史。他的律诗用意象手法概括史实,格调苍凉,血肉饱满,语调铿锵,被称为“遗山体”。

癸巳五月三日北渡

其一

道旁僵卧满累囚,过去旃车似水流;

红粉哭随回鹘马,为谁一步一回头。

其二

随营木佛贱于柴,大乐编钟满市排。

虏掠几何君莫问,大船浑载汴京来。

其三

白骨纵横似乱麻,几年桑梓变龙沙。

只知河朔生灵尽,破屋疏烟却数家。

续小娘歌

其六

雁雁相送过河来,人歌人哭雁声哀。

雁到秋来却南去,南人北渡几时回。

其八

太平婚嫁不离乡,楚楚儿郎小小娘。

三百年来涵养出,却将沙漠换牛羊。

金朝灭亡之后的元好问从不用纳税服役的官员变成了徒步亡命的在押囚徒,一路上亲眼所见蒙古军队进入汴京大肆掳掠的累累暴行,成群结队的姑娘被敌人的马匹挟持北上,一步一回头哭泣不止,这样的悲伤岂止生灵涂炭可以概括。这些“三百年来涵养出”秀外慧中的姑娘是作为战利品的,她们的命运是被卖到沙漠里去,给蒙古军队换回战马和牛羊。

《元好问传》的作者朱东润对于元好问诗歌的褒奖不吝笔墨,他认为“这样的诗才是真正的诗史,是中国二三千年以来的作品中最能动人的一部分……凭这一点,要是我们把遗山放在中国第一流的诗人之中,那是丝毫没有愧色的。”

  《中州集》

元好问吸引东北人的一是绝代才华,二是留存了这片大地风华的《中州集》。

尤其是编纂《中州集》,是我们周二晚上围在屏幕前掌灯夜话的理由。

他一直在以一己之力保留金代的文人和文化。

除了上书耶律楚材,觐见忽必烈,他还以强烈的使命感致力于金代史料文献的编撰。

金亡之初,他以政治犯身份被羁管聊城。屋檐之下,活动受限,依旧忍辱偷生,尽力搜集金代文献。他曾向幕主张柔的家人借阅邸报,以为资讯。在留存到今天的元好问书信中,我们能够读到他一直在关心着金实录的下落,他决心编纂金朝历史,抢救和建构金代文化体系。

他所编纂的《壬辰杂编》虽然没能保留到今天,却是元代修撰《金史》的重要取材来源。金代许多重要的人物事件,就是因为元好问的记载而选入《金史》并流传后世的。

一个显例就是对完颜亮的评价。

据说发动政变推翻完颜亮政权的金世宗完颜雍,出于彻底抹黑完颜亮的政治目的,以“美仕”来鼓励官员恶意揭发完颜亮的罪行。以致于后人在金实录里看到的完颜亮是一个弑君上位的阴谋家、屠杀宗室的丧门星、好大喜功的败家子、令人不齿的淫棍。元好问曾专程去拜访前朝老臣贾益谦,贾益谦说金世宗罗织的记录百无一信。元好问的访谈被载入《金史》,完颜亮受到的歪曲才略有减轻。清朝人曾有感叹:“文献中州凋丧尽,赖君大手记完颜。”

他在晚年整理国故,是有功的。

《中州集》是这些系统工程之一。这部金代诗歌总集收录金代二百五十多位诗人的作品,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学史料价值。

这部书是元好问已经投降了蒙古,金代灭亡了之后编辑的。他对故国文化一往情深。从《中州集》里对那些人的称呼,采用官位、职务加字号,可见他在彰显金代的官阶,在维护金代的官僚体系。比方说“礼部闲闲公赵秉文”,赵秉文曾任金朝的礼部尚书,元好问的用意不言自明。

《中州集》收录了我们东北大地上的诗人,还有金国其他诗人在诗句里写到的东北人。

《中州集》里的东北人,最有名气的是营口熊岳王庭筠。

王庭筠是辽宁营口盖州熊岳人。他是金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是米芾的外甥。王庭筠书法独步金代,元好问在《中州集》里给了他八个字评价“文采风流,映照一时”。

《幽竹枯槎图》是他绘画的代表作,为此画题跋的书法作品是他书法的代表作,现藏于日本。(见后面附图)

王庭筠是《中州集》里收录的东北籍第一文学家,我们欣赏一下他的诗词作品。

 

瘦马踏晴沙,微风度陇斜。

西风八九月,疏树两三家。

寒草留归犊,夕阳送去鸦。

邻村有新酒,篱畔看黄花。

这首五律对仗到底,文字清瘦,素笔白描,有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之神韵,却比马致远早了一个时代。

示赵彦和

四柳危亭坐晚阴,殷勤鸡黍故人心。

儿孙满眼田园乐,花木成阴年岁深。

十亩苍烟秋放鹤,一帘凉月夜横琴。

家山活计良如此,归兴秋风已不禁。

这首七律首联颔联有唐宋诗风,颈联有刘禹锡、阮籍滋味,尾联流露出陶渊明归园心志。

八月十五日过泥河见雁

家在孤云落照间,行人已上雁门关。

凭君为报平安信,才是云中第一山。

这首七绝就是推荐给《唐诗三百首》,蘅塘退士也不会退稿。

                                                                (王庭筠画作《幽竹枯槎图》

狱中见燕

笑我迂疏触祸机,嗟君底事入圜扉。

落花吹湿东风雨,何处茅檐不可飞。

王庭筠曾经有过牢狱之灾,时在章宗年间。困守囹圄时,一只燕子成了他自嘲的伙伴。首句有柳宗元《愚溪诗序》的味道。这首诗写的是郁闷。北牖十几年前写的一组24首《二十四节气新韵》与庭筠前辈不谋而合,同是东北解韵人,相逢竟在中州集。

偕乐亭

日暮西风吹竹枝,天寒杖履独来时。

门前流水清如镜,照我星星两鬓丝。

是否算作一流诗作,起码要看是否用意象说话,语流是否通达。王庭筠的句子具备这两个特点。

送子贞兄归辽阳

青峭江边玉数峰,烟梳雨沐为谁容。

到时为向山灵道,归意如君一倍浓。

且慢解诗,只看这题目,对于东北人来说何其亲切!辽阳是古代东北首府,辽阳就是东北,东北就是辽阳。再看前两句,风景不错;后两句,送行引得诗人自己的归乡之情悄然萌生,有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章法。

河阴道中

梨叶成阴杏子青,榴花相映可怜生。

林深不见人家住,道上唯闻打麦声。

王庭筠的诗句,苏、辛的词句。南文北雄,只是一种总体印象,不影响南北诗人诗风水乳交融。

 

竹影和诗瘦,梅花入梦香。

可怜今夜月,不肯下西厢。

这首五绝,流传较广,我不是很喜欢,也许是直白一些的缘故吧。不知怎么的让我想起了辽代萧观音的《十香词》冤案,心情难免失落。西厢,这个特殊意象,在金代看来已经固定。与王庭筠同时代的董解元,根据唐代元稹(又是鲜卑族的大诗人)的《莺莺传》创作了长篇讲唱文学《西厢记诸宫调》,发展到元朝,就被王实甫推上了最高峰——杂剧《西厢记》。董解元的时代距离王实甫的时代,比鲁迅离我们的时代还要近。西厢,是王庭筠那一代人的西厢。

忆漍川

极目江湖雨,连阴甲子秋。

青灯十年梦,白发一扁舟。

漍,这个字读guó。漍川是一条河,在南方。作者在灯前回忆那条河。前两句不足为奇,后两句堪称精品。“青灯”,意境清幽;“十年梦”,纵深辽远。十年纵深的幽幽梦境,都浓缩在“白发一扁舟”的微镜头里。可谓时间长线凝结为眼前一点,诗句里也有几何学上的点线面学问。十载沧桑多少故事,一头白发足矣!南北飘零几度风雨,一叶扁舟尽承担!由此重看前两句,“极目江湖雨,连阴甲子秋。”如果没有连阴雨蓄满秋色里的江湖,何来后两句的纵深舒张?可见这二十个字,没有一句不是精品。王庭筠的文字功力称雄于金代东北名副其实。

                                                                                (王庭筠书法)

再看看王庭筠的词

凤栖梧

      衰柳疏疏苔满地。十二栏干,故国三千里。南去北来人老矣。短亭依旧残阳里。

      紫蟹黄柑真解事。似倩西风,劝我归欤未。王粲登临寥落际。雁飞不断天连水。

王庭筠生逢金朝最为兴盛的世宗和章宗时期,是“小尧舜”金世宗大定年间的进士。既做过州县官员,宦游南北;又荣任翰林修撰,遍览华章,丰富的履历、优越的条件、过人的悟性使他对于宋朝文学营养的吸收极为充分。作为辛弃疾的同代人,这首词在词句锤炼上明显的有与辛词呼应的实力。只不过是没有辛词的气骨,只是学到了辛词的皮囊。前辈加油!

乌夜啼

淡烟疏雨新秋,不禁愁,记得青帘江上酒家楼。

人不住,花无语,水空流,只有一双樯燕肯相留。

这首词深得五代花间词的神韵,就是放在《宋词选》里,怕也是难分伯仲,焉能辨我雌雄。

在写纳兰性德的时候,北牖曾经夸赞纳兰性德文字纯熟,能填写回文词句,功夫了得。王庭筠是纳兰的东北老前辈,走在了晚辈前头。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翻到北牖写纳兰那一篇对照一读,品评一下金与后金两代才子谁更风流。

回文词

断肠人恨馀香换。尘暗锁窗春。小花檐月晓。屏掩半山青。

其二

客愁枫叶秋江隔。行远望高城。故人新恨苦。斜日晚啼鸦。

其三

白云孤映遥山碧。楼倚一天秋。断肠随雁断。来雁与书回。

被金朝历史记住的辽宁盖州人还有王遵古,他是王庭筠的父亲。出身仕宦门第。根据历史记载王庭筠是米芾的外甥这一点推断,王遵古应该娶了米芾的妹妹,他是米芾的小舅子,真是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还有王曼庆,他是王庭筠的儿子。能诗,工书画,有乃父遗风。

还有刘仲尹,都是盖州人。我看了一眼我那美丽的东北地图,盖州是辽东半岛上的一个县级市,地处营口和鲅鱼圈中间。金时属东京路辽阳府,所以他们在金朝是辽阳人。不管是营口人还是辽阳人,都是东北人。

刘仲尹的诗来两首:

 

日日南轩学蠹鱼,隐中独爱隐于书。

儿痴妇笑谋生拙,不道从来与世疏。

有生活情趣,格调不低。

 

刁骚短发镊还生,镜里形骸只自惊。

睡枕食槃翻岁月,头风股痹识阴晴。

鸠栖任笑谋生拙,兔简难忘照眼清。

不用暖炉公库酒,试容拥被听鸡声。

不简单哪!铁骨寒风,铿锵有力,不甘沉沦的心愿铺泻满纸,佟二堡人抖精神。

还有一个冀禹锡,是龙山人,现在的辽宁省葫芦岛市建昌县,辽西第一大河大凌河畔。他做过应奉翰林文字,是个文人,《中州集》说他投水而死。

还有一个邢具瞻,是辽西人,他的诗《出塞》“楼外青山半夕阳,寒鸦翻墨点林霜。平沙细草三千里,一笛西风人断肠”写的真挺好呢!

再说几个辽东人,文叔、高宪、李献可,一人一首诗。

文叔

秃襟纳褐破书囊,十五年来客异乡。

生事阱中摇虎尾,穷途天上转羊肠。

三朝不遇冯唐老,半夜悲歌宁戚狂。

独倚牛车望辽海,西风尘土鬓苍苍。

好诗!

元夕无灯

高宪

九陌无灯夜悄然,小红时见点春烟。

多情唯有梅梢月,拍酒楼头照管弦。

这个题目就很吸引眼球,为什么元夕无灯?没有灯火的元夕多么冷清,只有梅梢的孤月,照着楼头的管弦。诗人使用了对比手法,满城的萧条与一室的宴乐形成反差,月是“多情”月,人是乱世人。历史记载,辽阳城被攻破,高宪死于乱兵之间。

清水寒食感怀

李献可

桃花零乱柳成荫,人到春深思更深。

芳草戍楼天不尽,思乡寒食故乡心。

元好问告诉我们 ,李献可的父亲李石曾是辽末状元,封金源郡王。那么李献可就是贵族子弟,官二代,他的诗写成这样就可以原谅了。


张汝霖

黯黯春愁底处消,小桃无语半含娇。

东风不管前溪水,暖绿溶溶拍画桥。

张汝霖是辽阳渤海人,金代称渤海,有可能是渤海国后裔,再加上辽阳二字,就可以确定了。张汝霖是张浩的儿子,那么一句籍贯说,张浩也是辽阳渤海人,这是令人兴奋的信息。张浩其人,读者朋友可以翻看北牖居《金史·海陵本纪》的札记《向南,向南》。张浩是北京古都的祖师爷,是完颜亮实现理想的左膀右臂,朝廷重臣。完颜亮被废了帝位,又被叛军射死,张浩却因真才实干被世宗完颜雍续用,这是完颜雍的明智之举。张浩的儿子张汝霖官做到平章政事,也是宰相,与父亲同级,封芮国公,恩荫有加,世袭罔替。世宗驾崩前,张汝霖被指定为顾命大臣,拥立金章宗,事功赶上了父亲。如此精于吏道,必是心思周密之人,诗作不会触人肝胆,只是玩弄技巧罢了。元好问选了他的诗,意义在于保全金朝文脉;我辈欣喜,东北大地又多了一个有文化的名人。

寄陈正叔雷希颜

刘光谦

东南形胜古徐州,人物休评第几流。

落落陈雷天下士,故应连榻卧黄楼。

这首诗有用典痕迹。刘光谦是元好问的朋友。他是沈州人,沈州今天发展成了东北第一大城市沈阳。沈阳取代辽阳成为东北首府得益于努尔哈赤迁都于此,努尔哈赤是女真人,是金王朝的后世子孙,他恢复了祖业,并且发扬光大了祖业,他的子孙扩大了中国的版图,出现了康乾盛世,追上了大定明昌盛世。金与后金,一脉相承,都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东北大地是有历史的。

怀

路忱

落日留虚壁,秋风急戍楼。

高歌鬼神夜,挥涕虎狼秋。

豪贵少青眼,文章多白头。

何时挂长剑,天地一扁舟。

心情越来越激动,不负连日苦行文,离我们的家乡越来越近了!路忱是平郭人。东北古代史上有两个平郭,一个在《慕容燕国的文教往事》里与大家见过面,那个平郭城在营口盖县熊岳镇,是朝设置的县城,三燕时期就本文的平郭是赵本山的老家开原县,曾经叫做咸平。金世宗时期曾经是咸平,比县高一级,元朝时被蒙古军整废了。成吉思汗的铁骑摧毁了许多东北古代文明!包括柳五先生的老家信州古城。赵本山这个开原老乡路忱做过金朝的监察御史,与当年的韩柳刘同级,官终河东北路转运副使,从中央到地方,官大了,路远了。他心情不是很好,落日秋风,鬼神虎狼,白发文章,长剑扁舟,如此意象,不是吉祥如意的心情;高歌一曲,挥泪无边,诗句苍凉悲愤,他不是个得志人。

科尔沁草原老乡张楫出场!张楫是泰州长春人,辽金时期泰州是现在的白城市城四家子古城,长春是现在的松原市前郭县塔虎城。都在吉林省,都是松嫩平原留存的古迹。泰州长春四个字放在一起,引起了东北史研究领域许多争吵,焦点就是长春州到底在哪里,白城说与松原说僵持不下,搞得我们学习者一头雾水无所适从。古人下笔不谨慎,留给后人纠纷。元好问诸前辈,罚酒一杯!

品赏吉林老乡张楫的三首诗:

飘零千里道,牢落半生愁。

残月如新月,今秋似去秋。

露浓花气重,风细竹声幽。

何日清溪上,烟蓑一钓舟。

看来他的心情也不是很爽,半生飘零,苦行千里,他渴望退休养老,好好休息一下。“残月如新月”,这句真好。“风细竹声幽”,不赖!

绛唇花不语,青眼柳初眠。

尘去寻芳马,香来载酒船。

归期仍雁后,野兴已鸥边。

惆怅无家客,春风又一年。

“柳初眠”,是刘亮程的笔法,这是才子的功力,学是学不到的,只有欣赏叹服。后四句有唐诗韵味,看他的心情,是个可怜人。

水妃擎出绀珠囊,玉笋彫槃喜乍尝。

肤白已搀新藕嫩,心青犹带小荷香。

斗馀翠鸟零珍羽,飞尽黄蜂露蜜房。

口腹累人良可笑,此身便欲老江乡。

看来他一直纠结于他乡与故乡的情思,这是个与北牖一样的恋旧思乡人,只不过北牖不曾背井离乡。首颔颈三联清新明快,江南水乡风物喜人,可以一饱口福了。尾联突然清醒过来,江南水乡是好,差点忘了这里不是故乡,竟然还想在这里终老?可笑!这“可笑”实为可悲,想一想韦庄那首“人人尽说江南好”吧。“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爱之愈切,抱怨愈深。

我的故乡人,都那么热爱这片土地!

最后一个出场的是张澄,他是长春市农安县人。“本出辽东乌惹族,国初迁之隆安。”本来是乌惹族人,居辽东,金朝初年迁居隆安。隆安者,农安也,农安被民间称为“外五县”,加上公主岭就是外六县了。这个“外”字妄自尊大,上溯远古又妄自菲薄,长春人还是缺乏文化自信哪。虽曰外,张澄却是《中州集》里离我们最近的一个东北人,是我们脚下这座城市最早的主人。

 

积雨生顽痹,新晴意自怡。

幽花依小径,野蔓媚疏篱。

发少从梳懒,年衰与杖宜。

腐儒惭用拙,粝食复何辞。

“幽花依小径”,就是这首诗的格局。

和林秋日感怀寄张丈御史二首

塞草枯黄秋未残,北风裘褐日生寒。

田园政忆遂初赋,冰雪莫吟行路难。

囊颖露锥徒自苦,蒯缑有剑秪空弹。

南窗明暖无尘到,惭愧高人老鹖冠。

这首有古调,可惜用典太多,传诵困难。

别家六见月牙新,万里风霜老病身。

块坐毡庐心悄悄,远怀茅屋梦频频。

瓜田无取终成谤,市虎相传久是真。

乡国归程应岁暮,火炉煨栗话情亲。

这是一首好诗。首联“新、老”两个字对比,触目惊心。离家半年,相隔万里,老病缠身。这个“新”字更衬托了调子的低沉。颔联刚柔相济,虚实结合,远近相牵,散字与叠音词衔接自然,艺术水平很高。颈联使用典故,表达受到流言伤害的不平与无奈。尾联展望年终岁末归乡的温馨场景,亲人围炉细语,栗子煨熟,香味飘散,沁人心田。多美好!张澄早年孤苦,能够独立长大成人,泰然自若,以闭门读书为业,实属不易。这样的苦命出身,他诗句里的亲情格外难得,格外珍贵。

北牖以上瞻仰的金代东北诗人个个文采风流,诗词句句入眼入心,古代东北也有一批诗人,松辽大地也曾平平仄仄。这些往事我们一直都不知道,感谢元好问!

对于包括东北籍诗人在内的北方诗风,元好问表示认可。他在《自题<中州集>后五首》里写到“若从华实评诗品,未便吴侬得锦袍”,说如果从华丽与朴实角度品评诗作的高下,南方诗歌的吴侬软语未必胜出。因为“北人不拾江西唾”,当时的北方诗歌没有南宋江西诗派的毛病,“乾坤清气得来难”,在南宋诗坛注重技巧整体走下坡路的时候,北方诗歌清新刚健的气息已经难得一见了。“文章得失寸心知”这一句创作心得也是元好问编完《中州集》之后在题跋诗里写出来的。

元好问编订《中州集》,为金源诗坛留下火种,千年以来照亮北方雪野天空。做这件事,他是一往情深的。书已编完,他收拾稿本,手握寸管,洒泪挥毫,写下最后二十八个字:“平世何曾有稗官,乱来史笔亦烧残。百年遗稿天留在,抱向空山掩泪看。”他的“寸心”,天地可鉴。

今天的北牖,铁鞋踏破,故纸翻遍,苦苦寻觅东北古人的笔墨文章,有如大海捞针怅恨许久。直到一部《中州集》摆在案头,让我捧卷拭泪,让我微微一笑,让我放下手机不看群聊,让我邀约书友围炉夜话升堂开讲与世分享,让我七天不离电脑椅,头不抬眼不移,心无旁骛写下万字文章。

一套《中州集》在手,看遍北国诗章。

中国辽金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元好问学会会长胡传志曾经说过这样的话:

“没有元好问,金代文学还不仅是失去一高峰而已,金代文坛还将塌陷过半,很多大大小小的山峰将一同消失。这并非危言耸听。金亡之后,元好问广泛搜集资料,前后历经十余年时间,编纂成金代诗歌总集《中州集》(附《中州乐府》),很多诗人诗作赖此传世。包括所谓“国朝文派”的代表人物蔡珪、党怀英、刘迎、周昂、杨云翼等人,还有李汾、辛愿、雷渊、李献能、完颜璹等数以百计的诗人。甚至大名鼎鼎的王若虚,他的诗歌也主要依赖《中州集》而传世。真正能独立于《中州集》之外的诗人,也仅有王寂、赵秉文、杨弘道、李俊民以及河汾诸老等金末遗民。所以,没有元好问、没有《中州集》的金代文学,将溃不成军,一败涂地,中国文学史将出现严重断裂。”

元好问功垂千秋!

     2021826日星期四夜晚写完,历时一周,与世隔绝。最后看了一眼字数,一万五千七,还能展开,写不动了。朋友看着也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