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你的孩子叛逆、敏感?背后真相令人意外……

 长沙7喜 2021-11-22

作者丨蒲笑
来源丨中国心理咨询师成长联盟

“妈妈我离家出走了,我去了一个你永远也找不到的地方。”

图片

萧山一个10岁的小男孩离家出走,留下了这样一张令人揪心的字条。

起因是小男孩的英语考试只考了90分,放学回家后妈妈不满意成绩,没忍住一直责怪他,怎么考得这么差。

图片

孩子本来就因为考得不好,心情抑郁,被妈妈一通指责唠叨,便选择了留下字条离家出走。

万幸的是,孩子在河边被民警及时找到了。

孩子见到妈妈的那一刻,泪流满面:“妈妈你别怪我。”

此时的孩子,依旧在害怕妈妈责怪没考好。

可见,这样的责怪并不是第一次,才让孩子说出,想让妈妈永远都找不到他的话。

压死骆驼的从来都是不是最后一根稻草,而是每一根!

很多时候,妈妈和孩子的沟通,都以唠叨的方式,重复强调对孩子说的话。

但唠叨不但会让孩子对自己产生质疑,还会让亲子关系恶化。

图片

唠叨,是父母的解压工具

之前的热播剧《少年派》中,闫妮所饰演的妙妙妈,一度让观众反应激烈:

“太让人窒息了……”

“简直跟我妈一模一样!”

“简直就是我和我妈的日常写照啊……”

剧中的闫妮特别关注孩子,时刻盯着女儿的动作:

女儿坐姿不端,她会喊道:“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你看看你那个坐姿!”

图片

女儿好不容易放假回家吃个饭,她也忍不住叮咛:

“你吃饭洗手了吗?洗手的步骤知道吗?打肥皂两次,搓手一分钟,冲洗一分钟。”

图片

看似关心的话语,迎来的却是女儿的反感,直接啪得一声,直接扔下筷子,不吃了……

妈妈的提醒和唠叨当然不会有恶意,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对孩子的“控制”。

不管是兴趣班报名,还是洗手的步骤,妈妈都习惯性干预,必须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做。

生活中如此,学习上压迫感自然就更强了。

刚把女儿送进学校,隔着栏杆都要提醒:距离高考,仅剩一千零十天。

图片

闫妮所扮演的妙妙妈如同大多数妈妈一样,喜欢把:“你看,我说过了吧”、“我还不是为了你好”这些话挂在嘴边。

说、说、说……

说了孩子没听,是谁的问题?

教育学家曾说:“要想成为一个成功的父母,一定要谨记的两个字,那就是闭嘴。”

与其说唠叨是对孩子的提示,不如说唠叨是父母自我解压的工具,缓解自己的焦虑。

可家长的焦躁通过唠叨发泄出来了,那孩子呢?

图片

唠叨,是父母的自我感动

前些天,去表姐家吃饭,饭桌上,她全程都在念叨自己刚小升初的儿子。

“你喝口汤啊!汤比肉营养。”

“跟你说了多少次了,筷子不要这样拿。”

“你听到我说话没有,吃饭的时候不要看电视!”

孩子盯着电视里的动漫,表情漠然,没什么反应,飞快把饭撬进嘴巴里,对妈妈的念叨充耳不闻。

表姐看着我继续吐槽:“你看看他,这是到了青春期吧,怎么说都不应,跟聋了一样。”

我看着孩子的侧影,叹了口气。

怎么会是孩子聋,只是他选择去把你的话当“耳旁风”。

孩子面对无休止的唠叨,主动选择“失聪”。

不是听不见,而是不想听,人在这里,大脑已经神游天外。

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超限效应”,指的是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

林妙妙离开家住校的第一天的反应是什么?

王胜男,你也有今天!

图片

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发现:有时候唠叨孩子,开始还只是不耐烦,当你再多说一两句时,孩子的反应突然变得激烈起来,大吼大闹……

你越唠叨,孩子越反感。

妈妈们认为自己的唠叨,是为了帮助孩子成长。

殊不知,孩子根本没听进去。

图片

唠叨,是孩子的毒药

李玫瑾老师曾说:对6岁之后的孩子来说,唠叨是毒药。

的确如此,唠叨不仅仅会让孩子反感,还会影响孩子终身……

1、缺少责任感

父母不停的说教和提醒,会让孩子产生依赖心理。

比如说常跟孩子念叨别忘了整理课本到书包里,孩子反而总会遗漏。

背后的心态就是,孩子在持续提醒中产生依赖心理,觉得反正会有人提醒我,自己就可以不用记着。

但这样,一旦父母忘了提醒,孩子就会归因到父母身上,把责任推给家长。

长期被唠叨的孩子,缺少责任意识、并且依赖心强。

被长期唠叨引起的反弹,在青春期的孩子身上表现的尤为明显。

2、容易激起孩子的叛逆心理。

青春期的孩子叛逆,大概率是因为有个唠叨的妈妈。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而言,他们已经有了完整的自我意愿,当父母就一件事反复强调时,反而会激起他们的反抗欲,引发抵抗心理。

多次数落孩子,不仅没有好处,反而会让孩子产生:“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

孩子的心路历程也一路从:内疚到不耐烦,最终变成反感。

但这问题的根源,并不是孩子。

当一件事被反复提及的时候,流露出来的另一层意思就是:我不相信你能做好。

图片

而青春期的孩子最需要的恰恰是父母的肯定。

3、亲子沟通出现裂痕

“离家出走”这个词,在社会新闻中并不少见。

有的孩子哪怕离家出走后被找到了,吃了很多苦头,也不肯轻易回家。

父母很不解:“我不就是唠叨了几句,至于么?”

事实上,并不只有打骂才会伤害孩子。

很多唠叨的话,在父母看来或是随口一说,殊不知早在孩子的心中插上了很多把刀子。

孩子选择以出走的形式来逃避与父母的相处,父母却还以为沟通上没什么问题。

亲子关系的裂痕,在唠叨声中,早已显现。

图片

图片

解决唠叨,不仅是闭嘴

知乎上有个热门问题:什么时候最反感父母?

最高赞回答是:父母唠叨的时候。

可见,不论孩子多大,对父母的唠叨,都不会有好感。

可能有的父母会说,我唠叨,也都是为了孩子。

但无效的沟通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激化矛盾。

对父母来说,解决唠叨,并不仅仅是闭上嘴那么简单。

1、拒绝焦虑

情绪是会传染的,父母的焦虑也会直接性影响到孩子。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规律和节奏,当父母对孩子的举动过度干预的时候,只会妨碍到孩子的成长。

不过度干预,但也要给孩子树立规则意识。

父母可以替孩子建立好规则、设置好底线。

在规则之内,给到孩子自由,在孩子违反规则时,给到孩子教育。

图片

2、发挥孩子的自主权

尹建莉说:“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表达关爱的方式,首先应该是尊重,而不是改造。”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不要急于冲锋陷阵,急于帮孩子扫清障碍,而是应该给与孩子更多的信任,尝试让孩子自己做决定。

比如,让孩子自行决定写作业的时间、顺序等安排。

在家庭事务上,也可以多多征求孩子的意见,让他明白自己也是家庭的主人,而不是对妈妈言听计从的跟班。

父母可以从中引导,尊重孩子的决定。

孩子拥有自主权的同时,也就拥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不要剥夺让他成长的机会。

图片

3、放大孩子的优点

父母要学会用放大镜去看孩子的优点,并给到孩子正面反馈。

没有完美的孩子,只有苛责孩子不够完美的父母。

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我们不要把眼光放在孩子的没有做到的事情上,而是要去鼓励孩子去多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懂得欣赏孩子的优点,认可他的努力和进步。

4、学会倾听他们的声音。

美国心理学家简·尼尔森说:“如果父母能够少说多行动,与孩子之间75%的问题很可能都会消失”。

很多人以为唠叨只是重复性话语,不算是语言暴力。

实际上,我们可以审视下自己和孩子沟通时的语气,唠叨大多数情况下是带有情绪的。

一开口就是刺,就是指责和批判,又怎么能让孩子全盘接受呢?

比起唠叨的说教,父母们要学会的是学会倾听。

如果说唠叨代表着质疑,那倾听则代表着信任。

被父母信任的孩子,才会让他感受到真的被接纳。

图片

写在最后:

作为父母,我们都是发自内心想让孩子变得更好,只是有时候的表达方式不太妥当。

我们一切举动的出发点都是关心,可一不小心,过了线,就变成了伤害。

父母能给孩子最大的爱,就不以唠叨为名,剥夺让他成长的机会。

好好跟孩子说话,温柔且坚定地引导、耐心却不苛责的沟通。

养育孩子,是我们作为父母一生的功课。

教育孩子既需要父母的智慧,

也需要科学的方法!

为此联盟为大家准备了3节免费课程
希望可以助你一臂之力

作者:蒲笑。公众号简介:中国心理咨询师成长联盟(ID:gcocp2014),专注心理学教育10年,累计培养心理咨询师30余万人,成为咨询师的道路千难万难加入我们,你并不孤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