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定周村

 汉茂油桃 2021-11-22

定周村位于汉武帝茂陵轴心正北方向3.5公里,南位镇政府驻地东北方向3公里处,是兴平县东北原上乃至五陵原上一个古老的重要村邑。定周村村子正南偏西2.5公里处是张里村,西南3.5公里处是留位村,正西偏南2公里处是南位村,正西---西北2公里处依次是御北村的北坊、御仟两个自然村,正北略偏西处是御史村,正北及偏东北1.5---2.5公里处依次是张马村的三个自然村黑张、张马、南井,正东2公里处就是咸阳秦都区的赵白村,东南方向2—3公里处依次为宇(文)家庄、史村、策村。土地肥沃,一马平川。阡陌纵横,四通八达。一段笔直的五陵原旅游路从村南穿过,咸阳12路和兴平11路公交车都在村口设有车站,交通极为便捷。定周村由街里、赵家两个自然村组成,辖8个村民小组。540户,2340人,以冯、赵两大姓氏为主。有耕地4600亩,人均耕地近2亩。主导经济有果业生产、粮食种植、畜禽养殖、劳务输出等。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0241元。

定周村最初因村南有定兴寺,遂以寺名为村名。明洪武年间(公元1398年前),该村有一冯姓人被朝廷封为定周侯。他为官清廉,爱护百姓,乐做善事,深得村人崇敬。后人为其修筑牌楼,树碑立传,并改村名为“定周村”。

早在清乾隆年间前,定周村就是一个蜚声远近、富庶繁荣的著名村镇。由于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特殊的地理位置,盛产油菜。形成闻名省内外的菜油生产、加工、销售繁华重地。加上处在通往兰州西北方向的交通要道上,店铺林立,商贾便利,菜油远销到山西、河南等地。时人夸誉“定周一里赛咸阳,七十二座大油坊”。《兴平县志》记载:“定周镇市肆繁盛,油为大宗。汛舟运晋,为数甚巨。”迄今晋商仍称“华盖定油”,足见当时菜油产销气候之大,也说明“华盖定油”已是当时一个响当当的品牌商标。

定周村在明清以前,由于覆盖范围较广,是周围村坊的行政中心,叫定周里。明清以后至民国时期,因商业繁荣,叫定周镇,并被称为关中“八大古镇”之一。周围村庄年龄较大的人,都称定周村为“街里”,到定周来说是“到街里去”。“街里”也成了定周村冯姓居住村坊的村名。新中国成立后改为定周村,属三区定周乡管辖。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属跃进人民公社管辖。1959年属三韩人民公社定周管区管辖。1961年成立定周生产大队,归南位人民公社管辖。1968年归南位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管辖。1980年归南位人民公社生产管理委员会管辖。1984年政社分设,设立乡镇建制,归南位乡管辖。1996年撤乡建镇,归南位镇管辖。1980年撤销大队名号,又更名为定周村至今。

定周村主要有两大姓氏——冯姓和赵姓。冯姓为周文王后裔。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有功,封冯国。冯国在今河南荥阳,后裔以国为姓。毕公高之子毕万之后人在周文王渡过渭河后,一直居于其地管理渡口,生根繁衍,就是今天渭河三号桥旁基本为冯姓人的的两寺渡村。村中有叔伯兄弟十四人,其中老八搬迁至今定周村,衍延成一村大姓。两村多少代曾轮流祭祀祖先,至今都互视为一家人。赵姓据说为赵匡胤后裔,源流待考。其余庞、曹、臧、张等姓氏因招赘入住,边姓因依附舅家迁居。

作为茂陵周边的重要村邑,定周村有着丰富厚重的历史遗存。直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村东有老爷庙、太白庙、火神庙,村西有药王庙,村北有菩萨庙,村南有定兴寺、天主教福音堂。定兴寺规模宏大,1924年利用此处兴办了学校。,村里年龄较大者,还把上学说成“到南寺去”。

村东南一华里处有一座高大墓冢,据说为班超之墓(待考)。村正南约一华里处也有一座大墓冢,所葬之人已无从考证。这两座墓冢周长约一百三、四十米,高约十五、六米。可惜的是文革时期全部取土挖平,后又挖成土壕。墓道露出后,有胆大者下去探索一番,找到瓦当样一些陶片。因当时形势原因,文物意识淡漠,看不出什么名堂,不知道珍惜保护,就随手丢弃了,甚是可惜。村东南大墓冢北侧有魁星楼一座,高大恢宏。村东南方向有一座类似于美国华盛顿方尖碑式样的高高砖塔。据说乾隆六十年大水灾之后,村西西北东南走向被冲成巨大的凹槽状地貌。从风水角度来说是因为西北重,东南轻,所以建成此塔起到平衡作用。此塔后成为村子的重要标识,外出游子归来,远远看见塔尖,就知道到家了,心中油然而生母亲怀抱般的亲切安稳感。村子中间有一座建筑精美的石牌楼,是清朝廷为本村冯姓祖先中的一位贞节烈妇所立,毁于1966年文革“破四旧”时期。至今令人痛惜不已。定周村的天主教福音堂是兴平东北原乃至咸阳西北角方圆数十里地面唯一一座,文革期间,曾被占用为生产大队的电磨坊。

定周村是承办每年农历十月十五的老王古会的十三村之一,处于中心位置。“老王会”是为了纪念由于天灾绝收,于是领着十三个村子百姓向官府请愿暂免赋税,却被以聚众闹事名义杀害的王姓五个兄弟设立的。会期五天,影响很大,在兴平乃至周围县市都是一个极其有名的古会。定周村举人冯光裕曾写文章作专门介绍。因是周围村子心目中的“街里”,所以还有一个规模大,会期长的“忙农会”。每年接近夏忙的农历四月初七起会,此后每逢有“七”和“一”的日子,都是集市日,直到夏忙开始。现在这个古会已不限于“农忙用品”,有了更为丰富的物资、文化、生活信息交流内容。还有一个起源很早的农历“九·二五”古会。近年来定周两委会充分利用这一独有条件,引导村民积极参与商务活动,活跃生活,增加收入。

定周村自1949年以来历任村党支部书记

赵天民  冯良杰   冯志文   冯延龄  冯岁县

庞志武  曹群社   冯剑锋

历任村主任(村长):

冯礼让  赵刚  冯育民  南正义 冯耀县 冯保权

冯育林 冯扩社 冯志发  冯争军 冯剑峰

定周村地灵人杰,从古到今,出了不少名人。限于资料,仅作如下介绍:

冯光裕(1867—1948),男,字孝伯。清光绪二十八年,考中壬寅科举人,受三等奖章,分省补用知县。曾同于右任在商州考院讲学,并参加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活动,著有《陕西辛亥革命战事序》。1912年,任陕西通志馆主编。1929年,关中大饥馑时,为省赈济委员会负责人之一。1932年修纂《校订兴平县志》。1941年,同兴平地方人士姚丹峰、师子和等人倡办“兴平初级中学”,并在本村设立“中心国民学校”。1948年在西安病逝。

冯华(1918.8—1996.3.6),男。1944年考入今陕西师大。1948年起在今兴平南郊中学任语文教师,1960年因眼疾响应号召回家务农。

冯鑑(1923.7—1996.1),男。1945年考入西北工学院,1950年3月到周至中学任教。1953年由时任陕西副省长的韩兆鹗特地点名调入陕西师大,旋任数学高级讲师,工会副主席。1957年错划为右派,1959年摘帽后回兴平,先后在兴平南郊中学、御仟中学、店张中学、西郊中学任教。是兴平乃至咸阳地区久负盛名的数学权威。在学生中、社会上享誉很高。曾任民盟兴平支部主委、咸阳市委组织委员,政协兴平市委委员、常委。

冯稳安(1931.8—),男。曾任新疆伊犁市市长,市委书记。

冯德俊(1935.10—),男。四川军工企业高级工程师。

冯学亮(1936—),男。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医生,教授,全国著名肾脏病专家,。研究生导师,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肾脏病中心顾问,中华医学会全国肾脏病学会委员,陕西省肾脏病分会主任委员,陕西省医学会第十一届理事会理事,临床肾脏病杂志顾问。

冯萌献(1940.8—),男。无党派爱国人士。先后任兴平文化馆副馆长,文化局副局长、督导。连续多届兴平市政协常委,政协文史委员会主任。文化界影响颇大的“兴平七子”核心人物。数十年钟情于文学事业,呕心沥血,笔耕不辍,创作戏剧、小说、散文、辞赋、楹联等各类作品数百万字,是兴平文坛领军人物,在省内外乃至全国享有极高声誉。

赵明凯(1941.6—),男。曾任兴平市财政局长。

冯志新(1942.4—),男。曾任咸阳市邮电局党委书记。

冯卫国(1943.2—2007.9),男。毕业于西安医科大学。曾任咸阳市第一人民医院外科主任、党委委员。咸阳市劳动模范、人大代表。陕西省外科职称评审委员。1990亚运会火炬手。

冯守卫(1943.5—),男。长安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红楼梦》研究有独创见地。

冯萌慧(1946.4—),男。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利系,高级工程师。参加中国援非水利专家组在突尼斯工作两年多。曾任宝鸡市渭滨区城建局科长、局长。

冯高义(1950.2—),男。1982年毕业于宝鸡师范学院。先后任教于新疆石河子第五中学,兴平兴化子校。中学高级教师。曾任民盟新疆石河子市委委员、组织部长、中教支部主委,民盟兴平支部宣传委员、总支副主委。政协兴平市委委员、常委。“兴平七子”之一。

冯一凡(1954.11—),男。1982年毕业于陕西中医学院药学系。国家二级研究员(教授)。曾任洛南县科技县长,省中医药协会常务副会长,陕西省第九、第十届政协委员。曾当选陕西省先进工作者。

冯志俊(1955.8—),男。曾任兴平市邮电局长,现任咸阳市邮电局邮政科科长。

冯俊生(1956—),男。郑州空军医院教授。

冯启刚(1958—),男。现任咸阳市公安高新分局治安大队长。

冯小明(1960—),男。现任咸阳市人社局就业中心主任。

冯建辉(1961—),男。历任中原油田党委书记、中石化西部新区勘探指挥部副总指挥等职,现任中石化油田勘探开发事业部副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冯护国(1963—),男。现任咸阳市环境保护局副局长。

赵生辉(1966.12—),男。中共党员,大学学历。现任兴平市发改局局长。

相传发生于乾隆六十年的一场大洪水,给定周村带来毁灭性灾难,此后一直未能恢复元气。灾荒战乱影响,定周村难免衰败。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称作“街里”的冯姓人家居住地只有东西走向的一条街道,村街东面南边是砖砌门楼匾额为“定周镇学堂”的小学校(定兴寺遗址),村街西面南边是村里大户冯振元家的住宅、马房、草场。马房后来成为供销社,草场后来是村部(大队部)所在地。村街西尽头,草场紧西南处有一处“涝池”,是西半边村街蓄积雨水的地方,长年有水。涝池的南边就是称为“赵家”的赵姓人居住地,背靠背住了不多两排人。两处村街房屋破败,除少数几家外,绝大多数是被称为“陕西八大怪”之一的“房子半边盖”的土墙厦屋。涝池东边,福音堂西边,原是一片田地。1965年左右,兴平县为了便于管理,把原来分散在不同村子的几十名下乡知青(这是文革前的,还不是文革后期大规模下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集中到定周村,在此处修建了知青大院。后来陕西省火线文工团的五七干校设在定周村,前来劳动锻炼的文艺工作者也住在这里。著名艺人李应珍、王吉等也在定周村与群众随和相处,表现得很接地气。村里三队有眼疾的冯马驹,师从一位蔡姓琴师,胡琴也拉得出神入胜。这些,也都在定周村史上留下一抹亮色。文革后期,大队部、大队医疗站也放在这里。

解放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村街有了长足的发展,近年来更是按照生态文明村建设的要求,狠抓了基础建设设施和村容村貌整治。先后投资200余万元,实现了村内道路混凝土硬化。投资十五万元新建休闲广场一处,安装健身器材10套,栽种绿化苗木2000余株。实施“改水、改灶、改厕”工程,安装沼气用户300多户。并完成全村人蓄引水工程,完成村庄建设规划。全村形成“柴草集中堆放,垃圾定点清运,污水定向疏导”的长效机制。现在,冯姓居住区已形成三条主要街道,东西长一公里多。赵姓街区也形成两条主要街道,长约一华里。两处街区已连成一片,房屋绝大多数是新建的楼房、平房。

广大村民深切感受到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日益享受到改革的红利,精神文明也迈向新的高度。目前,全村无计划外生育,文明星级家庭达98%,多年来无重大案件发生。村级两委班子人员团结进取,工作扎实有效,坚持党务、村务公开,积极化解矛盾纠纷,努力构建和谐村组。2010年,各项工作成绩突出,被南位镇评为一等奖。

文革前定周村的农业经济发展,当然也受到“左”的思想路线干扰,但在周围村落还处在前边。特别是第二、第七、第八生产队,劳动工值更高一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排除了“左”的干扰,制定了实事求是的农村政策,责任承包,分田到户,极大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生产关系中最主要的生产力因素解放了,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村里的经济快速的发展起来。大家因地制宜,选择最好的种植作物,探求最快的致富门路,改变单一的粮食种植模式,渐渐形成以苹果、桃子、梨子等果树栽培为主体的经济发展格局,收到很好成效。除个别户因其他因素制约外,绝大多数人很快走上富裕道路。全村85%的村民已达小康生活水准,2009年,人均纯收入就已达7200元。由于逐渐富裕,也使得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几乎家家都有农用车辆。农业已基本实现机械化生产,把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也使更多劳动力得以从农业生产腾出身来,从事其他经济活动。

村两委会积极带动大家寻求更多致富门路。现在,有不少村民从事养殖、饮食服务、食品加工、交通运输等行业。面皮、醪糟已渐成气候。村里积极拓展劳务输出渠道,拓展运输业。近年来,组织培训青年农民600余人次,外出务工400多人;发展商户35家;拥有一支20辆车的运输队伍。目前,村里奶牛存栏200多头,生猪存栏1500余头,羊存栏200多只,鸡存栏3000多只。多种渠道的拓展,为村里经济的持续发展,村民的快速致富,注入了新的活力,夯定了坚实的基础。

早在1923年,原兴平县知县山西人李居义,热心教育,在全县开办高等小学、初等小学200多处。在这有利形势下,1924年,当时冯姓举人在定兴寺原址创建定周村高级小学。占地面积9亩,规模挺大,是周围十里八村的中心学校。学校门楣上砖刻的极具功力的“定周镇学堂”几个大字,至今仍鲜活的闪现在许多六十多岁以上人的脑海里。从这里走出的学生,不计其数。其中不乏成就一番事业,在社会很有影响的杰出人物。随着时代变迁,教育的发展,定周小学2010年也被撤并,走出了历史舞台。

原小学隔壁就是现在村两委会所在地,占地面积约(包括广场)1300平方米,2010年建成。健身器材配套齐全,成为村民休闲娱乐,开展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2009年村里建成占地300平米的村级卫生室,为村民看病就医提供了最基本的有效保证。村民新合疗参加率97%,新农合参保率96%。

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定周村就有一支“自乐班”队伍。冯萌献任村团支书后,更是团结带动一批年轻的文艺爱好者,配合各种活动,自编自演一些歌颂农村新生活,杨善抑恶,宣传教育群众的小戏剧、小歌剧等,在周围大队以至公社、县上都有很大影响,也在村中造成文艺氛围,出现了许多艺术人才,村里的文艺文化生活一直很活跃。锣鼓队、秧歌队一直延续下来。近两年来,广场舞大为风行,村里又增加了四个舞蹈队。每逢节日古会,锣鼓队、秧歌队、舞蹈队联袂出演,充分展示出定周这一古老村邑厚重的文化积淀,焕发出新一代定周人昂扬奋发的精神风貌。

在新的形势下,定周村两委会、将会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带领和支持下,引领群众继续致力果树种植业的发展,组建参加果业合作社,降低种植风险,稳步致富。同时探讨如何利用西咸新区的设立,五陵原周边的旅游热,村子处于旅游线路的重要节点的优势有利条件,寻求新的发展机遇,致富新路。让曾被誉为关中“八大古镇”之一的定周村,重新焕发勃勃生机,恢复历史地位,再次成为汉唐畿辅,帝陵北侧一颗耀眼的明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