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范仲淹,为这里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诠释了他的那句千古名言

 江山携手 2021-11-22
古村、古镇是我们祖先最早赖以生存的根基,是祖先们繁衍后代的安全港湾,也是文明社会早期的产物。它从选址到布局都强调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因而表现出了山水风光之特色。我国有三千多年的村落史,向人们展示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尤其是我国的古村落,生动地展现着民族文化的多种多样,更加能反映出我国的历史,民族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古村落集人文、历史、建筑、民俗等多种文化于一身,具有极高的文化艺术、历史科学和旅游价值,成为了所有人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窗口。
曾经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记住乡愁》第四季的影片中,就曾报道了一个清幽的江南水乡古镇,影片中展示古镇的古朴与现代的结合,并且完美述说了这个水乡古镇的人文历史,和她深远的文化内涵。古镇内在的美完全不输给其他的江南古镇,这里就是江苏省太仓市的沙溪古镇。
沙溪古镇早在唐宋时期,这里已经形成了村落。这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百姓勤劳。古老的江南文化很早就在这里形成,镇中古街、古桥、古民居、古树和古园林,无不有着独特的韵味。沙溪一名也是经过了多次演变,成为了今天的沙溪古镇。
沙溪的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悠久,很多故事在沙溪这里上演或是与沙溪人文有关。沙溪人注重实际,努力拼搏,不喜张扬,从镇中人们的生活态度中就能体现。《记住乡愁》的影片中就是以“沙溪镇——以退为进,海阔天空”为主题,记录讲述了沙溪的历史演变与今天的发展,这个以沙溪镇为主题的纪录片,就是对今天沙溪变化发展的肯定。
片中讲述了与沙溪古镇密不可分的真实历史故事,描述北宋年间,朝廷的忠臣范仲淹我们都熟悉,他的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名句,至今还世代流传。因他在朝廷进言实施新政,后遭到奸臣的破坏和谗言,皇帝让他转而任苏州知州。那时的沙溪地区经常因连日暴雨,导致内涝成灾。
范仲淹体恤民情来到沙溪,他查看过地形地貌,经过多次测量分析,于是向朝廷提出“疏五河,导太湖注之海”的整改治理的方案,朝廷批准了他的方案并准予实施。通过范仲淹亲自带领百姓实施,偌大工程用了两年时间,很快就超期完成。从这以后,太湖地区再没有发生过旱涝灾害,粮食连年丰收,仅苏州一郡年产稻米多达700万石,太湖也因此真正的成为了“鱼米之乡”。
而沙溪镇中的七浦塘河,也是在整治期间建成的,七浦塘河从那时起一直为沙溪人们造福到了今天,也被沙溪人誉为“沙溪母亲河”。范仲淹的这种以退为进,下放有为的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为官态度,让后世人们对他永远铭记。
在沙溪古镇上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古巷同肩宽,古街三里长,古桥为单孔,古宅均挑梁,户户有雕花,家家有长窗,桥在前门进,船在门前荡”。简单的一首谚语,将水乡古镇风貌描写得淋漓尽致,意味深长。这种景色即使没有来到实地,也能在脑海中画出一幅江南水乡的美丽图画。
古镇上的古桥并不多,只有四老三新等七座石桥。四座老桥都是明清时期修建,而三座新桥则是现代时期建成。镇上古朴的石拱桥横跨在戚浦河上,与旁边的“印溪书舍”和“南野斋居”搭配起来,十分的和谐相得益彰。由于镇中民居挨家挨户临水而建,几乎一半伸到河面之上,上面是临空水阁,下面由石柱支撑,河埠、船坞就设在水阁下面,巧妙之极。这种景色形成了小桥流水,枕河人家,小巷幽深的独特景致。
漫步来到古老笔直的三里长街之上,有个“天下第一古巷”的牌子醒目的立在眼前,街道两旁的商家店铺整齐排列,古香古色。很多家店铺都插有“旗幌”,标志着每家商铺的作用。走在这条古街上,仿佛一下穿越到了古代时的感觉,街上的叫卖与店铺的装饰,还真有些以假乱真的意思。各家商户非常热情,主动招呼客人歇歇脚,喝点水,买不买也没关系,有种很亲近的感觉。
镇中的古民居有个“龚氏雕花厅”,这家在古时候是个大家族,满厅都是雕梁画栋,梁架上布满云纹,梁木四面刻满了缠枝花浮雕,形态优美,雕刻精细,别具一格。他们家的二层是“走马楼”,其实也不见得在二楼上遛马,我觉得叫“走马楼”也就是说明,人家的楼宇宽大,庄宅富有,显示家族主人的气势罢了。
镇中古民居体现了沙溪古镇的文化底蕴,镇中“乐荫园”的苏州园林建筑和布局,则代表了沙溪人对生活的态度和审美观。它是宋末隐士瞿孝祯的读书之处,庭院深深,稚朴恬静,水波不惊,竹影婆娑。园中景致与清雅的古宅搭配,使人有脱离凡尘之感,在此居住就有不想再与凡世相争的想法。
来到古镇看过美景,还有就是永远也离不开的美食。沙溪特色美食很多,如沙溪汤包、蟹壳黄、猪油米花糖、桃珍糕、盘香饼、涂松山芋等风味小吃,远近闻名。对于讲究吃的朋友,绝对值得一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