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史记》品读05:文王武王,如何以强口碑打造,创立八百年大周王朝?

 千言无万语 2021-11-22

周本纪我还没有看完,所以这篇笔记不出意外的话,应该也是分成多部分。

因为周朝的历史真的太长了,将近八百年。

哪怕司马迁已经在书中想办法言简意赅:短短二十多个字就描述了百多年的历史,好几位国君被轻轻带过。

但是,挡不住体量实在太大。何况,这个过程中不仅仅是在谈大周,还涉及到其他诸侯国。

毕竟,春秋战国,也是中华历史上缤纷多彩的时期。

一、好圣孙的优良传统

如果描述朱元璋建立大明朝的过程,应该说是“开局一个碗”。放到大周朝身上,只能说“开局即巅峰”,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我想,哪怕是姬昌那种被神话的大佬,姬发那种有为之君,做梦都想不到,自己建立的王朝,后世子孙败起来还真挺快的。

周朝的始祖叫“弃”,没错,就是这个字。

原因是他刚出生的时候,就被扔在冰天雪地。不仅没有冻死,反而一帮鸟雀飞到他身边,用自己的羽毛给他御寒。

有人路过,看到这种神奇的景象,觉得这个孩子以后绝对有出息,就把他领养回家了,取名很直白:弃。

可能是想让孩子不要忘记,自己出生的模样!?

弃也算是真有出息,跟着五帝大佬混出了名堂。他的后代因为在夏朝的混得不怎么样,就跑到塞外戎狄那去了。

没想到,基因这玩意确实厉害。弃的后代在塞外以德服人,闯出了名声,后来也回到中原,逐代繁衍,直到姬昌的爷爷古公亶父。

古公有三个儿子,能力嘛,只能算一般般。但是小儿子季历,娶了个贤惠的媳妇,生了个儿子叫姬昌。

姬昌生下来不得了,各种异象接踵而至。古公一看,嚯,我这孙子一定有出息!以后振兴家族的重任就要交给你了!

于是,古公就把位置传给了姬昌的父亲,季历。

我不知道季历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只是看这个故事的时候,不自觉地想到了朱棣和朱瞻基、康熙和乾隆,没错,都是“好圣孙”的故事模板。

没想到啊没想到,这种故事的源头终于找到了。

故事的真假性其实肯定不重要,关键是这么写,总有读者和群众觉得:姬昌、朱瞻基、乾隆确实不一般!

至于是否真的不一般,不重要嘛。

故事继续,季历顺利过渡之后,姬昌上位。

对于姬昌这位大哥,我不得不又以厚黑的角度去解读他和那位武王大佬。

反正从司马迁的描述中,我总能感觉,这父子俩,都是“雄才大略”的主。

姬昌成为西伯后,算是整个殷商西部诸侯名义上的负责人。

当然,是不是真的能够摇到人,就得看自己的功力了。

不过,古公真没看错,姬昌这位好圣孙很厉害。上位没多久,就搞出了一系列大动作。

二、准备搞事的西伯大佬

《史记·周本纪》记载:

西伯曰文王,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归之。伯夷叔齐孤竹,闻西伯善养老,盍往归之。太颠闳夭散宜生、鬻子、辛甲大夫之徒皆往归之。

啥意思?姬昌这哥们一上台,以仁德之心来执政,倡导大家讲礼法。自己呢没事就去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四处寻访人才。

这里有一句,叫做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归之。”这句话后来进化成另外一个版本,叫做“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说出后一句话的人,叫曹操。这两句话一个意思,就是吃饭的时候,听到有人才过来,饭都不吃了,去迎接大佬,把人才感动得不要不要的。

所以,这番操作下来,姬昌身边就围绕了很多人才,自己的封邑也治理得棒棒哒。

没想到,这番举动被崇侯虎给举报,关起来了。

我不知道是因为崇侯虎这哥们真的是奸臣,还是因为这哥们确实眼光厉害,就是行为很“虎”。

反正,后来姬昌的手下,带着一批金银财宝就来到殷商,献给纣王,就把他放回去了。

至于伯邑考被砍成肉丸子,被姬昌吃下的故事,没有,纯属小说桥段。

这里其实有个很神奇的地方,值得我思考。

据记载,姬昌被囚禁长达七年,自己的封邑不仅没有完蛋,反而还有专门的钱财让手下骨干来赎人。

如果往好的地方想,是姬昌很得人心;如果厚黑点,西岐算是被这家子人经营得密不透风了!

七年时间,大佬不在,没有内讧分裂,没有夺权上位,居然还带来珍奇宝物来朝歌迎回姬昌。

你说这哥们没有两把刷子,确实难以让人相信。

纣王按理说是聪明人。《史记》上没有记载,他有没有在姬昌囚禁期间,往西岐那里掺沙子,搞小动作。

可能做了,效果不大。

姬昌放出来的时候,纣王赐给他一套高级行头,还告诉他:“不是我想弄你,是崇侯虎说你这个人不老实!”

噫吁嚱!看到这里我长吸一口气。

纣王如果是有心说这句话的,那这哥们真的有两下子。通过这句话,挑拨姬昌和崇侯虎的关系,自己坐山观虎斗。

如果是随口说出来,赶紧摆脱关系,好吧,这种智商没有十年脑血栓是做不出来的。

只是,纣王如果真想坐山观虎斗,可能忘记了两个前提:

第一呢,这两方是真的是势均力敌的老虎。可现实是,一方是老虎,另外一方就是一只狼,结果已经注定了。

第二呢,坐山观虎斗的那个人,必须是渔翁级别的,能够出现的时候扭转乾坤。

很不幸,帝纣不是这种人。

三、复出后的大新闻

姬昌被放出来之后,首先干的事情,就决定了领导人的格局有多么重要!

他没有马上潜伏,也没有马上和崇侯虎撕逼,更没有搞出一副“我要讨回公道”的模样。

而是做了一番让天下人震惊的举动:献出洛西之地,请求纣王废除炮烙之刑

炮烙,这两个字听到都能感觉身上不自觉地痒起来。这是纣王的一个发明,也算是开创了中国刑罚手段的先河。

不过,这种刑罚手段太残忍了,相比五帝时期的不同等级流放,这种就是生不如死。

问题是,这种刑罚手段,针对的还不是真正十恶不赦的犯人,纯粹就是帝纣看不惯,喜欢在他耳边嗡嗡的人。

没想到,关了七年,姬昌一出来,就搞出了这么个大新闻。

想一想,关起来之前,姬昌大佬的名声肯定也算是传到了各地,不然也不会被崇侯虎举报。

但是被大王不明不白关起来七年,这个江湖还有没有自己的传说呢?这就不好说了。

如果真的是要当个太平王,安安稳稳缩着脑袋挥金如土,尽情腐败就可以了。

可是,对于姬昌这样一位有追求、有抱负的大佬,复出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让江湖重新响起我的传说!

但是如何操作,就很抓脑壳!要知道,那时通讯手段落后,没法直接发个朋友圈和今日头条。

西岐发生的事情,半年后能够传到东边那,都算是快的。

而且,最关键的是,做的这个事情,要足够大,有足够的影响力,并且姬昌还要在事件中充当正面角色,消除这七年来的某些不良印象。

于是,经过智囊团们的一致筹划和姬昌的最终拍板,决定了,献地、请求废除炮烙。

有一说一,炮烙这个刑罚确实很可怕,不过,能够中奖的概率也没那么大。

对于普通百姓而言,炮烙?呵呵,你得有资格啊兄弟!

也就是那些在殷商当官的大佬才担心,哪天上朝的时候,大王来了兴趣,要让自己表演个“生煎活人”,那就爽了。

说回姬昌,献地的举动,其实从最开始就把自己摆在了一个弱势的位置。

要知道,封地可是各个诸侯的命根子啊!

俗话说得好:头可断,血可流,封地不能乱。

加上他献地的初衷不是为了求封赏,而是废除炮烙。在百官和诸侯那里,留下了一个好的印象分。

在民间,经过热心人“适当科普”,知道了献地、炮烙这些玩意,也会对这素未谋面的西伯抱有万分的敬佩之心。

哪怕如纣王,此时估计也是和所有人相同的念头:姬昌,终是一个厚道人啊!

四、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你要说姬昌忘记了自己被囚禁七年的事情,打死我都不相信。

他要是那种人,当初也就不会被关进去。

干完复出后的宣传活动后,西伯姬昌怎么行动的?《史记·周本纪》记载:

西伯阴行善,诸侯皆来决平……遂还,俱让而去。诸侯闻之,曰西伯盖受命之君

看看前后两句话,就知道这位大哥在搞啥子动作了。人家是在准备厚积薄发呢!

经过最开始的宣传,姬昌回到了自己最开始人设打造那一步:仁德,行善。

要知道,人性本善,仁德和行善是最容易获取普通人的认同感。

事实证明,姬昌的这番操作成功了,别的国家出现纠纷,都来主动找他解决。

解决麻烦的时候,姬昌秉承“以德服人”的宗旨,让双方都能心服口服。

大家一看,这哥们讲道理,靠谱啊,他要是集团的董事长该多好啊!

这个话到底是不是最开始由其它诸侯说的,也不重要!

关键是这个话开始传出来之后,就会以超乎当时落后交通条件的速度迅速传播。

想必,姬昌还没来得及“辟谣”,整个殷商都是“谣言满天飞”了。

等到名声传播够了,姬昌开始行动:

首先,他和犬戎干架,这是蛮族人,干掉的难度没那么大,而是还可以继续刷一波声望。

其次,三连招,讨伐密须、耆国、邘国。中间,殷商的重臣向帝纣劝谏小心姬昌,可是没有听进去。

最后,姬昌全力一击,讨伐崇侯虎,把人家的地盘,当成了自己新都城。

前后五年,复仇第一步完成。

这些事情做完后,姬昌身体就扛不住了,传位给姬发,也就是后来的武王。

五、良好基因在武王

武王即位后,重用了一帮父亲留下的人才,同时提拔了自己的族内兄弟。《史记·周本纪》记载:

武王即位,太公望为师,周公旦为辅,召公、毕公之徒左右王,师修文王绪业。

姬发的威望到底有多高,不好说。根据书中的描述,在姬昌的强大影响力下,他更多的身份,像是“西伯的儿子”,仅此而已。

上位之后,他的这番操作很有意思。太公望,也就是民间传说中的姜子牙为太师。这位大佬是姬昌在世时“求”来的,可不敢怠慢。

然后,有趣的来了,他提拔了周公旦为太公望的助手,同时把俩兄弟召公、毕公提拔起来为高管,侍奉在自己左右。

为什么是这样的操作?

试想一下,一位在父亲“阴影”中上位的王者,如何才能不被别人小瞧,同时又要保住自己的王位,干出一番事业呢?

这是很难很难的命题。

武王解题的思路相当厉害:先不管外面,先把内部搞好。

年轻人上位嘛,说不定会有人不服,更怕某些老臣倚老卖老。

不过,你又不能太打击老臣的积极性,不然别人一看:哟,姬发原来是个心性薄凉之人哈!老爹刚死,就把打江山的老人给清理了。

首先,太公望有本事,同时年纪大,可以当成牌坊(总感觉怪怪的)。

然后呢,其他那些有能力的大臣,很多都是老爹留下的,对自己忠心怎么样,很难说。那就用自己的兄弟,绝对错不了。

所以,核心高管集团,除了太公望,就是姬发的兄弟们。不出意外,这些兄弟也是那种没有继承权,同时又有点能力的。

内部稳定之后,这位大哥要继续完成老爹没有做完的事情了:干掉殷商。

六、让子弹再飞一会儿

内部的一系列操作弄好之后,武王开始要刷存在感了。他带着父亲的牌位,带着军队,喊上一帮诸侯聚集到盟津。

任何一个有见识的领导者都知道,军权,一定要握在在自己手上。

到达盟津之后,武王把自己父亲的牌位放在车上,说自己是奉了父亲之命来讨伐那些不乖的人。

这叫什么?这不叫大逆不道,这就做剩余价值最大化!

九年的时间,也够武王大佬安定基业了。不过,作为继承姬昌良好基因的他,能够把自己父亲的名声进行最后的利用。

我想,姬昌在天之灵,只会感到欣慰吧。

到达盟津之后,武王发表了演讲,无非就是跟着我混,有肉吃,有钱拿,谁丫的不听话,我就弄死他。

简单、粗暴!

盟津聚集了八百多个诸侯,司马迁的记载说是没有约定的情况下,来了这么多个。

我不信。有没有约定不重要,而是觉得约定不重要。

要是哪位诸侯真的不来,后果会怎样……

要知道,人多了以后,胆气就会壮。人群中开始有人叫嚷着去砍集团的现任董事长。

不过,武王还是能够忍住诱惑,说不是时候,就带着兵马回去了。

最早学历史的时候,看到这里,我也疑惑,是不是这位大哥怂了?

不过,我马上否定了。

怂?不存在的,要是真怂了,谁提出要去砍帝纣,武王应该把那哥们绑去朝歌炮烙还差不多。

后来再看《史记》,我推断有两个可能:

第一个,武王大佬想看下,自己现在的号召力到底有多强,能够摇人多少。

别到时候真的要动刀了,没人帮忙。

可以看到,武王即位九年才搞这种聚会,就是在做准备,稳定内部,自我发展,传播口碑。

这时在盟津聚集,肯定也没有做好准备,只是看下自己的资本有多少,才考虑下一步怎么办。

好嘛,通过这次聚会,知道哪些人是最积极的,哪些人是死硬分子,哪些人立国之后可以留着用,哪些人可以“走狗烹”。

第二个,就是帝纣这时候还算是天下的“王”。

虽然来了很多人,也有人提议去砍人。武王能够看出,这不过是“从众心理”。

说白了,就是“火,还不够大”!

果然,又过了两年,帝纣作死到了极致,守宗庙的人都叛逃了,哟呵,机会来了!

经过一番动员,会同诸侯,义军在牧野和帝纣的奴隶军相遇。很不幸,奴隶军直接反水,一战而定!

其实,对于伐纣的过程,书上没有说什么,可能真的也没有什么说的。

纣王自焚,拿下朝歌,武王即位,继续常规操作,允许殷商后裔,迁徙回老家,祭拜先祖。

至此,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朝代,周朝,正式开启。

只是,武王大佬即位后分封操作,没想到给这个王朝,开始埋下了定时炸弹……

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分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