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林波《松鼠》(五上17课)教学设计​及评析(附课堂实录)

 追梦教师袁建国 2021-11-23
部编小学语文名师课堂教学视频集锦
姜树华《搭船的鸟》(三上15课)
曹海永《金色的草地》(三上16课)教学视频
何夏寿《古诗三首》(三上17课)课堂实录(周一贯评课)
李竹平《富饶的西沙群岛》(三上18课)教学设计及评析
戴桂英《海滨小城》(三上19课)教学视频
陈炳峰《爬天都峰》(四上17课)教学实录(全国第四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
朱煜《牛和鹅》(四上18课)教学视频及评析
四上19课《一只窝囊的大老虎》教学设计
吉春亚《陀螺》(四上20课)课堂实录
何捷《慈母情深》(五上18课)教学视频
王崧舟《慈母情深》(五上18课)教学视频
姜锋《父爱之舟》(五上19课)教学视频
罗才军《“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五上20课)
于永正《长相思》(五上21课)
郑梨花《四季之美》(五上22课)【千人万课】
任亚军《书湖阴先生壁》(六上18课)教学设计
王崧舟《只有一个地球》(六上19课)教学视频
何必钻《青山不老》(六上20课)教学设计与评析
六上21课《三黑和土地》优质教案及备课资料



王林波《松鼠》(五上17课)教学设计及评析

(附课堂实录)    

 一、谜语导入,比较字形
      1.教师出示谜语:弓背,短腿,细长尾;利齿尖嘴,洞里睡。
      生猜,教师提示:猜的时候,要抓住重要信息。
      2.出示篆书“鼠”字,与老鼠的样子对比。
      3.出示松鼠图片,说一句话。再次对照谜语的谜面,强调“重要信息”。
      4.出示课本上的一句话,生齐读: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
      【评析】
      关键词:新奇
      见过很多老师,包括许多名师用“谜语”导入新课,但是能够取得良好效果的,唯有王林波老师这节课。
      用谜语导入并不新奇,因为有人曾将“谜语导入”作为一种“方式”,列入了“新课导入方法”之中,而且应用颇为广泛。然而,大多数老师是怎么用的呢?讲“松鼠”,便准备一个松鼠的谜面,讲“松树”,便准备一个松树的谜面,课堂上呈现出来,学生闭着眼就能猜准。——这样的导入,还有什么价值可言?纯粹是为导入而导入,白白浪费课堂时间。
      王老师这节课就不同了,他准备的谜面不是松鼠,而是老鼠,并且由此引出语文能力——提取重要信息,真是巧妙极了。
      导入的作用是激发兴趣、引起注意、铺设桥梁、启迪思维,如果起不到这些作用,那还不如没有“导入”。

      二、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1.自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介绍了哪些松鼠的信息。
      2.检查生字词朗读
      出示:
      面容清秀、身体矫健、尾巴翘起、四肢轻快
      歇凉、追逐、奔跑、玩耍
      警觉、敏捷、塞满、扒开
      分杈、苔藓、狭窄、勉强
      胎生、换毛、脱落、梳理
      3.梳理课文内容。
      (1)上面的五组词,恰好对应了松鼠的五个方面。教师板书,学生朗读。
      活动(教师板书)——歇凉……(学生朗读)
      外形(教师板书)——面容清秀……(学生朗读)
      行为特点(教师板书)——警觉……(学生朗读)
      其他习性(教师板书)——胎生……(学生朗读)
      2.读一读余下的一组词,看看是从哪些方面来写松鼠的。(搭窝)
      3.师生问答,了解松鼠的习性。
      (1)搭窝是什么材质?窝口朝什么方向?下雨会漏雨吗?
生回答。
      (2)松鼠的体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3)松鼠的尾巴有何特点?
      【评析】
      关键词:巧妙
      本环节,王老师将生字词与课文内容整合到一起,节省了课堂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设计非常巧妙。
      然而在操作的过程中,不应该用“告知”的方式,而应该让学生通过朗读进行观察和思考,自己概括出松鼠的五个方面内容。

      三、精读课文,学习写作方法
      1.学习“松鼠的尾巴”的写法。
      (1)学生朗读“它们面容清秀”一段,教师提示:读这段话要边读边想象画面。学生练习。
      (2)教师出示TFboy的照片,请同学们对照。提示:在作者的眼里,松鼠就是一个人,一个朋友,一个明星。这样的比喻实在是太生动了。
      学生多种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
      2.学习用熟悉的事物介绍不熟悉的事物的写法。
      (1)读课文一二自然段,思考:为什么介绍松鼠的时候,还要写到人和飞鸟呢?(用熟悉的事物介绍不熟悉的事物)
      (2)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3.练习“画面感”。
      (1)出示“在清朗的夏夜”一段,体会“画面感”。
      (2)结合自己夏夜的经历和体验,说一说自己的“夏夜”,要求:用上“像”。
      4.积累语言,拓展练习、运用.
      (1)教师打出文中段落,学生朗读、积累。
      ①“它们面容清秀”一段。
      ②“在清朗的夏夜”一段。
      (2)介绍作者和“生动描写”的方法。
      (3)出示《辞海》中介绍松鼠 的内容,用其中的一两句话,清楚介绍的同时,用上打比方等方法,生动介绍。
      学生自己创作之后进行展示。
      5.教师点评总结并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语言表达的生动。
      (2)尝试着运用学到的方法介绍一种动物。
      【评析】
      关键词:语用
      新版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是这样定义的:“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无疑,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语文课堂的重要任务。王老师的课堂不是让学生干巴巴地学习方法,而是通过针对性练习,让学生习得方法,突出了语文的语用功能。

王林波老师课堂实录链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