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中(六)

 新用户3134eDv6 2021-11-23

      去年的一天,有人在街上见了我,拽住我的胳膊说:“陈老师,你对二中的感情像是难得一见的深厚啊!”

      他应该是看我写了那么多关于二中的文章了。粗略算一下,我写的关于二中的文章还真不少了:题目是《二中》的已经写了五篇,《关于二中》的写了四篇,《再回二中》的写了三篇。《背馍》和《送馍》其实也是写我在二中的上学的事情的。

      就在昨天,我的惠安中学的同事也这样说我,说我对二中的感情太深了,叫人羡慕。

      我跟二中的校友们也说,估计“二中时代”和“二中情结”以后可能会成为专有名词。

      其实,不只是我,我们在二中接受了教育的各届同学,都有这样的情感。

      人这一辈子,等你老了,把心底里的所有东西翻腾一下,就会发现:最叫你惦念的地方只有两个——一个是老家,一个是母校。老家的的一草一木,母校的人和故事。

      在我二中的同学里,郭团柱和吕文浩对我的写作影响比较大。

      团柱跟我二中同学,大学同学,六中同事。他经常鼓励我多去跟八十多岁的老人多坐坐,听听他们身上的故事,肯定有丰富多彩的传奇。

      “那么大年龄的老人,单单他们的经历对于咱们就是很好的素材,如果再有更老更久远的东西,那就更有价值了。”他多次这样提醒我,就是想告诉我:历史才是最有价值的东西,因为它有不可复制性。

      九月份的一天早上,我还懒在床上发呆呢,团柱给我打电话,说他已经沿西河岸跑了一万多步了。——团柱现在坚持跑步。

      “伙儿,”——团柱一直跟我这么亲切称呼,跟我一起走路的话还一定要拽住我的胳膊,“我给你说,西街有个老汉,今年都八十二岁了。每天早上从他家出来转悠,7:30左右过西河桥,然后朝南走一圈儿,溜达大约三公里路左右。然后回家吃饭,中午在钟楼底下跟一堆子老人聊天。”

      我能听出来,他在一边走一边说,“我跟这老汉才刚熟悉了,还去过他家几次跟他坐,跟他谝。老汉身上的故事多的很,那天跟我讲了半天,才说是一点点。——老汉脾气嘎的很,一般人就搭不上茬。我啥时候把你领上咱俩一块去跟他坐一下,你肯定能写出个好东西。”

      我听了挺愧疚的:自己还在偷懒,团柱已经起来锻炼,还给我操心这些事情呢。他就是这样一个身上有着特别的善良和热心的人,我的写作之所以能坚持下来,跟他的鼓励有很大关系。

      我现在发现,团柱更是个暖男,把媳妇疼爱的操心的呀,叫我羞愧难当。

      他会擀面,会打搅团,还会蒸馍。爱人喜欢跑步,曾经参加半马。他给提的衣服,水壶,后勤保障工作做的简直太到位了。

      我们经常说团柱爱人是掉到幸福窖里头了,可团柱还是急忙摇着手,“不行不行,咱做的还很不到位。”

      看到他在微信里和抖音里发布跟媳妇的日常生活点滴,直叫人羡慕嫉妒。

      跟团柱交往,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写作上的,生活上的,工作上的,都有。

      吕文浩是高二分科后我们同在文科高二五班的。他家离学校不远,就在西宝公路上的吕家堡。我们那时候早上跑操,就是跑到他们村口桥头“吕家堡”那个村碑跟前,然后折返回来。大约五公里之多,足够锻炼的量。

      他属于年级前几名,学习好的。那时候我对他印象深,是因为他也在练字,他写的是柳体,已经很有味道了。能把学习搞好,还能把字练好,我就很佩服。

      后来高考,他上了西北大学。再后来又去清华大学读了研究生,现在在中国社科院工作,听说最近主要在搞中国人口方面的研究。

      我们大学之后,由于那时候没有电话没有手机,也都不知道对方工作地址,联系比较少。

      我开始写东西后,我们才联系上了。那一年他八月份从北京回来,我们七八个人在东韩村农家乐坐了一下,他对我的写作提了点建议。

      他在户县待了十多天,穿个大短裤骑个大自行车把户县好几个乡镇都转了一一下。他说他发现自己的家乡变化太大了,很多路他都搞不清了。原来,他之所以要骑自行车,是为了搞清楚各条路及沿途的变化。

      那天下午4:00左右,我正在家里看书。他给我打电话,说我经常写到惠安中学的情况,他想来看看。——暑假期间,学校除了门卫,一般没有人。

      那个时候我还在惠安中学工作,曾经邀请过他来学校看看。

      “那我去接你?”

      “我坐同学的车都过来了。”他说,“我们先在外面溜达一下看看,你过来了领我进去转转。”

      我赶过去的时候,他们刚好在学校大门口。我领着他看了学校的教学区,运动区和生活区,还看了学校的室内体育馆,底下车库。

      惠安中学对于我们这些二中毕业的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因为那时候它是惠安厂子弟学校,不对外。我们这些土包子学习再好还来不了,除非有家长是惠安厂职工。

      不过,那个时候惠中地方很小,2015年才在原基础上扩大了三倍,校舍也变成了户县最现代化设施的学校。他就是听了我说的,才要来看的。

      我约他一起回二中母校看看变化,他说跟同学都已经去了。原来他村子一个跟他同学的在二中工作。

      文浩在研究方面很厉害,他的书和文章我看过不少,专业性很强,逻辑缜密。我这都是文学性作品,跟他的文风不很一样。他的要准确清晰,我的要模糊含蓄。他经常给我的文章提建议,这让我在很多方面少走了弯路。

      前几天,他特别给我打电话,鼓励我用写小说写故事的形式和语言风格把老家这里的风俗习惯写出来,既有文学价值,又有史料价值。为此,他特别给我推荐了一本书《金翼:一个中国家族的史记》。

      这本书就是以小说的形式讲述了一个家族的发展历程,他说这个写作方法和风格很值得我学习。

      我所在的圈子,局限性太强,见识面太狭窄。他们给我的引导,就相当重要了。

      一个人要做好一件事情,除了自己不断地努力以外,还需要借助周围很多人的力量,比如信息资源,比如思路,比如理念等等。

      我们这些二中毕业的,已经在社会上闯荡了三十多年了,每个人都是一本书,每个人本身就是丰富的资源。文浩给我推荐了这本书《金翼》,对我今后的写作思路和技巧一定会有很大的帮助。

      用文浩的话说,我们现在无论在哪里同学聚会,大家完全没有了班级和年级之分,只说是“天下二中一家人!”

      的确,没有人能理解我们这些人对母校的感情。随着时间的流逝,二中变了没变,它都是我们记忆中的那个模样。

​(作者简介:陈启,陕西西安人。2008年,歌曲《因为有你,因为有我》(词、曲)发表于《中国音乐报》;散文《吃麦饭》入编《2019年中考冲刺卷陕西语文专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