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忆风华岁月 再叙母校情怀

 昵称61278555 2022-10-26 发布于福建

   位于台商区东园街一公里的东张公路边,一段不长的黄泰楠路的尽头,闪现出一宁静祥和校园——惠南中学。惠南中学背靠大觉山右邻灵光古寺,与后山村毗邻共同拥有“鸡笼山”(详见明朝《惠安政书》)的东南边隅山头以山脊为界,以雨水流向称“倒水”判定山界所有权,界内“倒水”土地所有权归后山鹰哥石山”,土地所有权惠南中学的则大觉”。

   岁月苍老了容颜,时光斑驳了记忆,唯有一份对母校不变的情愫,定格成永恒的记忆。作为惠南中学学子,有过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有过许许多多的甜酸与苦乐,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点点滴滴,闲情逸事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以惘然

菲侨施德惠南,灵光映照大觉山

    大觉山南麓的灵光古寺俯瞰全景,绿树环抱庙廓,没有围墙,与平常的乡间小庙相比,没有特色且显得寒酸,寂寞寥落。解放初期,庙人去,只留下灵光照后人。

   1962年乌潭水库的引水渠道环绕惠南中学的西南边再学校往东开挖,进出学校须从渠道上的二座石桥通过。渠道放水时则成学校的“护城河”,环绕在周围保卫着学校的安全。

   大觉山的外围山脉,前低后高,自西依序迤东南方向有牛头山、大觉山逶迤形如拱卫之势,酷似一道天然屏障,冬季可阻挡凛冽的北风入侵站在大觉山,登高眺远,视野开阔,群峰悬浮,云海茫茫,恰似山与天、海与天相接,蔚为壮观。遥望峰岭逶迤,山峦起伏,受距离视角偏差因素影响,敢与大、小乳山、清源山比高低;极目迥望后渚港、石湖港及周边海域波光粼粼,大坠岛犹如一叶小舟,随波逐浪;俯瞰东园、百崎、东海和洛江区域仿佛就在脚底下放眼极目,风光绮丽尽收眼底,真正是“海到无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校园坐落此地,犹如脚踏绝顶峰,顶天立地,一览天下小

   惠南中学选址颇有考究,1948年在灵光寺的左侧始建新校址,次年凹字形的“侨菲堂”落成,接着在侨菲堂的东北侧建直角形教师宿舍14间(每3人一小间)、西面建凹字形食堂,又建了418间教室、永祺堂、侨光亭、4口水井、5个的厕所(其中一个只有男小便所)、发电机房(1964年建),最后又陆陆续续建了所谓的科学楼(实际底层只建一半)、舞台、灵光寺的右侧教师宿舍楼,建了全校唯一的一座不足十平方米的洗澡间,里面仅有男女隔开的两小间。当时全校的所有路及空地连一小块铺水泥都没有。曾经的母校,一草一木,一桌一椅都是这么熟悉,记忆犹新。

   据说,最早惠南中学的校舍建在山坡上,到处都是坑坑洼洼,侨菲堂前面的运动场、教室前面的埕及周围环境,都是师生们利用课余时间开山平地,一锄一铲挖平的。最早建校舍所需的木材均为师生们利用课余时间,从二里多远的埭村、古埭头的海边小埠头扛到大觉山遥想当年,旅菲乡侨满怀开拓者的豪情壮志,在这片荒芜的原野上,用辛勤的汗水垦出一方希望的热土,筹划创校兴学,褴褛筚路,感人肺腑,造福桑梓,功不可莫。

   惠南中学这里,高望远,钟灵毓秀,与心谋与神遇,实乃风水宝地这里,冬暖夏凉,绿成荫,有天然氧吧之美誉;这里,学舍依坡而建,错落有致,层次分明,“山庄式”的学校给人世外桃源之美感这里,风光旖旎静谧园景“花园式”的学校是静心读书的好地方。 

    惠南中学的校名几经波折,几番更迭,几易其名,她的前身是“复兴中学”(1943年),1944年并入“惠安中学”。从1947年创办伊始称“惠安私立惠南初级中学”、1958年称“惠南中学”、1969年称“惠安县东园人民中学”到1973年称“福建省惠安惠南中学”的华丽转身。名不见经传的大觉山不高也无仙自从有了惠南中学名气大增这也正应了唐代诗豪刘禹锡的那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使之在浩浩史卷中留下浓墨重彩写就的这一

校园杂谈拾趣

   我们小学毕业后遭遇“文革”,三年没书读。1969年秋季复课闹革命,我们报名入学,免考就读惠南中学。当时参照军事化管理,初一年有9个班,1~3班称二连一至三排,4~6班称三连四至六排,7~9班称四连七至九排,次年春季取消连与排建置,恢复几年几班。当时统一施行五四学制,即小学五年制,学四年制。1970年改为春季招生,1966~1970年连续5届的小学毕业生,同时一起招读,年龄相差五六岁。1972年又改为秋季招生,我们这一届的中学生变成读五年制,读两年半的初中,两年半的高中。

    当年为了落实毛主席关于学生也是这样,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上级派军人、工人、农民代表进驻学校参与管理,由这些人组成所谓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这些宣传队员史称:“军宣队“工宣队“贫宣队”。这些代表特指定要雇农贫农出身的人,只要出身好,哪怕大字不识一个也行。

   读初中时,早上上课时老师喊一声上课,班长紧接着喊:“起立!”大家马上起立,接着班长又喊:“让我们共同敬祝,”紧接着,全班同学一起喊:“我们伟大的导师,伟大的领袖,伟大的统帅,伟大的舵手,毛主席万岁!万岁!万万岁!祝林副统帅身体健康,永远健康!”这种形式一直延续到1971913日过后将近一个月才永远停止。

   当时我们初中读的课程是政治、语文、数学、英语、工基、农基、体育、音乐和劳动课。课本为正度32开,面积还不到现在的40%。我家离学校近,上课半天所需的两三本书不是掖着就是插在裤袋或拿在手上,读5年中学从来没有背过一天书包,不像现在连小学生的书包都有一二十斤重。

    当时“政治课”读的都是时事政治理论,还时常搞“忆苦思甜”专题发言,学习毛主席著作“讲用会”等等。“工基”即工业基础知识,一个学期均有安排几天到惠安、泉州的工厂去参观学习,除了去泉州坐车兼走路,其他地方都是徒步去的。“农基”即农业基础知识,一个学期有十来天放“农忙假”,由学校统一组织到附近的生产队参加义务劳动,如:戽水、挑水抗旱、拔麦、剥花生种子。劳动课即参加学校的各种劳动,如:建“山围塘”、田间劳动及学校环境的修修补补等

    读高中时,工基、农基、音乐课换成物理、化学、生理卫生课。受“读书无用论”思潮的影响,好多同学读书不专心,甚者自动辍学。分不在高,及格就行考不在精,毕业就行是那个年代的一个缩影临近毕业时,惠安一中“闹学”要求免掉毕业考试,我们惠南中学也跟风免掉毕业考试。

    读高一年时,我们二班只有5位同学入团,因而全部被选为班干部,劳动是我的强项,班委分工时,我理所当然负责劳动,当“劳动委员”。大家平时可以小看这个劳动委员,可是上劳动课时这个劳动委员俨然像个生产队长,权力可大着。每次上劳动课时,劳动委员要提早去找学校员工杨义成领劳动任务和借工具,我才走到半路,就有好几位同学拦住我套近乎“走后门”,要求挑选轻松的工种,等我回来只剩那些脏活重活再分配给其他同学去干,有时我也会把好的轻松的工种预留给平时较好的同学。

    读高中时,学杂费每人每个学期交3元多,而国家给我们每人每月补助平价米14斤。当时平价米一斤14分,市场价一斤36分,每斤差价22分,一个学期5个月国家补助每人154角,还有贫困生每人每个学期补贴15角至3元不等。2021年全国的财政收入超过20万亿元,而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全国的财政收入仅有700多亿元,国家各项开支抓襟见肘,却能贴补如此庞大的教育经费,超乎想象!

学农基地结硕果

   学校开辟了学农基地,把原来除运动场的主跑道外,其他可耕种的空地统统挖起来,连教室门口的操场都不放过。旱地栽菜、种地瓜,厨房前后和永祺堂前面两边的操场则播种水稻。侨菲堂后面的山沟筑坝储水,用于水稻播种灌溉,人称“山围塘”。

   我们初一年五班安排永祺堂东侧教室前面的那块地,负责播种水稻日常田间管理。犁田耙地是宣队农民代表的杨志成,负责田间放水灌溉是一名犯错误的老师山围塘不大,储水不够用,看着干枯的稻田,大家心急火燎。农村的孩子早当家,一般人都会戽水,下课钟声一响,班里的几位积极分子立即往稻田里跑,抢着戽桶从前面的渠道里往水稻田里戽水。要是水库没放水,就将渠道底下凹地残存的水往田里戽,这样最少需要两个戽桶4人二次接力才可以。戽水到田埂的平台处俗称“戽桶夫”经常坏了,我们离学校近的同学都是在班长陈贤将的带领下,利用星期天到学校扛石头修补砌田岸。

    当时学校为我们提供“学农”的园地,同学们经历了从开荒、挖地、种、管理、收割等耕作全过程,历经艰辛,虽苦犹荣,懂得“粒粒皆辛苦”的含义。还好那两年风调雨顺,水稻年年获得好收成。这师生勤汗水换来的结晶,看到这丰收的景象,大家的心里无比高兴

备战备荒的峥嵘岁月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毛主席根据我们当时所处的国内外形势做出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备战、备荒、为人民的伟大战略部署其中深挖洞就是修建防空洞,也叫挖“地道或坑道”。作为一项战备措施任务很快就下达到最基层的各单位。

    我们学校领导积极响应,迅速组织全体师生徒步到螺阳的蔡厝村参观人家的地道,这个地道闻名遐迩,弯弯曲曲有好几百米长,参观者络绎不绝。回来以后,学校开始着手测量规划打地道的事宜。

    过不久我们学校也开始在灵光的西侧牛头山下挖地道。地道有三个出入口,灵光后侧一个,前面东西两侧各一个。我们每个班级轮流从三个出入口同时掘进。开始主要是挖土运土打地道,工具只有原始的铁锨、洋镐、锄头、扁担和畚箕一般是男生在前面地道使劲挖土掘进女生在后面有的快速将畚箕,有的挑着土往外跑。地道里无风闷热干容易出汗疲劳,特别是挖土掘进的人最累,使劲挖土不要几分钟就汗流浃背,还时不时有砂土四处飞溅到身上,如果往衣领掉下去,泥土和汗水附着在身上极为难受,倘若喷到眼睛,痛苦得难以名状,眼睛半天也睁不开。同学们来自农村,从小有过艰苦锻炼,有使不完的劲,为了抓进度我们几分钟换一批人。每天地道成惯例,不要再另行通知,大家也会准时来。晚上同学们都没去晚自修,在洞里加班干活。洞中岁月”最愉快的事莫过于地道快打通的时候,当你听到隔壁地道传来“砰、砰、砰”的刨土声,说明地道快打通了,心里激动得“嘭、嘭、嘭”直跳。不管时间有多晚,不管有多疲倦,非得打通不可。当时的农村人没有手表,有闹钟的人极少,回家也不知几点,反正没人管你,父母亲早已进入梦乡。

    经过全体师生的艰苦奋战,这个弯来绕去可能有一百多米长的地道,历时好几个月,终于打通学校从来没有搞过战备演练,却成了旅游景点。当时学校没有围墙,每天都有三五成群的村民结伴到这里打卡参观。

    回忆备战,备荒的那个年代虽然锻炼了我们的意志,却挤占课堂学习时间年轻人依然有说有笑干得很起劲

走出校门接受再教育

      19717,我读初二年时,学校组织师生到“五一”围垦去“学工学农”做义工锻炼,吃住都在白奇村,离围垦来回有四五公里。当时围垦农民工载石头填海,我们土铺堤岸的路面。师生干劲十足,来来回回跑个不停,一天下来要跑几十公里,大家任劳任怨,没人叫苦叫累这一次经历的每个细节都铭心镂骨

     有一天围垦准备在中午十二点合拢,食堂早早为之准备了最好的点心,馒头和廋肉羮汤摆了好几担在围垦缺口不远,专门等待车的技工,合拢后凯旋归来用餐。谁料十一点钟左右,当我们的板车排队到距离最前面只有两辆车准备卸车时,我第一个发现围垦堤头内侧岸边的石头有很多块在缓慢松,接着一块块从上往下滚,我觉得很奇怪并告诉旁边的人看,不到十来秒的时间,围垦堤岸开始从前往后一段一段地裂缝,从稀疏到密集,从小裂缝到大裂缝。大家见之好像才从梦中惊醒,三步并作两步拼命往回跑,当你跑到那里,堤岸总是不离不弃地紧紧跟着你后面不到二三米远的地方沉陷下去。跟着时间赛跑平生第一回,胆子小的人两腿发软跑不动,鬼哭狼嚎,胆大心粗的人还时不时回头张望,甚者还有人边跑边议论“馒头和廋肉羮汤沉下去挺可惜啊!”此时,人人自危自救不暇临到终点时才有人互相安慰搀扶着跑,大家一口气跑了几百米,气喘如牛,上气不接下气。惊心动魄的几十秒钟,百米冲刺闯过鬼门关,人人心惊胆颤,个个面如死灰。脱险后,大家面面相觑、惊魂未定站在堤岸尽头,望洋惊叹海水正在退潮,水流湍急,像脱缰的野马无法驯服,以惊人的速度从围垦中间的缺口狂泻而出卷起狂澜形成巨大的漩涡,使这一带水域汹涌澎湃,水花飞溅,雾气腾腾。随海堤沉陷掉入海里的二百多辆人力板车,迅速与填海的大石头产生激烈碰撞,瞬间被巨大的漩涡撕裂成一块块漂浮在水面,随着浪涛漂流而去。这一次围垦海堤沉陷下去400多米,还好大家都命大福大没有造成人员伤亡事故。我们也提前结束义务劳动随之返校。

     后来,围垦再次合拢,再次沉陷。不过这一次却没有上一次那么幸运,这一次从两头往中间沉陷下去,当时下垵村有两男两女的民兵处于围垦中间跑不了不幸随着围垦沉入海底而因公殉职。出殡时,我们学校接公社旨意组织全体师生到下垵村去送葬。

    这一死里逃生,是我人生中踏入社会的第一步让我初尝劳动的艰辛和收获。同学们走出校门吃住在一起,搞社会实践,所谓的“接受工人阶级、贫下中农的再教育”。融入到社会这个大课堂里学到了许多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不仅磨练了意志,还培养学生增强集体主义观念

课桌上的楚河汉界

     我印象最深的是高中时,最让同学们喜欢的莫过于生理卫生课,平时经常旷课的同学都全到。开课老师展示那种再简易不过的《人体结构图》,男生看得个个脸红跳,血压飙升女生则羞答答地把脸埋在书页里,始终不敢抬头同学们由于青春期的好奇,如饥似渴,充满着期待,而老师却遮遮掩掩的该讲的不敢讲,该看的不让看

    解放后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国人依旧受“男女授受不亲”的封建思想禁锢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加之政治因素的掺杂,礼法反而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一道精神枷锁,让人们生活得非常拘束将本该活泼的男女生隔离开来。

     小时候读书,与女同学同桌,会被人嘲笑。男女生同桌没有不在桌、椅中间画上一条线隔开了男女之间珍贵的友谊,犹如朝韩的三八线神圣不可侵犯有越界就用手肘顶人家

     从小学到高中,男女同学之间彼此敢讲话,如同仇人面对或视如老虎躲开。读高中时,我们班里有5位男女班委,在一起开会时偶尔相互讲几句。毕业后,同学们在路上偶遇,也是相互低头擦肩而过,形如陌生人。更不要说大家带着一种朦胧的青春期热情,快乐地荡起双桨了。

重忆师生情谊忘难难忘难忘忘师生0

     世界上可歌可泣的情感有许多,有亲情,爱情,师生情,同学,战友情……其中,最令我难忘的是那一段师生情。

    我的脑海里时常浮现出一个熟悉的身影,外观简朴气质非凡,性情温雅笑脸迎人。不高的个子,消瘦的面庞,眼睛虽然不大,但炯炯有神,由于过度的疲劳而常充满血丝,难忘的是老师对同学那种慈祥的眼神,他就是最尊敬的李国琛老师

     文革期间大家都没书读,我去当学徒学打石头。自由散漫惯的我,读初一年时与同学打架,有理由的我因打胜仗被其无理由的一帮老乡诬陷,众口一辞,有口难辩。学校负责人骆贵丁不问是非曲直在全校大会上公开点名批评我,此后我成了师生眼里的调皮生。

    自从李国琛老师来教我们的政治兼班主任后,老师对我的关怀就像一颗种子,在我的心里发芽生长。老师在政治上,恨铁不成钢,尽心尽力地教育我;在学习上孜孜不倦地导我,督促我;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地关怀我。有一次我患重感冒没去上学,他和黄裕法老师在百忙中抽空徒步到我家关心看望我,和家人他们充满了感激。

     初二年时,我也不负老师的期望成为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成为班级为数不多的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员。

     李国琛老师威望素著德才兼备,言传身教,使我们班级更加具有浓厚的学习氛围,同学彼此融洽相处,更加团结友爱。有一次班里的李品平同学小腿生疮疼痛两三个星期没来上学,我们好几位同学在班长陈贤将的带领下,利用星期天冒着酷暑翻山越岭徒步来到坑外村探望,有的同学来回要走十来公里的路程。

     在这样积极向上,温馨和睦的环境中,学生们把班级当成自己的“家”,更有着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

    后来我在惠安县城工作,李国琛老师还常常到我单位看望我,关心我,我深深体会到老师的恩情和同学的情谊与日俱增。

赞母校辉煌史,爱惠南旧情牵

     母校从创办时仅有100来名学生,10余名教职员工的简陋初中学校发展到现在已有师生3000余名,成为福建省一级达标中学。曾经那些低矮破旧的石头木瓦房,早已被崭新的高楼大厦替代;经在文人墨客诗篇里常见的大觉山,也因泉州高铁东站建设需要全部被挖平,现在的校园与高铁站仅剩一墙之隔;曾经的母校旧址仍在,记忆中的母校却仅留侨光亭;曾经环绕学校的渠道也因校区的扩大而被掩埋在操场底下;曾经的惠南中学也不知何因更名为泉州市第十六中学。母校的发展日新月异,知名度更高,我们感到欣慰、自豪的同时,却略带丝丝酸楚。赞扬母校辉煌史,只缘惠南旧情牵

     我忘不了曾经度过寒窗苦读的风华岁月庄稼地里挥汗如雨、辛勒劳动的活泼身影我忘不了曾经朝夕相处亲密无间师生忘不了母校包容了我们年少的无知,永远忘不了呕心沥血、无私授教的老师恩情……

赞母校惠南

达标一级惠南强,风劲扬帆再起航。

累辈劬勤先志继,名流德泽故情长。

灵光寄语学无厌,大觉探奇教有方。

桃李争辉居榜首,园丁勋绩福吾乡。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