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贬官叫“左迁”,邪道叫“左道”,古人为什么看不上“左”?

 象形识字 2021-11-23

今天读到《周易》师卦,其中六四爻是:

师左次,无咎。——《周易·师卦》

翻译一下就是,军队后退驻扎,没有过错。其中,“左”为后退的意思。

由此想到,“左”在中国文化中似乎不受待见,贬官叫“左迁”,邪道叫“左道”,时下流行的汉服是右祍(衣襟自左向右),而左祍被则视为蛮夷的衣服,孔子在《论语》中写到: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论语·宪问》

翻译一下就是,没有管仲,我们就会沦为蛮夷模样,披散头发,穿着左祍的衣服。孔子他老人家显然是看不上左祍,也从侧面说明了古人尚右的思想。

那么,古人尚右思想怎么来的,为什么左不如右呢?

先来看下“左”“右”两个字,甲骨文中“左”写作,模拟的是左手的样子;“右”写作“”,模拟的是右手的样子。

一般人都是右手灵活,左手相对要笨拙一些,因此常以右手为主,左手为辅。“左”于是就有辅佐的意思,引申而有卑下、贬谪等意思。左、右皆不正,按说左、右都可以说偏邪,但是左更不受待见,因此用左表示不正、偏邪的意思,如旁门左道。

古代的官职,最能体现左卑右尊的思想,比如汉朝“右”官要高于“左”官,以《史记》为例:

孝文帝乃以绛侯勃为右丞相,位次第一。平徙为左丞相,位次第二。——《史记·陈丞相世家》

可以看出,周勃为右丞相,地位高于陈平的左丞相。

以上例子可以看出,汉朝及以前是尚右的。然而,南北朝之后,情况却发生了变化,人们开始以左为贵。同样以官职为例,唐朝的左仆射,地位就高于右仆射;明朝的左侍郎,也要高于右侍郎。

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呢?因为北朝是由鲜卑族建立的,他们就是孔子眼中的蛮夷,而蛮夷一开始就尚左。隋唐皆源自北朝,延续了尚左的习俗,后世又延续隋唐左尊右卑的习惯。

顺便说一下,现在我们常听到“左派”“左翼”等说法,与之相对的是“右派”“右翼”,“左”表示革命、激进;而“右”表示反动、保守。这里的左和右是并列的概念,没有尊卑差异,两者均源自欧洲的政治文化。

以上可知,古人“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左、右字形源自左右手,汉之前尚右,本是华夏传统;北朝之后尚左,则是受外族影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