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收入《郁南风物》一书。作者宋德云 屈大均肖像 天然生就白云城,万嶂绕空冥。春归此地无人见,尽花气、薰煞仙灵①。 330多年前,屈大均笔下的郁南县城是多么的美丽! 330多年前的郁南县城,文化氛围也十分浓厚: 一水曲穿林,沿洄信几深。路从幽鸟问,城向乱云寻。渐到弦歌地,遥闻鸾凤音②。 屈大均的诗句,让后世的我们不禁问道:这个郁南文化中心,在明、清和民国三代,引领郁南走过了一条什么样的文化之路呢? 一、丰富的文化宝藏 郁南的文化之路,其源头在如今的河口镇磨刀山。70万年前的郁南人所创造的旧石器文化,足以在人类文明的进化史上写上浓重的一笔。 桂坫的《重修〈 旧西宁县志〉叙》 民国二十六年的《旧西宁县③志》是郁南最后一本旧志,这本编成被毁,被毁再编的志书,前后用了20年的时间。正是这本不朽的巨著,为我们保存了大量道光十年以后的历史资料。是它告诉我们:郁南历史上曾出现过很多专著,其中诗集有30多部,最早是宋代李熙载的《李熙载诗词集》。而最令人惊叹的是桂河金螺村刘仁守一门四代的7部诗集。 除了这30多部诗集外,郁南历史上还有11部文集、6部医学专著、4部经学专著。还有研究篆刻艺术的《礼村印述》以及其他方面的专著数部。 今存明万历二十年《西宁县志》的第一页 方志是记录地方历史、现状的重要文献,衡量一个地方的文化情况,很大程度看它历史上所修方志的数量和质量。明、清和民国三代,郁南分别编修了明万历二十年,清康熙六年、十二年、二十六年、五十七年,道光十年《西宁县志》和民国二十六年《旧西宁县志》,除康熙十二年志散佚外,其余6本志书如今都保存于世。这是三罗地区、云浮地区中志书编修、保存最多的地区,万历二十年的《西宁县志》,更是三罗地区、云浮地区唯一被保存下来的明代志书,是广东存世的49本明代方志中的一本。 二、知县们留下的著作 康熙八年农历四月初七。王钺,这位山东诸城的进士,正带着家眷仆人,分乘三条小舟,在从山东老家到西宁赴任的途中。这是他们旅途的第72天。这天,他们进入了郁南县境。入夜,三条小舟就泊在罗旁水口。在恍如摇篮的小舟上,王钺记下了当天的情况: 初七日。发德庆州,四十里入水口。《旧志》:此地有罗纹石,罗定州所从得名也。是日入西宁界。 王钺《粤游日记》 次日一早,舟发罗旁,溯文昌江而上,到达郁南官署。一番安排之后,王钺坐在县衙大堂上,写下了这样两行文字: 初八日。抵西宁任。此行计费日七十有四,得水陆路五千五百有奇。诗三十有八,率五言律,以时方读杜陵五言律也。 然后落款: 东武邑人、西宁县令王钺任庵氏志。 王钺也许没有想到,他的这部《粤游日记》350多年后还完好地存于世上,而且网上还有电子版销售! 《粤游日记》一卷(山东巡抚采进本)国朝王钺撰。钺号任庵,诸城人,顺治己亥进士,官广东西宁县知县。是编为其《世德堂遗书》之第二种,记其自家赴西宁任时途中所经。始于康熙己酉正月二十四日,终于四月初八日。仿陆游《入蜀记》之体,案日记载。叙述颇简洁,而无所考证。 这是《四库全书总目》对此书的介绍和评价 王钺的另一本著作《星余笔记》,堪称康熙版的“西宁风物志”,如今收藏在清华大学图书馆。《四库全书总目》对此书介绍道: 《钦定四库全书总目》 《星余笔记》一卷(山东巡抚采进本)国朝王钺撰,钺有《粤游日记》,已著录。此其世德堂遗书之第三种也。皆其官西宁知县时,记其土风物产,如“蚺蛇”“狒狒”诸条,于旧说间有驳正。所记“榃”字、“乪”字、“滘”字、“牮”字、“(一横一个八一个十)”字、“冇”字之类,亦足以补《桂海虞衡志》所遗。然大抵地志所已载也,以方为邑令,故取巫马期戴星之义,名曰'星余’云。 除王钺外,另一位西宁知县刘斯组在西宁任上写的《周易拨易堂解》《太玄别训》《皇极绪言》,《四库全书总目》也有介绍。这三本书,如今网上也有复制本出售,但价格不菲。 三、请进来走出去的西宁文化 郁南的历史文化不是封闭式的文化,三罗地区最早的诗歌——宋代进士李熙载的《九星岩》,就“发表”在云城区九星岩的崖壁上。西宁建县后,最早的碑记《建县治碑记》,由前南京吏部尚书、南海人何维栢撰写。西宁第一铭《县治大门楼钟铭》,由前来定居的明代岭南大儒庞嵩撰写…… 云城区九星岩 张溶担任知县期间,清初“岭南三大家”屈大均、陈恭尹和梁佩兰,都应邀参与了郁南的文化建设,屈大均深入郁南采风,参与了山响亭、龙井亭的唱和,撰写了《文昌阁记》,还担任了康熙二十六年《西宁县志》的校订工作。道光十年的《西宁县志》聘请清代目录学家、藏书家周中孚来担任汇纂,民国二十六年《旧西宁县志》聘请曾任国史馆撰修官、浙江严州知府、广东通志馆总纂的桂坫担任总纂。 如今有史可查的郁南清代征诗活动共有两次。一次是康熙二十五年庆祝文昌阁落成,由番禺举人罗克忠撰写《文昌阁征诗启》。第二次是同治年间歌颂寿孺人殉节,由本县贡生黎培养藩撰写《张邑侯副室寿孺人殉节征诗启》。两次征途诗活动,都吸引力省内外众多大家参与。 何庚生肖像 何庚生是第一位走出郁南,并在文人荟萃的江浙大放异彩的郁南人。号称西湖第一园的刘庄,是他为刘学询物色土地,并负责土建设计和施工监理的。他的画作,为江浙士人所重。《旧西宁县志》何庚生传记说: 人有得寸缣尺楮者,咸争相宝贵焉。 他的诗,也深得江浙文人的赞赏,盛庆藩在《觉庵诗存》的序中说: 我公之画远胜于诗,而诗亦饶有画意。其为诗,不事雕琢,而一种缠绵真趣隐跃纸上,想见性情恬退,精气冲和,发见于诗。 这与其说是江浙士人折服何庚生的诗画,不如说江浙士人折服郁南的文化! 四、多民族的文化 西宁文昌桥 文昌桥是古代郁南的名胜,赵震阳的“西宁八景”有“文昌萝月”,王钺的西宁“新六景”有“虹桥烟霭”。这座建于万历四年的文昌桥,比郁南建县还早一年。康熙九年,王钺将文昌桥改建为阴桥,即瑶族的风雨桥。“两翼构柱结楹,覆以椽瓦,饰以丹艧……虹势凌虚,祥光宏映④。”文昌桥从此成为了传承瑶族文化的杰作。 郁南曾是俚僚生息的地方。俚僚是指先秦百越大地上的南越人、西瓯人、骆越人及汉代乌浒人,铜鼓是俚僚的重器。裴骃《广州记》说:“俚僚铸铜为鼓,唯高大者为贵。”郁南曾出土不少俚僚的重器。民国二十六年《旧西宁县志·卷二十九·艺文·铜鼓附》载: 右铜鼓藏都城华帝庙,光绪十八九年间,桂河木蔃村农掘地所得,邑绅梁夔笙、廖尽臣、吴阳秋醵资购置庙中。鼓身高一尺二寸七分,而圆径六尺一寸,腰围径五尺一寸,底大如其面而空;面布蟾蜍四,以精铜铸之,高约五分,长约八分,头面各相向,对作昂首欲跃状;自边至中央,凡七重圆晕,周围花纹分三样,一如水縠,一如蝌蚪,一如红蕨勾,相间错杂,纹极工致,中受击处,平厚如镜,鼓身亦数重圆晕,如螺丝形,花纹与面同。重五十一斤,铜色苍绿斑斓,两旁有耳环,可用两人舁行击之,其声鼕鼕然。 铜 鼓 弦歌之地,文化之邑!历史上的郁南,曾诞生了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而深厚的文化底蕴,必将助力郁南的腾飞! 注 ①屈大均《一丛花·题西宁长春寺》。 ②屈大均《至西宁赋赠张大令》。 ③西宁县:民国三年(1914年)1月改称郁南县。 ④萧士浚《改修文昌桥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