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街的清晨

 琴伴书侣 2021-11-23

老街的清晨

江  雁

微雨。老街的清晨如同这雨一样,静寂无声。尘世的喧嚣,仿佛与她无关。


正值周末,老街主街道的两旁,除了饭店开门营业之外,其他店铺都还处在关门上锁之中。即便是开了门的饭店,食客也寥寥无几。


老街两旁的房屋,依山而建,拾级而上。极目望去,一两个花白头发的老者背着手,缓慢而坚定地朝前走着。


这样的老街,和绝大多数的老街、古镇相比,有着鲜明的区别。她太过安静了。安静得几乎匹配不上“街”的称呼。但她又的的确确是老街,甚至比众多老街都要老得多。不光是历史,还有街道两旁那些建成于民国时期的石头建筑。


她是连云老街,是陇海铁路的东段起点、亚欧大陆桥的东桥头堡。


国内但凡叫得上名字的老街,无一不带着浓厚的商业气息。安静或许有,那也是经历了日间的繁华过后,短暂的休憩。一旦夜幕被撕开,总会被哪怕是一两嗓的叫卖声打破,何况有的商铺更本就是彻夜不眠的。


可是,连云老街不一样。她也不是没有热闹,但那热闹需按季节计取。据说夏天来,这里便大不相同了。吃海鲜,喝啤酒,还可以观赏到极具异域风情的表演。总之,人们有大把时光在这里挥霍。


我来得不是时候,所以听不到那样的人声鼎沸。


我来得正是时候,因为我更喜欢眼下的宁静祥和。


容我掉一下书袋吧,可以带着您约略了解一下老街的前世。


老街,原名老窑,又称“连云港老街”、“连云古镇”。许多年前,她原是黄海岸边、云台山脚下的一个小渔村。北宋宋真宗祥符年间,港城的先辈在此间劳作,生息,形成老街的雏形。到了近代太平天国时期,这里变成犯人流放烧窑的地方,所以又被当地人称之为“老窑”。


也正是从这个时期开始,老街的规模才慢慢形成。上世纪三十年代,随着连云港海岸线的东移,港口迁至老窑。时任陇海铁路局局长廖秋杰认为港口建成后仍称老窑不够雅致,便从港口北边的连岛和南边的云台山各取首字,名曰“连云港”,自此沿用至今。


连云港经民国政府管理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如今遗留下来的民国建筑基本上为那个时期所建造。因为有很多建筑、路面都以石头垒砌、铺就,故此又有“山海石城”之称。


漫步清晨的老街,倘若不看铺面招牌,几乎以为穿越到了民国时期。宽阔的石板路,高大的法国梧桐,古朴的石砖,在如丝的细雨中静默着,却又无声诉说着岁月更迭带来的沧桑。


不同于许多靠复制而成的老街,连云老街的历史遗迹多多。诸如上海大旅社、果城里建筑群、连云港老火车站、连云港人民影剧院,等等。这些中西合璧的建筑,使得连云老街又具备了欧洲小镇的风情,让人陡生穿越时空的恍然。


据说老街多为原住民,且多是老人。近年来会有一些艺术家走进老街,他们或租房,或置业,在老街经营他们的生活,用不同的艺术形式传递他们对老街的认知和热爱。


如此,就不难理解老街的清晨何以如此静寂了。与是不是节假日无关,与晴天雨天无关,老街已经不再是曾经风光无限的商业港口,至少那么不纯粹了。当下的老街,更适合用来生活。就像沿坡而上的那些老人们,走得固然慢,但并不踉跄。

他们和老街一样,有了岁月的沉淀,自然也就多了几分沉稳与厚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