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有关明代太监喜宁被擒的一段历史公案(一)

 linmu_x 2021-11-23

——兼为昌平侯杨俊洗冤[i]

大明景泰元年(1450年)二月十七日[ii],御用监太监喜宁在北京西市遭磔刑三日而死。磔刑是中国古代死刑中最残酷的一种,亦称寸磔、凌迟,俗称剐刑。磔刑三日,即指喜宁在受刑时被刽子手整整剐了三天!这在磔刑中,又是最高级。明朝太监中,遭受磔刑三日处决的,除喜宁之外,还有后来明武宗朱厚照时期以“谋反”罪名而遭刑戮的司礼监掌印太监刘瑾,史书明文记载,他在三日之内被整整剐了3357刀!在古代中国,除非谋反大逆、杀父母、乱伦等属于“十恶不赦”的重罪之外,一般的死刑都要等到秋天霜降后和冬至前才执行,这是为了顺应秋天肃杀的天时,而春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一般禁止行刑,也禁止捕杀幼小动物。喜宁在农历仲春二月而遭磔刑三日处决,来不及等到秋天就行刑了,可见其罪大恶极。那么喜宁是何人?犯了何等重罪,乃至招致如此严酷而又非时执行的极刑中之极刑呢?

下面这段文字出自《英宗实录》,虽然是喜宁遭处决前言官们弹劾他的问罪之辞,但无异于是一封对他的死刑判决书,内中历数了他所犯下的种种罪状和对明朝国家利益造成的重大危害,结尾呼吁对他施以“碎尸万段”的磔刑:

喜宁猥以俘虏,荐沐宠荣,受列圣之深恩,居太监之重任,而乃欺天负国,背义忘恩,属奸臣之不轨,致上皇之蒙尘。喜宁回自虏中,诈传诏旨,妄指迎驾为名,重要朝廷金帛。既又乘机而复往,主今贼首以来侵,扰我边境,犯我京畿。上而宗庙震惊,下而军民荼毒,虽天威所加,而数万之众遂遁,奈生灵受害,而千古之恨难消。兹者,天厌祸乱,鬼启其衷,喜宁又以打话为由,送驾为说,欲乘间而入寇,被守将以擒来。臣窃惟喜宁近侍内臣也,本朝廷腹心,反为丑虏腹心;本丑虏仇敌,反为朝廷仇敌。凡也先敢尔跳梁,皆喜宁为之向导。若不正之典刑,碎之万段,不惟无以大彰天讨,垂戒将来,亦且无以慰宗社之灵,雪臣民之忿[iii]

 “以小人而为大奸,挟外寇而为内患[iv]。”太监喜宁犯的正是叛国罪!古今中外对于叛国罪都是严惩不贷施以极刑的,明朝也概莫能外。

喜 宁 其 人

喜宁原本是蒙古人,一说女真人,自幼被净身,生长于大明的宫禁之中,因为聪慧狡黠而颇受英宗宠信,在御用监担任太监[v]。“土木之变”前,出现在史料中的喜宁是个十分贪婪骄横的太监形象。正统九年,他被英宗派到辽东去检视已故镇守太监王彦的家财,乘机中饱私囊,私取王彦家的奴仆、驼马、金银器皿及田园、盐引等物,被太监之妻吴氏诉于朝,却蒙英宗下诏宽宥,只令其交出田园盐引等物归还原主,其余全部入官,而本人却并未受任何惩罚[vi]。正统十二年,喜宁又公然侵占英国公张辅(1375-1449)家的田宅,还纵容其弟喜胜率净身的家奴毁坏张辅佃户的居屋;并殴打张辅家人之妻,致其流产而死,造成一尸两命的惨案[vii]

张辅是明成祖朱棣手下大将河间王张玉之子。张玉在靖难之役中战死后,张辅子承父职,成为一名出色的军事统帅。永乐年间,张辅曾先后两次率军平定安南,因功受封英国公,予世券,史称他“凡三擒伪王,威镇西南”。张辅历事四朝,深受朱棣、朱高炽、朱瞻基、朱祁镇四代君王的信任,曾三次随朱棣北征蒙古,又扈从宣宗朱瞻基平定汉王之叛。他战功赫赫,位极人臣,兼连姻帝室,连权倾朝野的司礼监太监王振都不敢怠慢他。然而在命案发生后,尽管法司逮捕了喜胜,依法应对其处以杖刑,但英宗却又一次宽宥了喜宁,还看在喜宁的情面上,允许喜胜交罚款赎罪了事。之后,又各打五十大板,把两边涉事的家奴都问了个充军之罪。因这些家奴中有不少人是自净者,遂令礼部申谕内外一切官员人等:此后不许私畜阉奴,否则重罪不宥[viii]——实质上借机剥夺了像张辅这样一些功勋世家拥有净身家奴的权利。

虽然有此斑斑劣迹,但英宗对喜宁一直宠信不衰,正统十二年竟破例赏赐土地给他。《明史》载:“宦官之田,则自尹奉、喜宁始[ix]。” 即谓英宗为了喜宁和另一个叫尹奉的太监,开了皇帝赐田给太监而非功勋重臣的不良先例。正统九年,英宗首先赐庄田三顷一十亩给尚膳监太监尹奉,但三年后赐给喜宁的土地面积远超前者,有七十九顷八十亩之多[x]。英宗之于喜宁真可谓恩深宠渥!然而喜宁恃宠而骄,连功勋卓著、受宣宗遗命担任英宗五大辅命大臣之一[xi]的英国公张辅都不放在眼里。

喜 宁 叛 明

正统十四年七月,蒙古诸部大举内犯,英宗在司礼监太监王振的鼓动下率军亲征。然而亲征军在回师途中,在今河北省怀来县土木镇一带遭到瓦剌骑兵的围追堵截,号称五十万之众(实际上大约在二十到二十五万之间)的明军,被人数不及其兵力五分之一的瓦剌骑兵打得丢盔卸甲,四散奔逃[xii],结果连亲征军的统帅明英宗都做了瓦剌人的俘虏。随皇帝出征的逾百名文武大臣和太监亲随,死的死,逃的逃,只有喜宁还侥幸陪侍在侧。

然而这个在“土木之变”前深得英宗宠信的太监喜宁,被俘后却死心塌地地投靠了瓦剌太师也先,在此后蒙古对明朝的军事和外交斗争中不断替也先出谋划策;在蒙军历次内犯时更是亲任向导,冲锋在前,成为明朝的心腹大患。

不过,一开始英宗仍然很信任喜宁,在被瓦剌兵挟持到大同继续北行前,派喜宁回京奏报,顺便向宫里索要金帛,以便自己能在虏中施赏,破财保命[xiii],此即前述引文中提到的“喜宁回自虏中,诈传诏旨,妄指迎驾为名,重要朝廷金帛”之所指。虽然喜宁此行所提出的种种要求皆出自英宗委托,并非全是“诈传”或“妄指”,但不排除他会利用这个机会上下其手,从中渔利。果然,孙太后和钱后闻讯后,马上就派使臣季铎和岳谦与喜宁同来,驮着八匹马拉的宝物财货来赎英宗,但同时,他们也给英宗带来一个令其五味杂陈的消息——明廷此时已立太子,郕王朱祁钰即将登基称帝[xiv]

喜宁长期在宫中任使,深受英宗信赖,本人又喜欢收藏兵书和图谶一类的禁书[xv],故颇知中国虚实,也懂得一点兵略。回到也先营地后,他便根据自己在京城中获得的情报,给也先出主意说,经过“土木之变”的毁灭性打击,英宗亲征时带出京城的数十万京营精锐兵力几乎丧失殆尽,目下京城守备空虚,人心动摇,为也先借送英宗还朝正位之名,前去攻打北京城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良机。

正统十四年十月,也先在喜宁的鼓动和导引下,再次兴兵大举内犯,由紫荆关破关而入,兵临北京城下。朝廷派出中书舍人充鸿胪寺卿赵荣和通政司参议充礼部侍郎王复出见英宗,但也先和英宗均嫌他俩官小,点名要于谦、胡濙等大臣出面谈判。景帝不允,也先于是下令攻城,但遭到守城军民的英勇抵抗。数日之后,也先看到攻城无望,又料得宣府、辽东援兵将至,遂裹挟英宗再由紫荆关而出,狼狈西归。

京师解围之后,朝廷通过谍报了解到[xvi],在蒙古人的这次破关而入、攻打京师的军事行动中,太监喜宁起了很坏的作用,而且他还帮着也先正在酝酿和准备新一轮攻势。正统十四年十一月,官军捉到三个虏谍,其中两人是喜宁的家奴。据他们供认,也先在围攻北京城失败后虽暂时遁去,但仍不死心,计划明年春夏时再来入寇,谋夺京师,故派他们三人前来侦察,并暗中策反在明军中效力的蒙古达官作为内应。鉴于喜宁投敌叛国,罪行昭彰,法司下令籍没喜宁的家产[xvii]。明人叶盛在《水东日记》里评论说,喜宁被俘后,明廷“早籍其家”是导致喜宁死心塌地投靠也先、为敌所用的一个原因[xviii]。不过,个人原因之外,喜宁的变节也和“土木之变“后,景帝对于朝中太监势力所采取的一系列清算政策有关,比如籍没太监王振的家产,磔其侄王山,夷其族人;在朝堂上打死王振的亲信锦衣卫指挥使马顺及两个长随,等等。兔死狐悲,物伤其类,所有这一切都使他对景帝的新朝充满仇恨。

然而喜宁在虏中,对他的旧主子英宗也很不恭敬,曾强夺英宗的个人财物[xix],还威胁要杀死服侍英宗的校尉袁斌和通事哈铭。一次竟对袁彬动起真格的,把他五花大绑,欲行宰杀,幸亏有人暗中报信给英宗,英宗及时出面相救才得幸免[xx],袁彬因此深恨喜宁。英宗也因喜宁不仅屡次阻挠也先放归自己,还频频嗾使也先出战,使和谈无望,归国无期,故也颇有意除掉喜宁。君臣两人于是合谋,让喜宁同军士高𨭉[xxi]并一个蒙古鞑子同去宣府打话,借口替英宗索要春衣,把钦命要犯喜宁送上黄泉之路。临行前,袁彬让高𨭉带密信在身,叮嘱他到关后寻机和宣府守将合力将喜宁拿下。史书称赞袁彬为人“温美多计数”[xxii],故在设计除掉喜宁的这件事上,边墙之外,他应是主谋。

(未完 待续)


[i]本文参考的史籍和引文大都出自公益网站“殆知阁”( www.daizhige.org),故在注明出处时只列出作者、书名、卷数和条目等信息。

[ii]《英宗实录》和《明史》都以景泰元年二月壬辰即十七日为喜宁遭磔刑处决的日子,而《英宗实录》和刘定之所作《否泰集》皆又以是年二月十四日为喜宁被擒之日,则从喜宁被擒到遭处决,期间只有三日。按:喜宁被擒的宣府万全右卫城距京师四百里。另据史料记载,喜宁抵京后还经过“群臣杂鞫”,即众大臣们的审讯。则喜宁被擒后,从递解到审讯到处决皆在三日内完成,时间上似显仓促。

[iii]引自《英宗实录》卷一百八十九,景泰元年二月壬辰条,但内中的某些句子也出现在于谦子于冕所作《肃愍于公行状》一文中。

[iv]引自《英宗实录》,出处同上。

[v]明代宦官体制设十二监、四司八局,统称二十四衙门。御用监是十二监之一,主要负责掌办御前所用之物,是皇帝的近侍内臣。明代太监官品从九品算起,最高品级为正一品。从喜宁受英宗宠信的程度来看,他的品级应不会太低。引文中提到“喜宁猥以俘虏,荐沐宠荣,受列圣之深恩,居太监之重任“,表明喜宁身历数朝,到英宗时应已年长资深,故身居重任。明人杨铭所作《正统从戎录》中又记太监喜宁在英宗“北狩”期间(1449-1450)曾说过这样的话——“都是袁彬这厮每,年纪小想家里,拨置皇帝。将这厮每都杀了!”袁彬(1401-1488)在景泰元年(1450)时已50虚岁,尚被喜宁认为“年纪小想家”,可见喜宁比袁彬大得多,应是个年长的“大太监”。

[vi]《英宗实录》卷之一百十九,正统九年闰七月癸巳;亦见于明人王世贞撰、魏连科点校《弇山堂别集》《中官考》二卷九十一(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747页。

[vii]《英宗实录》卷之一百五十三,正统十二年闰四月庚午。

[viii]《英宗实录》卷之一百五十三,正统十二年闰四月辛未。此外,《弇山堂别集》、《皇明典故纪闻》、《礼部志稿》等书对此都有记述。

[ix]《英宗实录》卷之一百十九,正统九年闰七月壬辰。

[x]《英宗实录》卷之一百五十,正统十二年二月戊午。

[xi]英宗的辅命大臣,除英国公张辅之外,还有大学士杨士奇、杨荣、杨溥(合称“三杨”)和礼部尚书胡濙。

[xii]明朝史官刘定之在《否泰录》中认为,“土木之役”,也先投入的兵力仅人马二万。在他参与编纂的《英宗实录》卷之一百八十八,景泰元年闰正月甲戌条中则又记:也先“人马计有九万”。后者应是也先麾下的总兵力数。

[xiii]据明人袁彬撰、尹直录《北征事迹》(一卷)记载,在派出喜宁之前,英宗先已派出千户梁贵回京讨要珍珠六托、九龙段子和蟒龙、金二百两、银四百两,明言是为赏赐也先之用。 

[xiv]杨铭的《正统临戎录》(一卷)及《正统北狩事迹》(一卷)和刘定之的《否泰录》对此都有记载。

[xv]《英宗实录》卷一百八十八,景泰元年闰正月戊申条记: “(景泰元年闰正月)释番僧锁南。初太监喜宁为北使,与锁南乞别。校尉廉得宁尝邀锁南至家阅兵书图谶,诏下锦衣卫狱。至是释之。”

[xvi]明人何乔远撰《名山藏》卷之十三《典谟记》十三《景皇帝》记: “初,喜宁引虏破紫荆关,虏欲以轻骑送上皇,喜沮虏者再,至是登获虏谍言,诱扰边者出喜宁。”

[xvii]《大明会典》卷之一百三十四《营政通例》记:“但降敌者,全家斩首,籍没财产。”

[xviii]明人叶盛《水东日记》卷七《喜宁之叛》记:“然近年论者谓喜宁叛,亦繇早籍其家故耳。”

[xix]杨铭《正统临戎录》对此有详细叙述。

[xx]袁彬《北征事迹》和杨铭《正统临戎录》对此皆有记述。

[xxi]高𨭉的名字,史料中也写作高磐、高斌、高赟、高旺或高盘。𨭉,读为bān。  

[xxii]明人何乔远《名山藏·袁彬传》卷之六十三《臣林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