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按中国古文化著名学者郁震宏先生说,“新市古镇”四个字,可以拆成两组词,即新市,古镇,两个词是对偶句,新对古,市对镇,而且是一组非常绝对的词,拼起来好听,拆开也妙。这个词也只有新市可以独享,其他古镇就不能奢享了。由此,另一组词,如“仙潭古镇”,也有此异曲同工之妙,仙对古,潭对镇。新市的历史,一直围绕着水,不断酝酿出文化的美酒来,真叫人称奇不已。 于笔者看来,新市不大,有潭则名,潭不在深,有仙则灵。这里因为有“仙潭”之名,迷倒了多少历史名人,他们从四方慕名而来,为这潭,为这镇,为这里创世的文明辉煌,为这里苕水与官塘的完美组合交响。 说到新市的潭,历古以来就有“三潭九井”之说,这与水有关神话般的传说,走遍整个江南,恐怕找不见第二个地方。这算是水的奇葩,一方百姓的智慧,这便是“灵”,而这“灵”的存在,又必定有植根于这片土地上的“魂”,新市的历史,有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召唤着万物,为一代又一代的新市人,创造生活福祉。据笔者研究发现,新市的“潭”。多半是人工开挖之潭,最典型的“南潭“与“西潭”,即方志上所指的“陈家潭”与“跃龙潭”,它们是处在西河口治水工程两头的“水洼”。它是起到蓄水、储水的功能,是治水工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而“东潭”,即方志上所指的“仙潭”,它位于东面水上交通入镇的重要水口。这三个潭形成了入镇河流的主要通道,久而久之,成为必须常年疏浚的“水洼”。 西河口的河道开挖,与朱泗治水有关,这条河流改变了原有往东北方向奔流的原始状态,而是由西溪苕水漾河直东而进,与原有支流并合,然后曲曲弯弯往南而行,最后与官塘运河相接,成为了目前我们所看到的西河口。在十年的开挖过程中,“西潭”与“南潭”便应运而生,各自发挥着蓄泄的水利功能,这是令人叹奇的古代智慧。而“东潭”的形成,应该与所在位置的“谢家园”有关,这便于人们生活满足、交通往来与农田灌溉。水利改造的成功,形成了新市的“水陆环绕,舟车通利”,这里望得见临平皋亭之峦,望得见东耸的含山,而漾溪西注,平畴四衍,给人以丰饶的画面和“灵气”蕴成。所以,才会形成日后新市的桑稻相接、晓市竞开、舟车踵至,四贩汇聚的一片宜居乐壤之景。 治水的成功,引来八方灾民涌入。灾民中最有代表性的,可算是陆市人,他们几十里路不辞辛苦,驾船东流,找到了这么好的地方,就住了下来,把这地方,改成“新市”。至于这个“新市”之名,究竟是“陆市人”,还是本地原住民想出来的,考证已经缺乏手段,事实上这样不具备意义的无谓考证,也觉得不重要了。新市,一个实实在在的,经过治水后脱胎换骨的新兴村落集市,是为本地百姓所普遍认可的一处乐土,这才是”新市”之名的真实本质。新市不大,有潭则名,潭不在深,有仙则灵。有了潭,这里便消弭了涝旱之灾,人们安居乐业,而后才可以盛产文化,这才是真正的“灵气”之源。在这里,人们尽享着先人创造的福利之中,深怀着对治水英雄的纪念,他们把治水英雄奉为神,祭以香火,祀以庙宇。永灵庙就是作为祭魂的场所而被创造,新市的永灵庙与一般乡镇的庙宇完全不同,它绝不是空穴来风的泊来品,它连接着这里的历史源头,是执新市历史文化的牛耳之重。 有了先人创造的宜居环境,才会有“谢家园”的落户,然后才有东潭的形成,才会让南朝的陆修静在这里避”太初之乱”,著作修学,一住就是七八年,写了很多书,形成道家非常多的典藉著作。后来,他成了“天师道”南派宗师,他的高深学问受到后人的敬仰,而他修学居住过的新市东潭,人们则冠之以一个“仙潭”的美称。作为一个“潭”的美名,后来被用来称呼新市的别名,这里有着不可言喻的玄妙,它包含了人们对新市一地的文化神奇认可之外,更是民间对这里的地理优势、人文风情与物产商贸繁华,表达了最高的赞誉敬意。 新市不大,有潭则名,潭不在深,有仙则灵。古镇”仙潭”之名恒久远传,而新市千古创世辉煌,将永照浙北大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