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世明先生八岁开始糊风筝,1983年正式开始制作风筝。 赵世明先生说,我玩风筝已经有三十年。 这一个玩字,何等了得! 细细端详赵世明先生的风筝,几十年的传统继承、艰辛努力和成果辉煌聚在一起,让观者无不赞叹。 赵世明的父亲赵为哲先生的风筝,遵从曹氏风筝的扎、糊、绘、放“四艺”技法,取得很大成就。赵世明先生的风筝,自然从一开始就接受了曹氏风筝技艺的熏陶。 赵世明先生自谦的说,我的风筝有点曹氏风筝的味道。 孔祥泽先生依据曹雪芹手稿《废艺斋集稿》,其中第二卷《南鹞北鸢考工志》所系统地记载的风筝的起放原理、扎糊技法、绘画要领,即扎、糊、绘、放“四艺”。孔祥泽先生将其抄录并保存下来,经过常年细致的研究临摹复制,自成一体,孔先生为了尊重曹氏的功绩,故将他制作的风筝称为“曹氏风筝”。 “曹氏风筝工艺”是一门综合艺术,它融民间文化、南北扎制技术的精华于一体,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其制做流程为:扎、糊、绘、放,工艺具有独到之处。其保存了21首扎制口诀歌诀很有特点。它的43种技法中保留下来的20种制作工艺,做工细腻、用料考究、绘制精美、放飞富有情趣,其中拟人化的扎燕凸显了北京特色。 赵世明先生的沙燕,选料考究,扎制骨架的竹料须竹龄三年以上,干直节长,自然干透。但是制作工具极简单,两把工具钢锯条制作的刀子,劈、削得心应手,外加一把塑料热风焊枪,完成竹料弯曲。骨架扎制效率高,功夫全在手上。沙燕骨架也有免绑扎技法的运用。赵世明先生的风筝骨架,竹条光滑,尺寸控制极为严格,配件精致,绑扎细密。 赵世明先生在糊制技法上,有独到之处,那就是在骨架成形良好的基础上,风兜成形同样丰满、流畅,左右高度对称,放飞性能极佳。 赵世明先生在沙燕的绘制技法上,也有很高的造诣。他用色考究,喜欢大红大绿,色彩纯正靓丽,认为这符合传统习惯,画面色彩鲜艳,令人赏心悦目,而且笔触细腻多变,刻画形象夸张而逼真。传承之中多有创新。拟人画法也得到充分运用。放飞时在空中醒目,效果好。赵世明先生的着色技法变化多,虽然用色简单,但是巧妙的多层次过度,使画面立体感增强。 您仔细看看赵世明先生的绘画布局设计,把中国传统民俗文化中的精髓表现的淋漓尽致。被中国美术馆收藏的蛙燕,画面精致,色彩鲜艳。寓意和和美美、各方来福、主富贵、呈祥瑞。 赵世明先生的五龙燕有老北京的韵味,借用了皇家建筑的结构特点和辉煌色彩,龙头端庄大气,庄严有势,不怒自威。龙形有三道弯,活力十足。再加上宝珠和祥云衬托,画面丰满祥和,瑞气充盈,放飞时五龙腾跃,达到放飞升空与直接观赏相统一的艺术效果。 曹氏风筝的代表作是燕子风筝,赵世明先生的肥燕、瘦燕、雏燕、比翼燕等,各个燕子的图案花纹也各有不同,非常精美,有异曲同工之美。 赵世明先生认为,用于比赛的风筝,重点应在提高放飞性能上下功夫。有舍有得,得舍相宜,极富哲理。 赵世明先生在放飞风筝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如果是制作参加比赛的风筝,赵世明先生必先做足功课,了解比赛地的气象资料,依据常年风的风力状况构思风筝的结构。在实际放飞时,赵世明先生还会依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赵世明先生曾就提高量角器测量风筝线角度,专门发表帖子,毫不保留的介绍给鸢友们,受到鸢友好评。 赵世明先生注重实际放飞效果,讲究依据现场风力大小的不同、风向的差异,运用不同的手法,同时讲求风筝的静中有动态之美,使风筝达到融入蓝天,仿佛置于画中的美好境界。 正是: 婀娜多姿异彩呈,能手成就巧天工。 缕缕斑竹心血凝,神随妙笔入画中。 待到清风徐徐起,龙凤祥瑞融碧空。 我随鸢鹞神游去,得从容时且从容。 随帖发一些赵世明先生的沙燕照片,与您共同学习和欣赏。 除署名的照片之外,均为赵世明先生家人拍摄。 谢谢赵世明先生提供的精美照片。 谢谢您的欣赏。 本帖原发表在阳光风筝驿站
|
|
来自: 泰山taishan > 《北京赵世明等名家风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