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风筝泰斗孔祥泽与曹氏风筝

 板桥胡同37号 2016-03-21




孔老接受
北京电视台采访


2015年5月1日在北京大观园怡红院“风筝寻梦俱乐部”与孔子第75代孙孔祥泽先生等中国风筝艺术界同好们齐聚一堂,研讨“曹氏风筝”艺术、畅谈中国风筝的今与昔。

孔祥泽先生生活俭朴廉洁,待人淳朴热情,知识渊博,精通易理,古文功底深厚,书法已臻上乘,但处世却非常低调。我将本文小样发给他,老人家看后特别要求我,在文章中对他不要使用“风筝泰斗”、“艺术大师”等赞誉之词。恭敬不如从命,对老人家只好以“先生”称之。回想起“五一”那天,合影时,当我提出我站着、让孔老坐着时,老人家执意要我也坐下,并坚决地说:“你站着,我也站着!”足见孔老在生活中是多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

“五一”上午见到孔祥泽先生时,他正在接受北京电视台“特别关注”记者的采访。老人家今年九十有五,身板硬朗、精神矍铄、神清气爽、耳聪目明、思维敏捷、记忆力惊人,讲起话来声音洪亮,铿锵有力。当北京电视台记者饶有兴趣地提问“曹氏风筝的特点是什么”时,孔先生引经据典,侃侃而谈。

他说,谈“曹氏风筝”的特点,首先要谈谈曹雪芹先生的《南鹞北鸢考工志》。

曹雪芹先生的传世经典《红楼梦》,可以说家喻户晓。但,曹雪芹先生“为今之有废疾而无告者”用以取得谋生手艺所写的《废艺斋集稿》,知之者就寥寥无几了。

《南鹞北鸢考工志》是《废艺斋集稿》的第二卷,“曹雪芹风筝”是按照《南鹞北鸢考工志》中的“风筝扎糊歌诀”研究、谱制而成的。南方把风筝叫“鹞”,北方把风筝叫“鸢”。当初北方的风筝主要是“硬拍子”、“软拍子”和“担子”等,有的需要挂很长的尾缀儿才能放飞;而南方的风筝多以“软翅风筝”为主,到了北方,大多不适合北方干燥、多烈风的天气,同样也飞不好。

曹雪芹先生创制的“扎燕”(目前多称“沙燕”,笔者注)风筝,上半部的两个“膀子”、“门子”是北方“拍子”风筝的造型;下半部的“腿子”上面有竹条,下面没有,这是南方“软翅风筝”的制作特色。曹雪芹先生集南方风筝和北方风筝的优点于一体,创制成的新造型风筝“扎燕”,是“上北下南”,所以把“扎燕”风筝叫做“南鹞北鸢”。

曹雪芹先生在“风筝扎糊歌诀”中说,“世上万物自殊异,全在神存动态间”。就是说人世间万物各不相同,差异极大。万物的不同,其本质全在它们的神韵动态上。曹雪芹先生要求我们在制做风筝时,既要原汁原味的继承,更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空间想象力;不但要形似,更要神似!我们现在放飞的“盘儿鹰”,曹雪芹先生二百多年前就在“软翅扎糊诀”中很形象地说,“兔起鹘()落拟鹰隼,下击上翻复盘旋”。曹雪芹先生把南方风筝能模拟老鹰抓兔的放飞情景描绘得惟妙惟肖,这种神似,正是“南鹞”的特点、妙处。“扎燕”风筝是“硬翅风筝”和“软翅风筝”的结合,也就是“南鹞”和“北鸢”的结合。

您问“曹氏风筝”的特点是什么?我可以这样回答,“曹氏风筝”的最大特点,就是集南方风筝和北方风筝的精华于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并用拟人手法创造了“燕子”的家族。如:比翼燕、瘦燕、肥燕、雏燕等,不仅形似,更追求神似,也就是“神存动态”。

现在,拟人化的“扎燕”风筝凸显了北京的特色,已经成为北京风筝的代表作。

孔先生上面的一席话,让我多年对《南鹞北鸢考工志》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存疑,茅塞顿开。

孔先生虽然年事已高,但仍旧坚持研究中国传统风筝理论和技艺;虽不能亲自动手,却依然关注着中国传统风筝的发掘、传承和发展,并将“曹氏风筝”理论、技艺随时随地向风筝爱好者传授。在座谈和闲暇交流中,孔先生不止一次地勉励年轻人要加强传统风筝的研究和创新。对于创新,他要求大家不要墨守成规,要善于思考,勇于实践;要抓住制作主题的灵魂,既要形似,更要神似!他再三强调,“世上万物自殊异,全在神存动态间”,可见孔先生对传统风筝技艺发掘、发展的钟情和执着。

孔先生年轻时就非常喜爱风筝这门民间工艺。1943年,他在“北平京华美术专科学校”学习绘画和雕塑期间,有一天,他的日籍美术教师高见嘉十通知他,说有一本专讲风筝的书要他速来阅看。赶到高见老师住处时,书稿主人日本的金田先生和风筝名家赵雨山、金福忠,画家关广志、金仲年、杨啸谷等早已在场。他当时见到的书稿,就是后来被几位艺术家初步鉴定是曹雪芹佚著《废艺斋集稿》的手稿。这八卷线装书稿的第二卷《南鹞北鸢考工志》中有许多各式各样的风筝,每种风筝都配有彩图、骨架图,并有制作歌诀。这些图谱和歌诀系统地记载了风筝的绑扎步骤、选竹削刮、烤竹去性、计纸论力、脱胎、薄盔、彩绘等风筝图示和扎法图例,即我们现在常说的风筝“四艺”:扎、糊、绘、放。

此后不久,高见嘉十先生经过与金田先生协商,借到了《废艺斋集稿》第一卷、第二卷、第七卷和第八卷书稿,随后便开始了“十分紧张而艰苦的抄录、临摹工作(孔先生语)”。由于金田先生十分珍爱此书稿,并提出了几个苛刻条件,如不允许拍照等。另外,金田先生“唯恐书稿丢失,从不放心别人,每天亲自把书稿送来供抄录用,到了一定时间,他又拿回家去,并给定了一个月的抄录、临摹时限,实际上只借给了26天(孔先生语)”。因此,《废艺斋集稿》中只有第八卷《斯园膏脂摘录》侥幸全部抄摹完毕,而第一卷《蔽芾馆鉴印章金石集》、第二卷《南鹞北鸢考工志》、第七卷《岫里湖中琐艺》等只有一半左右的内容被抄摹。虽然《废艺斋集稿》只有部分书稿被抄摹、保留了下来,但却让孔先生从此与风筝结下了不解之缘。

金田先生收回《废艺斋集稿》原书稿后,便将其邮寄回了日本国内。由于当时时局的变化,这部书稿连同拥有书稿的金田先生,从此便再无消息。在之后的半个多世纪里,《废艺斋集稿》原书稿虽经孔先生和多方人士、多方觅寻;孔先生也把“整理、寻找曹雪芹佚稿,继承曹雪芹的风筝艺术作为自己有生之年的头等大事(孔先生语)”,但,《废艺斋集稿》原书稿至今仍下落不明!

孔先生将临摹、抄录并保存下来的《南鹞北鸢考工志》图谱视若珍宝,钟爱有加;悉心揣摩,坚苦实验。历经几十年的勤奋学习、潜心钻研,取曹雪芹先生风筝佚稿的精华,并与费保龄艺术大师一起研讨,按照曹雪芹先生风筝图谱“扎、糊、绘、放”的四种技艺,认真地进行了复制,终于自成一体,试制成功当初清代流行的风筝,再现了“曹雪芹风筝”之光彩,创建了“曹雪芹风筝”(简称“曹氏风筝”)。2004年3月,孔先生与其子令民、其孙炳彰合作编绘出版了《曹雪芹风筝艺术》一书。书中详细介绍了“曹氏风筝”的制作工艺,刊印了经过孔先生整理的、当年抄摹如今保存下来的《南鹞北鸢考工志》60余首“风筝扎糊歌诀”中的20首及数十帧“图谱”中的14帧,同时又把《废艺斋集稿》的发现经过做了详细记载。《曹雪芹风筝艺术》被评为2006年度“世界最美的书”(“世界最美的书”评选活动,是由德国图书艺术基金会等单位在德国莱比锡主办的,被认为代表着世界图书设计的最高水平——笔者注)。

孔先生是当年参与曹雪芹《废艺斋集稿》八卷线装古籍图谱和歌诀的抄录、临摹者中,当今唯一健在者。

孔先生家族中无人姓曹,他为了纪念和颂扬曹雪芹先生在风筝制作技艺上的功绩,没有用自己的姓氏命名风筝,而是将自己创制的风筝命名为“曹氏风筝”。孔先生的这一贡献,使千姿百态的曹雪芹风筝艺术重现人间,并流传于海内外;同时也向世人展现了中国民间传统工艺美术的独特艺术魅力。

由于“曹氏风筝”继承了历史悠久的风筝艺术精髓,传承有序;融民间文化、宫廷艺术、南北扎制的精华于一体;制作流程独到、工艺特点鲜明、题材广泛、制作精良,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是北京市的具有代表性的风筝工艺种类、大俗大雅之作。经专家论证,2006年“曹氏风筝工艺”被列入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5月“曹氏风筝工艺”又被认证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孔先生将“曹氏风筝”艺术视为毕生的追求,并将“曹氏风筝”制作技艺传承给了子孙,成为举世闻名的“曹氏风筝”世家,孔先生自己也当之无愧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曹氏风筝工艺”的传承人。

九十五高龄的孔祥泽先生自1943年得见《南鹞北鸢考工志》后,便致力于“曹氏风筝”的整理、研究、复制和推广工作,几十年孜孜不倦,堪称“曹氏风筝”研究第一人。他把自己研究所得,毫无保留地与“曹氏风筝”研究者共享,培养出众多“曹氏风筝”爱好者,在中国风筝界赢得了很高的声誉,被尊称为“风筝泰斗”。


附:曹雪芹“风筝扎糊歌诀”之一

软翅扎糊诀


软翅扎时条最难,

汗不去透形必还。

主条受风应力大,

反用竹青要烘干。
上条是主须刚健,

若有下条须扁圆。

轻巧玲珑论骨架,

竹厚条密最为嫌。

仿真借助脱胎法,

薄用纸浆肖容颜。

膀未糊时拢线牵,

稠糊匀涂要平粘。

干透方可去拢线,

再将稀糊涂外缘。

边纸糊时莫过竹,

轻捻慢卷始安全。

软翅专为摹形态,

尤须神似栩栩然。

兔起鹘落拟鹰隼,

下击上翻复盘旋。

多情最是双飞燕,

左扑右闪逗云间。

金鱼浮游常摆尾,

彩蝶追逐喜翩跹。

鹭飞一行画青霭,

雁排人字书苍天。

喜看长安小儿女,

青梅竹马戏床前。

宓妃何兴来天畔,

婀娜婷婷步青涟。

世上万物自殊异,

全在神存动态间。

软翅独能传妙趣,

悟得斯旨可通玄。

决中一语千般用,

尖对尖时弯对弯。


孔老(中)讲解盘鹰


孔老为风筝寻梦俱乐部题写的对联、匾额


孔老(左二)为本文作者(右二)颁发聘书


本文作者(后)与孔老合影


孔老为本文作者题词赠书



曹氏风筝图谱—比翼燕
曹氏风筝图谱—瘦燕


曹氏风筝图谱—肥燕


曹氏风筝图谱—雏燕


曹氏风筝图谱—软翅风筝


曹氏风筝图谱—硬翅风筝


曹氏风筝图谱—软翅风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