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决策的艺术》3备选方案|真的只有这个选项了吗?

 新用户36625prl 2021-11-23

如果我问你,今天晚上你想吃什么,火锅还是披萨?你会怎么选择?

《决策的艺术》2| 明确决策目标5步法,介绍了如何明确决策目标,做决策的过程其实就是选择满足目标的方案,这里有3个显而易见的前提:

①我们需要有方案可以选择;

②我们不可能选择一个我们未曾想到的方案;

③不管有多少个备选方法,我们选择的那个,顶多是备选方案中最好的。

而这就引出一个问题,或者说是机会:如何创造更多,更好的备选方案?

为了产生更多更好的方案,《决策的艺术》从两个方面给出了建议:限制我们方案产生的4个陷阱,以及生成方案的5个关键点

我们先看看限制我们产生好方案的4个陷阱:一切照旧、先入为主、选项局限、犹豫不决。

陷阱1:一切照旧

在生活和工作,常常碰到如下的场景:

场景一:

A:中午去哪吃饭?

B:老地方。

A:OK……

场景二:

A:为什么要这么做?

B:我在以前公司就这么做的

A:为什么要这么做?

B:大家都是这么做的

A:还有没有其它更好的方法?

B:嗯,没有

A:……

对于第一种情况,无可厚非,反正影响小,甚至有时还能节省认知资源,看看乔布斯和扎克伯格的衣服就知道,但是对于第二种场景,有时则是影响重大的,我们按某种方法做事情,有时候不是因为这种方法很好,而是因为前人都这么干的,而有时很,有可能前提条件变了,出现了新的方法,但我们还是固守已有的方法,而这常常限制我们发现更更好的方法。

陷阱2:先入为主

家人刚来上海的时候,需要租房子,我就和另一半一起看房。刚开始,我们找了一个中介,他依据我们的情况,直接给我们推荐了2-3个,我觉得其中一个还行,于是就准备定下来,但是另一半觉得有些地方不是很好,就想在看看,觉得能找到更好的,我开始还有点不耐烦,后来发现她的决策是正确的,因为我们随后看到了一个很不错的,当场就定下来了。

很多时候,当第一个可行的方案出现的时候,我们就做出了选择,而没有考虑可能有更好的选择和方案,常常后面可能有更好的方案。

陷阱3:选项局限

正如文章开头提到的选择“今天晚上,火锅和披萨,你想吃哪个?”,其实这是隐性的坑,为什么一定是这两者?不可两者兼得吗?不可以有第三个选择吗?稍不留神,我们就容易被别人或自己的给到选项框定,当选项都不合适的时候,为什么我们不能自己创造选项呢?

陷阱4:犹豫不决

为什么这也是一个陷阱?看上去是做选择的时候,因为有些选项是有时间窗口的。最典型的就是找伴侣,年龄比较小的时候,即使有合适的,也会想后面有没有更好的,当然不排除后来遇到更好的, 但一直犹豫不决,最后错过了就错了,正如古人所说,“错过这一村就没有这家店了”,毕竟有些选项是时间窗口的。

你肯能很好奇,在先入为主和犹豫不决之间好像有矛盾,就以找对象而言,遇到第一个就立即结婚,一般是不合适的,而一直等待最合适的,则有错过的风险,这个时候该怎么办呢?

古人也碰到过这个问题,苏格拉底有个“麦穗理论”,讲的是他的3个弟子有天过来请教,如果找到理想的伴侣?他将三人领到一片麦地,他让每个任在麦田摘一个最大的麦穗,但是不能走回头路。

第一个弟子刚走几步就摘到了一个,认为是最大的,结果发现后面更大的多得是;第二位一直左顾右盼,直到麦田的尽头,才发现前面的麦穗已经错过;第三个将麦田分为三份,走第一个1/3只看不摘,分出大中小三类,第二个1/3中验证前面的分类,第三个1/3中只要碰到是大的一类中的,就直接摘了。

这三个分别对应的是“闪婚族”、"挑剔族"、“合适族”。

1/3只是形象的比喻,有人已经通过算法找到了合适的点,有机会我们再聊。

回到这四个陷阱,我们比较容易发现,它们背后有个共同的特性——懒和对习惯的依赖,从进化心理学也好理解,节省大脑的能量!

懒于创造新的选项,常常导致选择凑合的选项,甚至是被动接受别人给的选项,甚至是唯一的选项,结果当然就比较凑合。那有没有什么方法来创造更多,更好的选项呢?

《决策的艺术》中提出了创造选项的5个关键点:How、独立、借鉴、破局限、高标准。

关键点1:How

《决策的艺术》2| 明确决策目标5步法中我们分享了,要明确决策目标其中一项是“分离”,就是将目的和手段分离,其中用到的一个方法是连续问“为什么(Why)”,而在创造方案的时候,我们要换个问题,就是围绕已经确定的目标,不断去问“How”,不断将大的目标分解为小的目标,将抽象的意义转化为具体可以操作的方法论。

关键点2:独立

这里的独立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层指的是,我们在创造备选方案的时候,先不要进行优劣分析(这是决策的另外一步),只负责提案,哪怕看上去很离谱,典型的代表就是“头脑风暴”,而其中的一个细节,就是在大家提案阶段,不要去评价想法多么不靠谱,而是尽可能提出想法,所以才叫“风暴”。

第二层含义指的是,在提案的时候,最好自己先独立想一下,还是以“头脑风暴”为例,在大家集思广益的时候,也是要先独自思考写下来,否则大家在讨论中很容易受他人的影响。书中举了控制论的先驱,MIT教授,诺伯特维纳(Norbert Wiener)的研究方法,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他总是倾向于自己先独立思考,再去查阅论文,这个和我们普通人的观点不同,我们在碰到问题的时候,总是倾向于直接去看前人的研究。

关键点3:借鉴

古人讲“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我们没有必要重新发明轮子,有的时候需要从他人那里借鉴,特备是跨界的借鉴能给我们带来创意,比如苹果设计对博朗的借鉴

这是从跟产品的借鉴,也可以向他人借鉴、和自己的过去经验借鉴,甚至是向潜意识借鉴(不断持续思考一个问题,突然某一天,灵感突然迸发)。

关键点4:破局限

记得小时后,物质条件不是很好,水果某个地方坏了,就会将坏的地方切掉,然后继续吃。这个和我们遇到的有些方案一样,有些貌似在某个地方有缺陷,不适合,但如果不是很严重,但只要有方法弥补,未尝不可以作为方案。

关键点5:高标准

《从0到1》的作者彼得蒂尔有个观点:你创造一个产品或技术,应该比现有的好10倍,才更有可能成功。可能有点夸张,但不可否认的是,高标准会直接影响你备选方案,比如你希望你的收入在未来3-5增加10%~20%,你可能只需要认真工作,不犯大错就不会有问题,如果是增加2~3倍(还不是10倍),可能方案完全不同。

就像我们在做汽车的新更能开发,如果你只想提升一点点,你的方案可能只需要小修改,而如果是大幅提升,可能就要新的,完全不同的方案,甚至是架构的变化。

以上就是今天那我想和你分享的,总结如下:

①更多更好的备选方案是我们做出好决策的前提,你的决策质量不会超出你的提案;

②人们会因为天生的惰性和局限,限制自己去发现和创造更多选项;

③如果要创造更多更好的备选选项,我们可以参考如下的关键点:How、独立、借鉴、破局限和高标准。

下一篇我们继续分享如何分析不同方案的结果,为决策做准备。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