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漳河从村前流过,河两岸的地老家人称其为“老岸地”,老岸地肥沃不缺水,是老家最好的地,夏季麦浪翻滚,秋天稻谷飘香。老岸地怕涨河,记忆中水毁最严重的一次是一九九六年的“8.4洪灾”,老岸地几乎全被冲毁。老家人总结经验教训,筑起了根基深固坝体宽厚的混凝土大坝,宛若长城一样雄伟壮观,河水驯服依偎着大坝流淌,浪花拍打坝体的声音,仿佛在告诉人们老岸地很安全,放心耕耘吧。河上的土木结构桥变成了混凝土大桥,过去每年汛期都得把桥拆掉,汛期罢了再建起来。拆掉桥这段时间,靠一只木船往来运行,交通很不方便,对岸地里的农作物因及时运不回去,有的糟蹋在地里。现在好了,桥下波涛翻滚,桥上满载庄稼的车辆川流不息,车叫声、水流声、人笑声混合在一起,就像高奏的交响曲,歌唱希望的田野,洋溢丰收的喜悦。老岸地平整开阔,被阡陌纵横的混凝土田间路和灌溉渠划成方块,男人们开着农用车来往穿梭,回到家里的车轮子都是干干净净的。女人们坐在车上总不忘拿上一篮子衣服,顺便在灌溉渠里洗洗,如果是夏天,就挽起裤腿站在水里洗,任肌肤享受清凉的惬意。挨着公路的蔬菜大棚,宛如一尊尊蜡象,奋蹄踩奏着农业的科技乐章。河神坡是老家的地标存在,宛如一条巨龙围在村庄北部,龙头似的悬崖足有百米高,在清漳河边昂起,俯视着流动的河水。河神坡的作用很大,冬季阻挡寒风,汛期抵抗洪涝。明朝洪武年间,立村始祖师安从山西洪洞县老槐树一路走来,看准了这个风水宝地,在此定居繁衍。六百多年来,清漳河发了多少次大水,老家人谁也说不清,但都知道是河神坡的保护,才有了老家的生生不息。老家人奉其为神灵,名曰河神坡。小时候经常和伙伴们一起到河神坡上拾柴,那时的河神坡,大树被锯掉盖房子,灌丛被砍掉做饭取暖,茅草被割掉沤粪,一年四季光秃秃的。现代生活方式改变了峰岭沟坡,电磁炉、煤气灶取代了柴炉煤火,钢筋水泥取代了木头檩樑椽柱,化学肥料取代了蒿草沤粪,而且植树造林成了老家人每年的常规活动,山怎能不青!如今的河神坡,龙鳞般的梯田上长满了苹果树和花椒树,与村庄四周坡岭上的核桃树、柿子树交相辉映,演绎着春夏秋冬叶果的生长变化。雨过天晴的河神坡很美,蛇一样弯曲的小路旁花草上挂满晶莹的露珠,走过碰到,便滚落在腿脚上,湿湿的,凉凉的,酥酥的,痒痒的舒服劲沁人心脾。小动物跑出来了,硬壳的,长腿的,蠕动的,跳跃的,飞舞的,偶尔还有大耳朵的兔子,粗尾巴的松鼠,花羽毛的山鸡,空中也不消停,各种鸟儿从这边的树上飞到那边的树上,叽叽喳喳说着我们听不懂的语言,自由自在的快乐着。路边地块硕果压弯的枝头伸出地堰外,行走的人不小心就碰到头顶,诠释着越成就越低调的人生哲理。1958年1月,老家迎来了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大事件,一条跨省引水,全长90公里,沿途灌溉3.6万亩田地,贯穿整个县域的灌溉大渠从河神坡通过,在悬崖峭壁上生生凿开一道渠,谈何容易,没有先例,英雄精神就是先例;没有经验,革命激情就是经验;没有设备,冲天干劲就是设备,一切全靠人工建设完成。老家人在开渠中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创造的系绳索攀登悬崖、驾云梯劈山凿洞等方法,为后来的红旗渠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和精神支持。漳北渠让村上的旱地变成了水浇田,没有自来水的时候,解决了人们跑到清漳河里担水吃的问题。上世纪七十年代,县里利用漳北渠水在老家建起了水力发电站,老家是全县最早通电村之一,前几年老家也办起了一个水电站,壮大了集体经济。漳北渠精神一直是老家人创造美好生活的不竭动力。老家人生活富裕了,精神追求就高了,环保意识也增强了。村内修起了小广场,安装了体育活动器材,闲余时间,少男少女们在广场上耍拳跳舞唱歌,那舞姿,那歌声,比专业水平差不了多少,谁家办喜事义务去庆贺,村里有活动无偿来助兴,特别是大年元宵节更是穿上戏装走街串巷演节目,给全村人带来节日的欢乐。老人们聚在广场打扑克下象棋玩体育器材,过着幸福的晚年。村里常年注重环境整治,大街小巷铺设了下水管道,彻底制住了污水横流现象,每个区片都建了好看的垃圾点,专人清扫,专人管理,脏乱差一扫而光。山青了,河神坡、庙郊沟,前坪岭植被茂盛得都看不见真容了;水绿了,清漳河、漳北渠、石索渠的水清澈得都可见鱼在里面游了。“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大自然的良性循环产生了,过去雨下到地上转眼化为乌有;现在下一场雨遍野根系储存,万千树冠遮晒,空气长久的湿润清新,五谷怎能不丰登,酷夏怎能不清凉,小康生活怎能不兴旺。哦!“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这里变成了现实,美丽的老家大可在国家乡村振兴的蓝图上抹上重彩的一笔。作者简介:师美素,男,河北涉县新桥村人,国家首批创新工程师,河北省采风学会会员,邯郸市作协会员,武汉散文学会会员,中国工人出版社出版的国家一级著作《新时期工会精细化管理与工会制度改革指导手册》编委会委员,《中国乡村杂志》中国乡村作家人才库会员。荣获多项国家专利,曾在《光明日报》《河北工人报》《中原经济报》《共产党员》《中国乡村》《老人世界》《渤海风》《关东美文》《故事会》《邯郸文学》等报刊杂志及多个网络平台发表通讯、散文和诗歌;多篇散文在中国作家协会、《故事会》河北省作家协会、河北省采风学会和邯郸市作家协会举办的征文活动中获奖;多篇学术论文被省、国家级论文集和大型丛书收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