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送你一程还是陪你度过

 新用户19085124 2021-11-23

送你一程还是陪你度过

中牟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刘敏

一阵秋风拂过,一片片梧桐叶便随风吹落,铺满整个校园。自古文人多悲秋,看到满地的枯叶不禁使我忆起诸多教师常说的那句话:“你们的一生,老师只能送你们一程。”说得那么伤感、情深意切。

适逢我的这届学生今年高三,更是别有一番触景伤情的滋味。但是我觉得这一程是大家相互陪伴走过来的,而非单单是老师送学生一程的关系。用“送”把教师的工作等同于公交司机,并且好像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单向付出。然而,这种付出型教师真的是现在的孩子需要的么?我们经常用“亦师亦友”来表达师生关系的融洽。那么,我们什么时候用“送你一程”来定义过我们和朋友的友谊?因此,“我送你一程”本来就将师生放在不对等的地位。

带课十二年,带班主任六年,在这十余年里,从起初与学生们的相遇,到三年岁月的相知相伴,再到后来夏日的挥别……周而复始,已是第四个三年。时间虽然冲淡了多年前的记忆,却冲不淡我与学生间的情谊。成为教师后我得到的最珍贵的礼物,就是学生们时不时地关心与牵挂,“老师,我想您了,什么时候回去看您”“姐,我结婚了,您这几天等着接快递哦,我给您寄了喜糖。”“老师,您能帮我个忙么?”……这绝对不是一个“乘客”对一个“司机”的感情。因为在她们心里,我是陪她们一起成长的那个伴儿。“陪伴”,感情的付出一定是相互的,所以这个词才有温度,才那么让人期待。

学生称呼我们为老师,我们又何尝不是他们的学生呢?陶行知先生说得好:“只须你甘心情愿跟你的学生做学生,他们便能把你的'思想的青春’留住;他们能为你保险,使你永远不落伍。”是的,因为我们被学生尊称为“师”,我们就必须做一个情趣高雅、情操高尚、学识渊博、精神丰富的人;因为我们要他们做朋友,我们就必须用生命影响生命,用人格铸就人格。所以,为师也好,为友也好,只要和学生在一起,不都是留住我们“思想的青春”的最好的法子吗?

“教学相长”。“陪伴”温暖了学生,也暖了我们。学生用自己的青春活力,热情洋溢感染着我们,而我们能回馈给学生的唯有“一颗心”而已。心与心的交流,心与心的碰撞,心与心的相通,不就是最好的教育吗?正如陶行知所说:“教育是教人化人。化人者也为人所化,教育总是互相感化的。互相感化,便是互相改造。”我要做一个“陪伴”型教师,与学生一起“互相感化”“互相改造”,共同成长,渡过我生命中的“青春岁月”。用心做教育,用心去相处。即使他们“张开理想的风帆,驶向蔚蓝色的大海”,我们的心依然紧紧相连。 

刘景忠点评:“我要做一个陪伴型教师”,多么响亮的声音!当下的职校生缺的不是管理、教育和关注,缺的是关爱、赏识和激励,而关爱、赏识和激励如果没有陪伴为起点、为基础,那么,关爱很有可能是表面的,赏识很有可能是肤浅的,激励很有可能是跑偏的。打个比方,陪伴是“望闻问切”,关爱、赏识和激励都是建立在“望闻问切”的基础上开出的“药方”。我非常同意刘敏老师的观点:“送你一程”不如“陪你度过”!

刘景忠点评:这篇文章修改后从单纯地感慨感想上升到了理性思考且有理论指导的高度,文章更加充实、更加立体、更加丰满了。第一稿我已经作了点评,这里再啰嗦几句。

送你一程与陪你度过,这不是个文字游戏,更不是抠字眼,而是涉及到教育本质、教师使命、学校作用等一系列重大问题。

蒙台梭利的经典著作中就提出了“孩子的心灵是有吸收力”的观点。蒙台梭利的理论暗含着这样的观点:孩子的成长不需要你送,但需要你为孩子提供创设适当的环境和条件。当代教育学者常生龙也提出了“关系之海”的教育观点,他说:“每一个成长中的个体,总是在各种关系的海洋中遨游。亲子关系、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学生和社会的关系、学生和自然的关系、学生和世界的关系等,共同构成了这关系之海。'海水’的质量,决定了去其中生活的'鱼儿’的健康状况。由和谐关系所构成的关系之海,一定是绿色和生态的。”(常生龙:“关系第一”,为史金霞《重建师生关系》一书所作的推荐序)

很显然,“送你一程”距离“关系之海”要远得多,而陪你走过一定是在“关系之海”之中,而且“一定是绿色和生态的”。

期待刘敏老师写作更多更好的文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